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学的形上学化:帝国时代的儒学理论形态分析
作者: 郭萍   来源: 当代儒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上学化   帝国儒学   重建  
描述: 要在当今时代复兴儒学,就有必要重新认识儒学史。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之后,帝国时代的儒学贯穿了自汉至清的整个帝制时代,由先秦的“王道儒学”变为“帝国儒学”,历经数代,理论迭出:由前宋明(转进期)的经学与玄学发展到宋明(兴盛期)的理学与心学,而后随帝制的没落而进入固滞期,以朴学为最后的理论形态而终结。一方面,儒学的思想观念随时代变化不断更新,理论建构日渐精熟,给当今儒学留下宝贵的思想资源;但另一方面,由于逐渐遮蔽了本源生活的思想视域,其思维模式大都属于形而上学,未必适应于中国社会第二次大转型的当代社会生活。因
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迁   传统   核心价值观   重建  
描述: 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儒为主干,道、佛为两翼的三维结构;到了近代,其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得以确立,但在相当长时间又受到了左倾的干扰;改革开放以后,其核心价值观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三者相互交织的局面。今天,中国共产党以综合创新为根本路径,完整地提出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佛性论与程朱人性论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性论   程朱   人性论   重建  
描述: 现实的善恶差异归之于气质之性;依照佛教"一心二门"的理论模式,提出"心统性情"的学说;吸收佛性论转迷开悟的修行理论与实践,宣扬格物致知、居敬穷理的理学修养论。程朱援佛入儒重建人性论,既使儒学获得了重大发展,也为儒家人性论带来了一些问题。
日本儒学之古学对朱子学的批判与重建
作者: 阿里木·托和提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批判   日本儒学之古学   朱子学   重建  
描述: 日本儒学的思想特质在日本近世之德川时代(1600一1868)才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形态,此后,儒学成为这个时代思想的主流。尤其在幕府保护之下的朱子学更拥有特殊的地位。随着历史的演变,德川中期发生了儒学内部革新的倾向,即古学、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对立,这也是古学思想的勃兴。一般而言,日本德川时代的古学派计有素行学、仁斋学、徂徕学三派,他们均有的共通点是反对程朱理学、排斥佛学亦不取阳明学,欲直求返回原始儒学思想,致力于先王、孔子之道,故又称为复古学派。那么日本古学与朱子学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
内圣外王之道与当代新儒学重建
作者: 韩星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转型   圣王   内圣外王   当代新儒学   重建  
描述: 复兴的过程中,还应以内圣外王为基本结构重建当代新儒学,为此作者提出了彰明仁道、修身为本、思想整合、社会儒学、制度
孔子怎样解构道德——儒家道德哲学纲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儒家道德哲学   道德   孔子   重建  
描述: 孔子没有后儒那种形而上学的“德性”概念。孔子所谓“德”有两种用法,一是“至德”,是比道德更根本的精神与原则;二是现代汉语“道德”的涵义,就是对既有伦理规范的认同与遵行。换言之,道德的前提是社会规范,也就是“礼”。但在孔子看来,“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损益”变革的;道德体系随社会基本生活方式的转换而转换。这就是孔子对道德的解构,其目的是建构新的道德体系。这种转换的价值根据是“义”,即正义原则:道德转换必须顺应社会基本生活方式,这就是适宜性原则;同时,道德转换根本上是出于仁爱精神,而且不是“差等之爱”,而是“一体之仁”的“博爱”,这就是正当性原则。由此,儒家道德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结构是:仁→义→礼。根据这套原理,现代生活方式所要求的绝不是恢复前现代的旧的道德规范,而是建构新的现代性的道德体系。
禅宗佛性论与陆王心性论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陆王   程朱   禅宗   重建  
描述: 陆王心学思想家们不满于程朱心性论,援禅入儒,重建了一套心性论思想体系。他们吸收禅宗“即心即性”、“即心即佛”的思想,提出“心即性”、“良知即性”,使人心与人性合而为一。他们吸取禅宗的修行方法,在人性
成中英新新儒学思想研究
作者: 朱秀娟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新儒学   本体诠释学   现代化和世界化   成中英   重建  
描述: 成中英做为一位以中国哲学为生命根抵,又有着深厚西方哲学理论素养的哲学家,他所走的是一条“先出乎其外”而“后入乎其内”的学思历程。其在方东美、奎因等的影响下以本体诠释学为核心,提出了“新”新儒学的思想。本体诠释学下的“新”新儒学是成中英哲学的主要理论贡献之一,也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成中英把儒学的发展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进行了本体上的诠释,其中原儒哲学和宋明哲学做为儒学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是他研究的重心之所在,同时也是本论文从本体上诠释成中英儒学的关键点之所在。以这五个阶段的发展
夫子得无恙乎
作者: 暂无 来源: 源流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主体性   流派   中国文化   开启   道德自我   价值系统   本体论   儒学   重建  
描述: 熊先生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了儒学的本体论,重建了人的道德自我和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开启了新儒流派。
“国学”新思考: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走进我校百家百科讲坛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学术界   中国传统文化   所长   讲座   定义   中国近代史   讲坛   中国文化研究   新思考   重建  
描述: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刘梦溪先生于4月22日走进了我校百家百科讲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们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演。演讲甫始,刘梦溪先生就向在座同学抛出了今天讲座的第一个话题:国学热,“国学”是否应该“热”?刘梦溪先生首先从分析“国学”一词的词源说起,详述了“国学”词源的发展与演变。接着刘先生总结了时下国学一词的概念,指出当代中国学术界一般定义“国学”为中国的固有学术,包括儒、释、道等诸多传统文化最后刘梦溪先生从马一浮先生“国学本无源,因它而起”的观点出发,结合章太炎先生所作国学讲座的内容,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学研究范围的看法。他认为“国学”既是儒家所说的“六艺之学”,也是“小学”:既四书学、音韵学和文字学。刘梦溪先生总结道:根据这样的国学定义,国学不可能成为人人都能研究的学问,国学不可能热。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问题时,刘梦溪先生认为,中国近代史应开始于甲午战争。近代中国三次现代化过程,都还没有完成传统文化的重构过程。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好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工作,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性格,很快会成为我们华夏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区别符号。围绕“国学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刘梦溪先生以...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