关键词
清朝来华耶稣会士卫方济及其儒学译述研究
作者: 罗莹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耶稣会士   礼仪之争   概念译介  
描述: "四书"域外传播史是"中学西传"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结合"礼仪之争"这一时代背景,可对比利时来华耶稣会士卫方济的儒学译介成果进行梳理,重点关注他于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的儒学典籍译著《中华帝国六经》(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 Sex)。进而以该书《中庸》译文为例,比较卫氏译文与其他拉丁文译本之间的异同。一方面勾勒出16-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翻译与阐释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着重探讨卫氏译文的独特之处及个中缘由。
解读利玛窦“由僧到儒”的身份转换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利玛窦   传教士   僧人   儒者  
描述: 在中国近30年时间里,作为传教士的利玛窦,为了掩盖传教之目的,竟然一直不敢以“神父”身份自称,而是前十几年以“僧人”自称,后十几年以“儒者”自居。无疑,对于一个公众人物而言,这种身份上的转换不仅需要一种巨大的勇气与魄力,而且还存在稍有不慎就会使自己陷入更为难堪的风险境地。然利玛窦为何在异地竟敢“由僧到儒”进行身份上的转换?其实,对于此举,不仅利玛窦,乃至整个东方耶稣会都是经过缜密思考与反复衡量才决定的。因为,对利玛窦而言,无论是“僧人”,还是“儒者”,都不过是他掩盖自身真实身份的权设而已,并无特大之差别。但两者相较而言,僧人身份不仅没能促进传教事业的发展,反而带来重重困难与障碍,而儒者身份则既可弥补僧者身份上所导致的一些缺陷,而且还可推动上层传教路线的实施,以及化解传教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与挫折。
黄宗羲与儒耶哲学对话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宗羲   认识论   儒耶哲学对话   本体论   人性论  
描述: 黄宗羲"平生心得,为先儒之所未发者",几乎都是对儒耶哲学对话争论的主要问题的回应。在本体论方面,他吸取了西方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来阐明中国古代的上帝观,但反对基督教赋予上帝以人格神意义,并试图调和上帝信仰与儒家孝道的冲突;在人性论和人生哲学方面,他吸取了西方哲学的方法论,提出了"论性之一本万殊"新解,确认志士仁人灵魂不灭;在认识论方面,他对阻碍科学发展的象数迷信和以先验道德秩序附会自然的主观臆说作了全面系统的批判,主张"推物理之自然",深究"所以然之理",确立了"一本而万殊"的多元学术史观。面对中西文化冲突,黄宗羲既具有鲜明而坚定的中国文化本位立场,又对"先儒有所未尽"具有清醒的意识,通过借鉴和吸取西方哲学来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之"体"与"用",其理性态度值得肯定。
索隐派与《儒家实义》的“以耶合儒”路线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耶合儒   索隐派   儒家   天主教  
描述: 马若瑟《儒教实义》是一本以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书,内容涉及天学、鬼神、灵魂、伦理、丧葬、祭祀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对"索隐派"背景知识及马若瑟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大体介绍、对《儒教实义》基本内容的概括,研究作者是以何方式杂糅儒耶、传达天主教天主上帝之理的,从而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入华传教士的传教策略及其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诠释路线。
解读利玛窦“由僧转儒”的身份转换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解读利玛窦“由僧转儒”的身份转换
利玛窦对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的批判——兼与方以智的观点进行对比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利玛窦   三教合一   方以智   《天主实义》  
描述: 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较为重要的事件,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以《天主实义》为主要文本探讨利玛窦对于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看法可知,利玛窦系统批判了“三教合一”思潮,并对其观点持否定态度,与方以智的立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研究利玛窦对于“三教合一”思潮的系统批判,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东西方的文明对话提供一些启示。
李贽与西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贽   西学   利玛窦   罗明坚   陆万垓  
描述: 李贽晚年阐说《诗》义、发挥《学》《庸》、精研《易》理,似可看作是对利玛窦以基督教义来“合儒、补儒、超儒”的回应;他以华夏民族为天神之子,是对罗明坚宣扬的“圣灵降孕而生耶稣说”的回应,亦似可看作力图使基督教信仰中国化的最初尝试;以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之义来批评各种求媚于鬼神的迷信活动和假道学的大言诓人,畅论不可谓祭天为祭理,亦不可谓祭气,是对利玛窦学说的发挥;其《明灯道古录》着力表彰与基督教哲学最近似的墨子学说,似乎也有寻求与西学的会通、使基督教信仰中国化的意味;其最后一部重要著作《九正易因》,从“万物统以乾元”推出“人人各正一乾之元”,因而“各具有是首出庶物之资”,更展示了一种以哲学代宗教的新思路。
金尼阁的语言学思想和礼仪之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仪之争   金尼阁   《1610年中国年报》   语言学   《西儒耳目资》  
描述: 1610年后,在华耶稣会会长龙华民在耶稣会内部掀起了著名的“礼仪之争”,它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是Deus的中文翻译。拉丁文Deus有两种译法:意译和音译。龙华民和其他一些传教士支持音译,而金尼阁则支持意译。本文通过对金尼阁的《1610年中国年报》、《1616年给耶稣会总长的报告书》和《西儒耳目资》三份历史文献的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金尼阁与“礼仪之争”的关系,特别是他对于Deus之翻译问题的看法,以及原因。本文并不赞同将“礼仪之争”简单地归之于欧洲传教士如何理解和对待中国文化的问题,它更是欧洲传教士如何对待欧洲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
西来何意:利玛窦的知识传播和信仰传播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利玛窦   知识传播   中西文化交流   信仰传播  
描述: 利玛窦等传教士千方百计进入并留居中国,无疑是想向中国人传播"福音"。但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首先赋予自己某种身份,以便在中国社会中获得一个适当的位置。他们最初为自己确定的身份是僧侣,后发现儒士才是受尊敬的社会阶层,遂改穿儒服。但这一新的身份定位,未必有助于他们传播"福音",甚或形成了一种新的束缚。为了避免引起中国人的猜疑,利玛窦不得不掩饰自己的传教目的,从而更多地扮演了科技传播者的角色。无论是晚明士大夫还是天主教人士,对利玛窦都出现了褒贬互异的两极化评价,凸显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论语》注释中的两种诠释向度:以《论语义疏》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诠释学   意义   《论语义疏》   诠释向度   知识  
描述: 西方诠释学的理论表明,含义与意义是文本诠释中两种不同层次的内容,它们分别标示着诠释的知识性向度和意义性向度。皇侃的《论语义疏》汇存了汉魏六朝近五十家《论语》注释,作为对《论语》的不同诠释,其中汉儒的注释侧重在《论语》的含义一面,玄儒的注释则侧重其意义一面。由于知识与意义两种诠释向度的不同特点,汉儒对《论语》的注释主要是知识性的积累,玄儒的诠释则在意义性向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深层义理。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