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灾高手例谈
作者: 郭明峰   蝶梦庄园   来源: 2009易学与建筑文化高层论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本文从心理感应、相色分析、八字命理、奇门遁甲等方面综合对一福主进行准确的预测,并施之以行之有效的道易化解方法,成功地改造了福主的命运。谨以此精彩的案例奉献给诸位同仁、读者,展示传统文化的神奇。 《
《四库全书总目》金元明清医籍提要补正
作者: 杨东方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宋代   医籍   四库全书总目  
描述: 《四库全书总目》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为伟大的目录学巨著,但它本身也存在一些错误,余嘉锡、胡玉等先生曾经做过一些补正。现就金元明清医籍提要部分再补正如下。1.《总目》:《儒门事亲》十五卷……金张从正撰
王安石《卦名》研究
作者: 杨倩描   来源: 宋史研究论丛 第7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王安石的《易》学著作主要为《易》十四卷(其改定本称《易义》,为二十卷)。南宋宁宗时期的经学家冯椅在《厚斋易学》附录一《先儒著述上》中仅对其篇章结构有一简单的介绍:"有上、下经,杂卦~①外,有《卦象
孔子“因材施教”别
作者: 陈桂生   来源: 《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孔子因材施教,先哲早有明断,《论语》中的记载足资参证,原毋庸赘述;问题是多年来关于因材施教的陈述,往往止于简单的引证,它只能确证孔子因材施教这个笼统的观念,至于孔子对不同弟子所作的评
杨简诠儒学的方法及其启示
作者: 李承贵   来源: 2004年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儒学精神   心学方法   杨简   儒学诠解   象山弟子  
描述: 理论形态的儒学之所以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代代相续的儒士们的诠与创新。作为象山弟子之冠的杨简,其创造力在历史上就已被认肯——“象山既殁之后,而自得之学大兴于慈湖(杨简),其初虽得于象山
《家礼》新解题
作者: 王燕均   来源: 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九届五四科学讨论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朱熹   解题   儒藏   家礼  
描述: 本文是笔者应邀整理《儒藏》(精华编)《家礼》一书时所写的校点说明(送审稿)。文中综合近年以来《家礼》研究方面的一些最新成果,对《家礼》一书的作者、内容、历史影响和主要版本进行了简要的综述,故也是一篇有关《家礼》的最新的解题和提要文字,可供研究者参考。
焦循『以《易》經』初探
作者: 張曉芬   来源: 第七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旁通以情   禮以時為大   以易解經   絮矩之道   忠恕一貫   焦循   感而遂通之性  
描述: :『《孟子》深於《易》』、『《禮》以時為大』、『以《論語》釋《周易》,無不了然明白』等等,然究竟有哪些經典是焦循以《易》理詮釋、論析的,則是本論文所欲探究的。又焦循以此法經,是否可行?則亦是本論文所欲客觀評論之所在.
我所理解的儒学
作者: 蒋庆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一、儒学是生命儒学所谓生命儒学,是指将儒学价值理念贯穿在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存在中的儒学。生命儒学关心个体生命当下的实存感受,关心个体生命对天道性理的冥符透悟,关心自然生命的超拔提升,学为圣人,故生命儒学是实在之学、体道之学、成圣之学,亦即古人所谓心之学,良知之学,而不是关于存在的概念思辨之
从当代的维度看:关于孔学架构的新理解
作者: 宋志明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孔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谓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孔学不是僵化的教条,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孔学。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无疑应当从现时代出发,同孔子进行"视界交融",形成我们关于孔学的新理解。笔者觉得,我们当下讲孔学,似乎照着前人讲的较多,而接着前人讲的较少。如果我们不能立足于当代来理解孔学,那么,我们只能算是孔学的认同者,还不能算是孔学的继承者。所谓继承,就是"接着讲"的意思,不受已有说法的限制。在这里,笔者从当代的维度出发,试图提出对于孔学架构的几点新理解,就教于方家同仁。
初唐对传统文风的解读与自我文风的重构
作者: 阮忠   来源: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初唐对传统文风的解读集中在不同的层面,一是以唐太宗为核心的政治家的解读,二是以令狐德棻、房玄龄、李百药等史书撰修者的解读,三是四杰、陈子昂等文人的解读。面临着同样的文学传统,在李唐初兴,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彼此包容和消解的大的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人的审美
< 1 2 ... 51 52 5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