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佛光烛照下的一代儒宗--梁漱溟文化思想探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西文化   熊十力   文化路向   民族精神   世界文化   人生态度   梁漱溟   文化心理学   文化思想   理性  
描述: 一、在“究元决疑”的生命进路上一个在十八、九岁时两度“几取自杀”的人,过了三十年,在一次历险后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漱溟最近文录》,中华正气出版社1944年版,第69页)这几近狂易的精神情态在常人看来是可笑的,而且即使是与之相知颇深的熊十力,也致书以“发疯”、“狂妄”相讥评。然而,它终是梁漱溟独异生命格范的真切表露。他回答他的朋友说:“狂则有之,疯则未也”。
荀子的邏輯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5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科学方法   基本形式   正名   客观事物   心理活动   科学内容   思想方法   思想基础   表述形式  
描述: (一) 荀子邏辑思想与古代儒家正名的传统关系。荀子是战国末年晚出的儒派邏輯哲学家。生当名辯高潮时代,游学齐稷下,曾于十四年之中,被稷下名辯诸子三度推为老师(祭酒)。荀子的邏輯思想,主要以古代儒派正名的“名言”观点为其体系的中心。但是他的邏輯特点,則是綜合了邓析、老子、孔子、墨子、宋鈃、尹文及惠施、公孙龙、尤其是墨經学者的邏輯認識成果,在自己朴素唯物論的世界观和科学符验的思想方法这一基础上,完成了儒派新的正名論的邏輯科学。从先秦哲学史来說,以孔子为首的正名思想,主要部分都属于旧政治倫理的認識范畴。所謂“名正言顺”的思想基础,是与当时宗法貴族統治阶级的政治立场分不开的。如果把这种正名作为思想工具看,那也只能說是上層意識的礼制思想的工具。
杨慈湖思想中的“觉”及其成圣意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杨慈湖   心学     成圣  
描述: 南宋后期,杨慈湖(杨简)被誉为儒学界"泰山乔岳"式的人物。杨慈湖"心学"向以其独特性而备受学界重视。在杨慈湖的话语系统中,他不在单一的意义上论述"心"概念,而是将其与"一"和"觉"等概念融合使用,从整体层面来阐明他的思考。本文认为,杨慈湖思想中的若干次大"觉"可概括为:己心之"觉"、本心之"觉"和心物之"觉"三个向度。在生活的过程中展开对"心"的体证进而觉悟并使"觉"的状态持续不断地呈现,即为杨慈湖思想语境中圣人境界的顿达。
孔子“人性”思想的生成敞开进路
作者: 唐代兴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人性论   以仁入礼   敬德修业   博学内省  
描述: 修业"为内外双修原则和以"齐""治"为践行方式的道德人性论。孔子之人性论思想为后世开辟出多种可能性:《中庸》以此为出发点,为后世开出致人性的形上学先风;告子从生生、本能、自律入手弘扬了孔子的天赋人性
论牟宗三儒学思想方法的缺陷
作者: 杨泽波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现代新儒家   牟宗三   十力学派  
描述: 尽管牟宗三儒学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但其思想方法也存在着严重缺陷。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对良心本心的理解过于陈旧,未能摆脱感性理性的两分模式,总体上坚持的仍然是两分方法;二是对康德智的直觉思想理解有失准确,认为道德之心创生存有的思维方式即是智的直觉,不仅直接将其创生的对象称为物自身,而且以此作为一种基本范式,扩展到圆善论和合一论之中。从整体上看,这种方法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已经终结了。
论朱熹哲学中的公共性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理人欲   理一分殊   朱熹   公共性   絜矩之道  
描述: 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强调天理的普遍性,为社会交往的公共性原则提供了形而上依据,也是其公共性思想的逻辑前提。朱熹注意区分公私之别,将天理人欲之辨看作公私之辨,认为公是仁爱思想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与先儒一样,朱熹认为公共性价值的具体落实依赖于由己而人,由"明德"而后"亲民",强调个体修养向公共空间的推衍。朱熹对"絜矩之道"或"礼"的重视,为公共性原则的落实提供了规则性保障。朱熹公共性思想中对个体的挤压,需要在现代价值视域中予以扬弃。
孟学派“智”的德性化及其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本性   五行   道德范畴   思孟学派   德之行   孟子   知性范畴   德性   仁义礼智圣   君子  
描述: "智"是先秦儒家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不过,"智"最初并不是一个纯道德的范畴,而主要是一个知性的范畴,如指知识、智慧、智谋等,也有聪明、智巧等含义。后来,孟学派将其视为"四德"或"五行"之一,与仁义
论《吕氏春秋》的儒家思想倾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班固   儒家思想   集论   《汉书·艺文志》   《吕氏春秋》   吕不韦   议官   十二纪   公元前  
描述: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8年),是秦相吕不韦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体著作。《史记》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万言。”(《吕不韦列传》)因为是集论,汇集了儒、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的思想,《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班固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诸子略》)班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虽然杂,但是这并不是
《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史   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融合   心性论   佛教文化   隋唐佛教   禅宗   南北朝   西域传  
描述: 佛教从西汉之际经西域传入内地,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环境,逐渐与中国传统封建宗法文化融合,从而得到发展。南北朝以后的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释迦氏也被中土群众接受并奉为圣人,与中土孔子、老子并称“三圣”,佛教与儒、道两教并称“三教”。因而佛教史也就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组成部分。
从“理学别派”到士人佛学——由明清思想史的主题演进试论近代唯识学的思想特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代   士人   思想史   演进   明清   思想特质   唯识学   阳明心学  
描述: 与朱学排佛不同,一方面,阳明心学的兴起以佛教为助力,而另一方面,阳明心学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佛教心学的复兴。阳明心学兴起的重要思想史后果,是促使士人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一个平视儒佛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是从理的本来性向心的本来性,亦即向不离于事的理的本来性的转换中赢得的。如果抛开这一转换的思想实质,而仅就其思想模式而言,
< 1 2 ...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