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串雅》串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赵学敏   述评   串雅  
描述: 《串雅》包括《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两部,是清代著名医药学家赵学敏将铃医赵柏云行医经验结合本人多年搜集及临床积累的资料分门加以整理而成一部民间医药专著。赵学敏(约1719—1805年)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医药学家。其父晚年得二子,长子即赵学敏,次子赵学楷。出于济世利人的目的,赵父让学敏习儒,学楷学医。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的父亲在养素园中收藏了许多医书,又专门开辟一块土地作为药圃,让弟兄俩人终年吃住在园中,接受儒学和医学教育。赵学敏虽被指定为学儒,但他的兴趣却集中在医药方面。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历法、术数、方技、医药、卜算之类的书籍多有涉猎。闲暇时,他与弟
安士全书白话
作者: 曾琦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佛教   研究  
描述: 本书对清朝周安士所著,熔儒释道为一炉的、以佛教思想为主线,深刻诠释中国三教文化本质的《安士全书》,运用白话进行深入详细的阐述。
衢州解放揭秘
作者: 范列   向罡   来源: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衢州   史料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描述: 本书内容包括:寻找二野5军团16军、尹军长确定渡江突击部队、16军强渡长江进击江南、11军32师挺进龙游、活捉敌中将陈瞰等。
备课 如何理解管仲的“器量狭小”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学习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理解   司马迁   诸侯   孔子   齐桓公   器量   狭小   管仲   注释  
描述: 上海市西中学 黄 梅 上海高中第四册课文《训俭示康》中,有这么一句:“管仲镂簋朱绂、山节藻悦,孔子鄙其小器。”文下对“孔子鄙其小器”注释是“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器量狭小”,可是,学生读到此,常觉得文意不通。说管仲生活奢侈、讲排场,这和他器量狭小有何关联?考察语境,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用七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名人“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结果,其中,管仲是反例。 学生之所以疑惑.是因为他们认为“器量”就是“度量”.“器量狭小”当然等同于“心胸狭小”.因而感觉不合语境。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器量”指“气量:度量”,其中“气量”的释义有:①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②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③指容忍谦让的限度。编书者选用的应该是①的义项,只是没有注明,而学生按常用义义项②③去理解,自然产生了疑惑。 关于“器”,古人多用以论人,如器宇、器局、器量、器度、器能、器识、器重等,蔡邕在《郭泰碑》中赞郭泰“器量弘深,资度广大”:北宋宰相韩琦也曾评价苏轼“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而孔子也确实看重礼器.他常借器论人,这是用生动的方式.鼓励弟子通过自我修养而成为君子.子贡引用《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句与孔子讨论君子的道德修养,甚合孔子心意.道理就是把人的成长看作不断琢磨成器的过程。 那么,孔子评判管仲“器小”的原因究竟何在? 查找“孔子鄙其小器”的出处,可见之于《论语·八佾》中,原文为: 子日:“管仲之器小哉!”或日:“管仲俭乎?”日:“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日:“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一般的注释资料认为:孔子认为管仲在礼节这方面的修养不够,首先,以管仲有三归之堂,可以说他在生活上非常浪费。其次,邦君齐桓公在大门外建立屏风——塞门。按古礼,只有天子、诸侯才可以有塞门,可是管仲的宰相府也摆起它,这是不合礼节的。另外“坫”是古代设于堂中两楹间的土台.供诸侯相会饮酒时置放空杯或置放来会诸侯所馈赠的玉圭等物。“反坫”是周代诸侯宴会时的礼节,即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反坫之坛原本是诸侯见面时用的,结果管仲的家里也有。依据这些,如果说管仲懂礼的话,还有谁不懂礼呢?因而,孔子说管仲“器小”,是认为其奢华而越礼。 对孔子说的“管仲之器小”.朱熹的理解与上述观点有些不同。《论语集注》有如下批注:“愚谓孔子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入不知而疑其俭,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或又疑其知礼,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明言器小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见矣。”他对“器小”的注释为: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 而朱熹的看法也暗合了司马迁的揣测,或者说朱熹可能借鉴了司马迁的看法,《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朱熹、司马迁所见略同,他们认为孔子鄙薄管仲的原因应是:管仲不勉励贤明的齐桓公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主.