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仁且智”与“丧家狗”:孔子圣人形象的立与破
作者: 万光军   来源: 阳明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仁智   丧家之狗   勇者不惧   中国文化   孔子思想   先立乎其大   仁且智   子贡   能立   知者  
描述: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孔子常被当作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代言人(如圣人、如先师),这当然容易看到和承认。然而也要看到和承认,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也间或从不同角度对孔子形象有所怀疑和解构(如丧家狗)。如何面对这两种事实,本文从立与破两方面试着加以梳理。一、仁且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圣人形象的立圣人之立,可以包括为何立?如何立?能否立得住?这几个环节,不妨顺序道来
仁爱的“层级”观念——生活儒学对孔子仁学的理解与诠释
作者: 李龙   来源: 当代儒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儒学   现代新儒家   仁爱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思想   先立乎其大   “仁学”   孔学   儒家道德   徐复观先生  
描述: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其思想和学说主要凝聚于“仁”这一核心观念之中,故后世以“仁学”命名孔子的学说。现代新儒家徐复观先生认为“孔学”即是“仁学”,并指出:“《论语》一书,应该是一本‘仁书’。即是应该用‘仁’的观念去贯穿全部《论语》,才算真正读懂了《论语》。”~②确实,“仁”这一观念乃是孔子思
先秦儒、道、墨家思想中的欲望话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与时代(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乐   先立乎其大   生之谓性   墨家思想   中国人性论史   人性论思想   《墨子》   夏政   人文精神   耳目之欲  
描述: 先秦是中国精神文化的开创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诸子百家对人性论有着丰富的思考。其中,对人之欲望的思考是一个普遍的话题,而出于立场、经历等的不同,各家对此却各执一词。其中,儒、道、墨三家的观点和主张在当时影响甚广。先秦诸家对欲的思考虽各有不同,但都是在道的指引下进行的,都是要把欲纳入道的规范内,而不是让其放任自流。
儒与释人生修养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修养方面   儒家思想   先立乎其大   无所住   不动心   人生修养   自性   释家   《金刚经》   清净心  
描述: 《孟子》一书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其在修养方面强调"养吾浩然之气",使之"至大至刚"、"充塞天地";释家《金刚经》为般若智慧之典范,在修养方面,强调"无我"之大境界。二者虽有极大不同,然于修养处又多有可取。二家于修养之法上即见大辨。一著"守"字,一著"忘"字。二家于修养之果上,皆生大仁之心。儒家因有我本心,至大至刚,舍我其谁;释家因无我之执,见慈悲之心,又心怀广大,故能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然其于修养之上,仍稍嫌不著于人世矣。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朱子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章疏   师心   陆学   儒家思想   先立乎其大   中国气派   鹅湖之会   道问学   为己之学   尊德性  
描述: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正式形成了儒家内部德性与学问的二元张力,延续至今。“尊德性”与“道问学”原本是统一的,可是后儒在不同时代的诠释中各有创建,也各有偏向,到南宋鹅湖之会达到了高峰,后来一分为二。宋代“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明代以“尊德性”为主导,清代是“道问学”为主流,百余年来“尊德性”与“道问学”断裂,时至今日,中国学界总体上仍是偏于“道问学”。笔者认为,应该以中和之道来化解“尊德性”与“道问学”间的张力,寻
帛书《五行》对孟子身心观的继承与发挥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战国早期   告子上   先立乎其大   子思   离娄   羞恶之心   孟子思想   不忍人之心   文则   曾子  
描述: 身与心作为孟子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孟子》一书多有论及。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中,身心观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帛书《五行》篇有经文、说文两部分,经文与战国早期的郭店竹简《五行》篇基本相同。关于它们的作者,学术界目前虽有争议,但多数学者一致认为经文与竹简《五行》同出,是子思之儒的作品,说文则是孟子后学的作品①。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这一结论有更坚实的基础和说服力。在这一大前提下,我们有机会分析孟子后学是怎样继承和发挥孟子身心观的。
象山哲学的诗化境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朱子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陆九渊集   发明本心   二程集   先立乎其大   离法   万法   价值取向   无所得   心与物   吾心  
描述: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由儒、道、释三者彼此激励、交融而共同构成的。虽然儒、道、释三家各有各的价值取向,但是,相对于西方古典主客二分的哲学形态而言,它们都主张心与物、人与天的融合。儒家追求的是礼乐诗书、天生人成的人格境界;道家哲学追求的是对"性命之情"的归真返璞;而禅宗追求的则是由小乘、中乘、大乘、直到"万法尽通、万行具备、一切元杂、但离法相、作无所得"的"最上乘"②。究其实,都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哲学。境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