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浅析马一浮以禅解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一浮   烦恼   生命与价值   自性  
描述: 马一浮的思想深受佛教影响,他虽以儒名家,却在阐发儒家义理时引入了佛家的名相概念。本文通过对马一浮用禅宗的自性观念会通儒家的本心观念所作的具体分析,说明马一浮由等视儒家的习气与佛家的烦恼两种观念而在本质上混同了生命与价值两种理性,忽视了儒佛分别。
自性与共生——儒学现代转化的路向
作者: 周瑾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共生   转化   通性   自性   儒学   自觉  
描述: 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学怎样进行现代转化,标示着中国文化自性是否得到恢复、更新。处理儒学传统与现代诉求的关系,五种进路各有侧重,其取向可分别概括为:知识论,哲学化,政治学,实践感,人类性。以人类的通性与共生为旨归,中国文化自性可以真正得到培护与彰显。
马一浮“为学之方”抉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杂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穷理   马一浮   舍本逐末   为学之方   种子   自性  
描述: 马一浮是20世纪中国的一代儒宗。他一生始终以六艺之学统摄一切学术,以发明自性为为学宗旨,完全漠视20世纪以来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问题意识来整理、阐释中国传统学问的学术主流,笃守读书穷理、悟证笃行
郭象的个体主义本体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有   独化   相因   个体主义   自性   玄冥  
描述: 郭象的本体论是由独有论、自性论、独化论、相因论和玄冥论构成的完整的个体主义哲学体系,具有令人惊叹的思想原创性、彻底性和逻辑严谨性。这是儒释道本体论哲学之外的一种新的本体论。
宋儒的佛教识度与儒佛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寅恪   新儒学   佛教教义   救中国   释氏   牟宗三   缘起说   宋儒   修养问题   自性  
描述: 关于宋儒的佛教修养问题,历史上有过观点完全相左的评判,这种相左的评判逼迫我们思考:宋儒的佛教修养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宋儒对佛教的认知、理解的范围和程度究竟如何?宋儒对佛教的评价是否准确?在探索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对宋代新儒学与佛教的关系予以参考性判断。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儒的佛教修养有过这样的评论:“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足以救中国之缺失,而
儒佛合流視域下的智旭易學之形上學發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圓融   無始   吴縣   自心   淨土   三界唯心   自性   此岸世界   天目   智旭  
描述: 門中人,智旭不僅破除門户之見,主張佛教各宗派之調和,而且力倡儒佛會通,以儒佛並無本質分别,他説:"儒之德業學問,實佛之命脈骨髓。"1由此,智旭融通佛易,圓融致思,汲汲於儒佛合流。而其所著之《周易禪解》,則
儒与释人生修养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修养方面   儒家思想   先立乎其大   无所住   不动心   人生修养   自性   释家   《金刚经》   清净心  
描述: 《孟子》一书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其在修养方面强调"养吾浩然之气",使之"至大至刚"、"充塞天地";释家《金刚经》为般若智慧之典范,在修养方面,强调"无我"之大境界。二者虽有极大不同,然于修养处又多有可取。二家于修养之法上即见大辨。一著"守"字,一著"忘"字。二家于修养之果上,皆生大仁之心。儒家因有我本心,至大至刚,舍我其谁;释家因无我之执,见慈悲之心,又心怀广大,故能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然其于修养之上,仍稍嫌不著于人世矣。
禅定和真气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宗教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医理论   本空   中国传统文化   慈悲喜舍   现代科学   三摩   禅定   复杂性科学   楞严经   自性  
描述: 禅定中升起的真气,可能就是使身体各处充满正面的信息,使所有细胞都能高效健康地新陈代谢,使身体充满高度的生命力。这种信息可能与人的某种精神状态或意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儒、释、道还是中医,都有两个共同的重要问题:一是禅定,二是真气。十年前,我参加了科技部召开的一次关于中医的论坛,用复杂性科学来解释中医理论,开始思考禅定和真气问题。除了阅读多种文献外,我还实修禅定,体会真气。
传统与现代:当下中国电影的佛教禅宗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广角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早期佛教   教团   佛性   明心见性   儒释道   我执   自性   佛教禅宗   印度佛教  
描述: 在葛兆光看来,从五到七世纪,早期佛教在教团与世俗政权、戒律与社会道德以及超越精神与民族立场等多方面,发生了“静悄悄”的立场挪移,已经融入中国的思想世界。 [1] 宋明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释道的“三教
禅宗与先秦礼乐文化的嬗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坛经》   周王朝   佛道   先秦儒家   佛性   皆空   春秋时期   礼乐文化   自性   知者乐水  
描述: 一、禅宗与先秦儒家禅宗与先秦儒家提倡的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儒家偏重道德人格,审美经验只是助成道德目标的附庸;通常情况下,禅宗提倡的"悟""清净""定""慧""解脱"和"自由分""佛性我"等,属于人格的范畴。可见,禅宗也在乎人格的塑造,但这种人格是虚无缥缈、一切皆空的。"忠孝二德,人格之要件也。"(梁启超《新民说》)儒家人学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