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仁学的文化精神论纲
作者: 韩钟文   傅永聚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故简称为仁学;“仁学”也是儒家学派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自孔子创建仁学之后,经历代儒家的传承、诠释和拓展,渗透了体现于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文艺、宗教、教育等领域,构成独特的文化精神。对仁学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作系统的分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孔子及儒家学派思想的特质。
儒家“内在和谐”的追求及其意义
作者: 张德苏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任何一种社会思想,其目的,或者说其主要责任是要解决人类个体的欲求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减少社会冲突。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由于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文化环境不同,从而在解决这个矛盾时产生了很不相同的思路。儒家思想是其中一个极有特色的思路,儒家思想在解决这个人类个体的永恒矛盾时,不是象西方的民主法制思想那样把社会规范法律化,通过国家权力来限制人的行为,维护社会规范;也不象某些宗教思想如基督教那样,把遵守社会规范与灵魂得救连在一起,通过上帝的权威。使人社会规范得到维护;而是把“仁”德当作崇高价值,通过高扬“修身”、“成己”,进而“济众”、“成物”,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流”这样一条自我完善之路,把一己之“欲”与社会之“矩”统一起来,化解掉自身欲求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
“儒学复兴”之管见
作者: 许全兴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儒学复兴”要处理好儒学与中国马克主义的关系。现代新儒学要吸取中国马克主义相关因素,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儒學在科技強勢發展下所顯現之價值
作者: 方俊吉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儒家學说,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學術思想之主流,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讓中華民族充分地展现了重视人文精神之文化特質。然而,近百年来,面臨科技的强勢發展的大潮流,儒家的人文精神也難免受到一定程度的衔擊。當此之際,儒學的價值是否因而有所折损?其于時代之定位又如何?這些問题在在都值得吾人加以省思。本文除概略說明在科技急遽而强勢的追展下,人類整體文化所受到的種種街擊。從而,析說儒學主要的精神特質,以突顯儒家的學術思想對于挽救當前人類精神文明衰微所導致「文化失衡」的功能,同時也藉以呈现「儒學」所存在的,所谓「放锗
儒学、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明: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
作者: 洪修平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础,儒学本身是在与诸子百家的争鸣中成长,在与佛、道的交融中发展的。儒学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同时也对佛、道等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形态的儒学,其实是以儒为基点融摄了佛、道等多种思想,是儒佛道三教的合一。儒学的当代使命,与儒学自身的特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
论儒学对人类文明的建设性价值
作者: 方同义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作者认为,“文明和建设性”是在宏观上构建一个价值尺度。它可以作为人们历史实践活动的评价的标准,也可以作为一切思想学说评价的标准。儒学作为一种历史上成功的信仰体系,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辉煌走过了二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其中饱含着我们民族思想精英的深邃思虑,浸润着千万普通民众实践的智慧,其中的精华对于人类而言具有长远的普遍的建设性价值。作者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儒学中的“民生”、“仁爱”、“教化”、“中和”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与文明共存的活的、建设性的因素,这种因素使儒学完全可以在人类未来文明发展中扮演“建设者”的角色
朱熹理學與莊學
作者: 王志楣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以往對朱熹的研究多侧重在他的儒家理學範疇,其實,朱熹也熟諳道、佛;其一生從年少起即接觸道家人士與思想,尤其封莊子學說的改造、吸收,更啟發他封理學內容的建構并欲以之抗衡佛學。相對起老子。朱熹較重视、肯定莊學,承認理學得名來自莊子。本文即欲探讨朱熹理學舆莊學交涉的關系及比較,重點放在「理」和「理一分殊」兩项。首先,從其外缘的生平背景與著作中了解朱熹和道家的结缘甚深;復次,就理學的理、天理內容舆道家莊子的道、理、天道、天理,一一對照厘析其間聯系舆區别;繼之.對朱熹包含了本體論與本原論的理一分殊概念,掘證其不脱離莊學思想框架并將之嫁接至儒學,同時分析朱、莊間之异同;最後综論朱熹借用、改造道家老莊思想的優缺點。
儒家“中和”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 杨明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以“中”、“和”为表征的和谐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核心理念。它所蕴含的天与地、天与人、人与人、人与己之间的普遍和谐理念,以及实现这一至高境界的方法原则,对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乃至和谐世界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生命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作者: 蔡志良   杜维超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我国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内容肤浅、层次偏低等问题。儒家所倡导的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孔颜乐处”的处世态度、“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等思想,对于我们确定生命教育基点。追求生命过程境界,提升生命教育层次都具有重要启示。
朱熹《孟子集注》對宋代《孟子》議題的吸纳與反省
作者: 陳逢源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孟子》乃是極富争議之典籍,從「子」而及「經」,乃是地位的提升,其中涉及「官學化」與「經典化」兩項遏程,前人于唐、宋之際《孟子》升格運動,多有讨論,但對于朱熹匪聚聖賢相傳歷史意象,響應宋儒有關孟子争議問题,却是缺乏檢讨,筆者撮奉《孟子集注》徵引材料,一窺朱熹思索所在,遂能得見在「儒學傳承」與『政治反叛」辨證當中,回歸于心性,以「道統」形塑孔、孟之傳,思索《孟子》經典地位的過程。足證理學并非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内聖」工夫更非「外王」事業的捨離,朱熹吸納諸儒意見,反省儒學之傳,確定《孟子》價值,乃是響應北宋儒學實踐的結果,用心所在,于兹可見。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