这无疑破坏了朝纲.僭越了君臣之义,为儒家不容。 而《训俭示康》的作者司马光似乎别有一番理解。朱熹的《论语集注正述疏》中录入张子沂的一段话:“司马温公管仲论云:孔子称管仲之器小哉,先儒以为管仲得君如此,不勉之以王,而仅止于霸,此其所以为小也。愚以为周天子存,而管仲勉齐桓公以王,是教之篡也,此管仲所不为,孔子顾欲其为之邪。夫大人者,不用则已,用则必以礼乐正天下,使纲纪文章粲然有万世之安,岂直一时之功而已邪?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禹迹所及,冠带所加,未能使之皆率职也,而偃然自以为天下莫若己也,镂簋朱绂,反坫三归,此其器岂不小哉?”司马光把管仲器小归咎为唆使齐桓公篡位、破坏朝纲、妄自尊大,这罪名又加了一等。 由此看来,管仲确实不是学生理解的心胸狭小之人。就是他那奢靡无度的生活习性也似不该千夫所指.齐国的老百姓就不认为管仲奢侈僭越,虽然他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这是因为“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功劳卓著,他们认为管仲的这些生活享受是应该的,是在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内的。今人中,李敖先生同样对管仲天下为公的“大人格”赞赏有加,认为他虽然“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虽然事二主,为一些士人不齿,虽然功成名就后,生活奢靡成风,但这些却是瑕不掩瑜。“‘管仲的层面’是大人物的层面、是特立独行的层面、是大无畏的层面、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层面,这是‘大人格’的体现”:李敖同时认为孔子鄙薄管仲“器小”只能说明一点:深明大义的孔子仍免不了以“小人格”标准——“匹夫匹妇的层面”看管仲,可见“小人格”标准在社会上多么流行。 絮叨之余,想,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授之书,习其句读”时,不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次,多一番斟酌,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而如果把课文的注释存疑作为契机,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管仲.近距离接触梁启超特别推崇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的管仲,则是学生的幸事,也是为师者的幸事。
《论语笔经特色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时代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舍传求经   《论语笔解》   解经特色  
描述: <论语笔>一书具有极强的经特色,同时也表现出时代的经学之风.此书最大的经特色则是"舍传求经",敢于冲破"疏不破注"的传统经之法.具体来说,此书的经特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此书对经文的阐释原则,二是对前儒的经态度,三是对原经文的改易作法.
《论语笔经特色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舍传求经   《论语笔解》   解经特色  
描述: 《论语笔》一书具有极强的经特色,同时也表现出时代的经学之风。此书最大的经特色则是“舍传求经”,敢于冲破“疏不破注”的传统经之法。具体来说,此书的经特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此书对经文的阐释原则,二是对前儒的经态度,三是对原经文的改易作法。
试论苏辙的“尊孟”与“非孟”:以《孟子》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孟   《孟子解》   苏辙   尊孟  
描述: 孟子其人其书在宋代得以"升格",然在尊孟的主流思想中始终伴随着非孟的潮流。本文立足于苏辙《孟子》,并结合其相关论述,对其孟子观进行阐述:一方面,苏辙承认孟子在道统中的传承地位,对其养气说给予大力
杨文会《南华经发隐》的「以佛庄」思想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玄奘人文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南华经发隐》   晚清佛学   杨文会   晚清子学   以佛解庄  
描述: 大量运用佛理为《庄子》思想作注解,建构「以佛庄」的思想课题。由宗教的立场言,杨氏认同老子、庄子、列子皆大乘菩萨。由义理的范畴来看,其以大乘空宗、唯识、华严的观点附会《庄子》「逍遥」、「心斋」、「空德
晚明佛学与儒典经-以智旭的《四书蕅益》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正统性   四书蕅益解   解经   智旭   儒佛关系  
描述: 本文以晚明佛学大师智旭的《四书蕅益》为中心,讨论了晚明佛学思想是如何通过经学的策略来重新融通和安排佛教与儒家之关系。文章并不是一般性地论述智旭如何用佛学概念去会通儒经,而是把《四书蕅益》放在晚明思想史的历史脉络中,特别是朱子与阳明学的不同传统中,去探讨智旭儒中的读策略和用心。
“同情的理解”略说:以陈寅恪、贺麟为考察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   同情   理解   体验   贺麟   儒家思想   哲学史家   中国哲学史   哲学家   施莱尔马赫  
描述: 近代中国社会风云激荡、翻天覆地,由传统逐渐走向现代,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与此相应,近代中国学术亦复如是,并且视野由局限于中国逐渐走向放眼全世界,而"科学研究"的提倡又堪称时代的最强音,亦为近代学术转型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线。按照一般的和常规的理解,近代中国学术由
< 1 2 ... 33 34 3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