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无讼”
作者: 辛以春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无讼   孔子   听讼  
描述: 孔子的“无讼”论,一直以来都广受关注,古代的关注一方面以注释的方式出现,另一方面则以论证特定观点的方式出现。而近代以来的关注则多以批判的方式进行。细细研读这些论述,则不难发现各种认识间的分歧根源于对孔子“听讼”句的不同认识与理解。有鉴于此,本文遂以孔子“听讼”句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语义分析、结构分析以及以史证史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探明孔子“无讼”论的真实含义。由此,我一反主流世界将孔子“无讼”论理解为没有诉讼的理想状态的观点,而是将其限定在仅指具体案件中争议的消解。另外,本文亦对传统的整个纠纷解决机制作了
解读隐逸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视域   个性自由   权变   隐逸   顺性  
描述: 隐逸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突出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从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和个性自由发展而言,隐逸是一种疏离主流的个性自由选择方式,是一种对完善自我的执着追求;从儒、道二家对隐逸的各自阐释可知二者的分野;一为权变,一为顺性。相同的表象下掩盖着不同的内涵;从多元视域对隐逸进行解构,可以更为详细透彻地考察出隐逸的深层内蕴。
析苏辙《老子》的核心概念——“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性       苏辙   《老子解》  
描述: 苏辙《老子》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核心观念——“性”。“性”的提出目的在于解释老子的“道”,让其更为清晰地被世人所理解。它是苏辙针对“道”举出的等量概念,具备了“道”的特征,但又超出了老子哲学范畴,把儒佛思想引入了其中。
解释理解与宗教对话
作者: 王志成   来源: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宗教  
描述: 当今我们正进入对话时代。本书就宗教对话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探讨了对话模式、宗教他者、佛耶关系、儒耶关系、回耶关系,更探讨了第二轴心时代的宗教哲学问题。这是一部难得的宗教对话理论著作。
浅析马一浮以禅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一浮   烦恼   生命与价值   自性  
描述: 马一浮的思想深受佛教影响,他虽以儒名家,却在阐发儒家义理时引入了佛家的名相概念。本文通过对马一浮用禅宗的自性观念会通儒家的本心观念所作的具体分析,说明马一浮由等视儒家的习气与佛家的烦恼两种观念而在本质上混同了生命与价值两种理性,忽视了儒佛分别。
“毒”于丹》狗咬吕洞宾之误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关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于丹   中国历史   掌声   《论语》   百花齐放   收视率   吕洞宾   和谐  
描述: “心灵鸡汤”,赢得掌声,本无可厚非。蓦地,却冒出“十博士”与于丹教授“过招儿”,很是吸引观众的“眼球”。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鸡”的新时代,浮躁成风,作秀盛行,出书“亮剑”,展示才华,何况还能换“银子”,何乐而不为1日前。[第一段]
“儒”的自我理解——荀子说儒的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先秦  
描述: 不管儒字在字源上的原始意义如何,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战国时代的其他学派对儒的思想刻画,已经鲜明地呈现出儒家的思想特质;而战国儒学在运用儒字上所表达的自我理解,更突出显现了何为儒之人格,何为儒家的学说宗旨在当时的通行理解。尤其是,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荀子对儒的理解,作为战国时代评论各家儒的总结性代表,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期许,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因应秦的统一的时代即将到来的新的追求。
论谭嗣同“以心力劫运”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心风俗   心力   道德转型   谭嗣同   劫运  
描述: 谭嗣同在晚清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背景下,糅合西学、佛学和儒、道、墨等学派的思想精华,提出了“以心力劫运”的改造人心风俗思想。这一思想试图以“心力”改造封建旧道德,建立近代资产阶级的新道
刘禹锡的人生痛苦与解脱方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平原大学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禹锡   解脱方式   人生痛苦  
描述: 刘禹锡作为中唐诗人,具有中唐诗人特有的参与政治的高度热情,其人生也因此备加坎坷:既有家世之痛,也有贬谪之苦,进而是老病蹉跎之叹。面对这些痛苦,他总能很好的超脱,达到人生的自足,这跟他达观的天性和崇高的人格有关,也与他作为博学之士的开阔视野有关。更重要的是,他把孤愤著书作为化解“愁沮”的力量,融合儒佛道的思想又让他很好地调整心境,最终铸就了“诗豪”的美名。
“儒”的自我理解:荀子说儒的意义
作者: 陈来   来源: 儒学全球论坛(2007临沂·苍山)暨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的“儒”字资料,于是引起诸多大家学者纷纷“原儒”,企图找出春秋以前儒字的本义,从而说明儒家思想的起源和春秋末期“儒”的特质,以呼应20世纪前期对儒学的批评和关注。1其中方法论上的问题我在拙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中已经作了分析。
< 1 2 ... 19 20 2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