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转依   儒学五论   儒家思想   刘咸炘   现代学术   儒学思想   经学思想   不忍人之心   义理学   文通  
描述: 蒙文通先生(1894-1968,字尔达,四川盐亭人)被誉为现代学术史上由经学向史学过渡之典范。根据这种看法,蒙先生以自己先经学而后史学之成学经历,向我们展演了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的一个典型过程。不过,用“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或者“经学到边缘,史学到中心”来界定蒙文通学术之意义,似乎有失笼统。①或许我们需要深入追问的是,究竟是何种经学向何种史学的过渡,构成为蒙文通成学过程的关键。如果我们忽视了不同经学向不同史学过渡的具体历史脉络的复杂性,而仅仅一般性地把这种转变理解为“寻求恒常道理的经学式思维”向“一切都在变,一切都会变,一切的变都合理,恒常的世界破坏了,变成以人事证恒常之道理或以人事替代恒常的道理”的历史式思维之转变,而且这种转变的意义概括性地理解为“大经大法”式传统价值系统向现代史学思维中强调变化与个别性的现代价值系统的转变,②那么我们就可能忽视蒙文通先生关于经学、史学与儒学之间不同离合关系及其关联逻辑的独特理解,那样的话,我们或将无法完全理解蒙文通先生在现代学术建立中的独特贡献,也因此无法准确把握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的不同理路及其复杂性。《儒学五论》一书的完整再版,为深入全面地理解蒙文通先生的学术成...
“民惟邦本”:政治的民本含义——“民本/民主”问题与古典儒家民本理念再反思与再检讨(之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民而王   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   政治理想   仁政学说   修己   孟子思想   天下无道   不忍人之心   儒家传统  
描述: 四、正本清源:作为一种智慧传统的儒学在前文~①中我们已经指出,蒋庆先生虽然声言要回归儒家本源、超越西方民主,但他只是回到了西汉公羊学的儒家源头便止步不前了,并没有真正回归到经典儒家的古典本源,其所主张的仅仅是“为民而王”而又兼具三重合法性的王道政治,也不可能是对西方民主的真正超越。康晓光先生似乎比蒋先生更进一步,向前回溯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但康先生却也绝不是真心实意地要回归到经典儒家的古典本源,而只是以“孟子
从心性深处彰明仁政的孟子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忍人之政   儒家学派   先秦时代   孟子荀卿列传   性善   不动心   公孙丑   孟子思想   孔子学说   不忍人之心  
描述: 孟子是中国先秦时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早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很有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后人的推崇和褒扬,他被奉为儒家的“亚圣”,宋代儒学家将孔子和孟子以“孔孟”相称,记述孟子思想理论和行止的《孟子》一书入“四书”而为士子们的必读之书。
儒家政治哲学的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诸侯国   和法   战国时期   中国传统政治   儒法   周王   宰我   王侯将相   不忍人之心   打倒孔家店  
描述: 讲到儒家,多数人都会觉得儒家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的主流,并且在五四激进派看来,是中国问题的根源。这也是为什么五四的时候要打倒孔家店,把中国的坏文化的根割断,我们才能拥抱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原因;而另外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是阳儒阴法,表面看起来主流是儒家,但骨子里面是法家。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觉得中国传统的政治是儒法互补。因为儒和法有各自的局限,中国传统政治的成功恰恰在于儒和法的互补,包括道家、佛教的一些文化上、社会上
帛书《五行》对孟子身心观的继承与发挥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战国早期   告子上   先立乎其大   子思   离娄   羞恶之心   孟子思想   不忍人之心   文则   曾子  
描述: 身与心作为孟子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孟子》一书多有论及。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中,身心观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帛书《五行》篇有经文、说文两部分,经文与战国早期的郭店竹简《五行》篇基本相同。关于它们的作者,学术界目前虽有争议,但多数学者一致认为经文与竹简《五行》同出,是子思之儒的作品,说文则是孟子后学的作品①。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这一结论有更坚实的基础和说服力。在这一大前提下,我们有机会分析孟子后学是怎样继承和发挥孟子身心观的。
孟荀:儒学衍化的二种路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界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理想   不忍人之政   孔子思想   内圣   儒学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   义利   理性原则   不忍人之心   群居和一  
描述: 儒学作为先秦显学,奠基于孔子。孔子以仁学为主要构架,提出了人道源则与理性原则,二者具体展开于天人、义利、群已之辩以及理想人格等学说之中。从总体上看,在孔子那里,儒学具有原始的浑朴形态,唯其浑朴,故能兼容多方面的观念,而后者同时又蕴含了儒学在尔后分化的契机。孔子之后,这种分化便渐趋明朗化。韩非曾有“儒分为八”之说
孟子“仁政”学说在法律思想上的体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兼并战争   战国时期   子思   封建统治者   离娄   宋明理学家   合纵连横   不忍人之心   山东邹县   “性善论”  
描述: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宋明理学家奉为"亚圣"。他继曾参、子思之后所开创的思孟学派,被后世封建统治者看作是儒家各派中的正统。孟子生活在阶级矛盾异常激烈的战国时代。此时,列国诸侯合纵连横,相互攻伐,社会异常紊乱,可谓之"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孟子·梁惠王上》,本文孟语均引自《孟子》,故下引只注明篇名)因此,他对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和因兼并战争转嫁的沉重负担而导致的人民反抗力量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在继承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性善论"为理论根据的"仁政"学说。所谓"性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