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情感·人伦·秩序:解码先秦儒家情论中的秩序情结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情   先秦儒家   内在关联   情感   血缘关系   人与人   人伦关系   秩序建构   孟子   政治秩序  
描述: 在儒家典籍中,"情"是一个具有多重义项的范畴,"情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义项,与"情"的其他义项如情实、情理、情欲等都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关于"情感"之"情"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学界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同:在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将"情"归于人性论或人生哲学的框架内,视"情"为一个关于"人生之艺术"的理论(张岱年,第422页),或是一个个体修养
中国哲学的根源性重建:读郭齐勇先生《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学智慧   中华书局   武汉大学   学术成就   郭齐勇   学科点   中国哲学  
描述: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点新近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珞珈中国哲学”丛书,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其中《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书局2008年4月版;下引仅标页码)一书,尤其值得关注。它是郭齐勇先生代表性论文的汇集,由此不仅得以窥见郭先生的部分学术成就,而且能够得到有关中国哲学重建的有益启迪。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新出楚简研究”,对出土简帛与经学诠释的范式、《性自命出》的心术观、《五行》的身心观、“圣智”论与内在道德论、上博楚简所见孔子为政思想及其与《论语》之比较、《恒先》的道法形名思想等问题,作出了富有新意的探讨。第二部分是“儒释道精神重探”,重点讨论中国哲学的特色与方法论问题,论述中国哲学史上的非实体思想,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原始儒家的正义论,礼学与现代生活及文明对话,《老子》、《庄子》的“道”论,马祖禅的哲学意蕴,朱熹与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论的比较,“亲亲互隐”观念、亲属容隐制度在古代与现代的意义等。第三部分是“现代学术发微”,以现代性与传统之关系为中心,检讨“五四”新文化运动,反省“五四”、超越“五四”,讨论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思想之主旨...
论冯友兰的早期道家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贞元六书》   《中国哲学简史》   现代新儒家   《人生哲学》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早期   程朱理学   道家学说   20世纪50年代  
描述: 冯友兰是程朱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但他对非儒特别是道家的思想学说也很重视。冯友兰的道家观以20世纪50年代为界,可以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的道家观在《人生哲学》中已现端倪,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史》(以下简称《史》)、《中国哲学简史》(以下简称《简史》)以及《贞元六书》中,主要探讨了道家的起源和发展、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等。
论儒道互补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践履   道家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   人性善   理学家   基本内涵   孟子   人性自然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多种思想成分并存互补的方式存在和延续着的。不过,由于在秦汉之后出现了“儒、道传而墨法废”(王充:《论衡·书案篇》)的现象,所以,人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问题时,经常提到的是儒道的互补。在近几年的学术讨论中,“儒道互补”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但研究者们较少对它进行系统具体的探讨。以下我拟从“儒道互补”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及其理论建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文明古国   文化核心   中国近代史   儒家哲学   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   社会政治   思想方法   传统文化  
描述: 一中国近代史上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即社会每进入新的转折时期,总要引起一场对传统文化的大反省,并且总要把处于传统文化核心层次的传统哲学(儒、释、道三家,主要是儒家哲学)拿来作一番评判。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思想的力量和对当代的影响实在太深厚,人们对
从伦理之道到本体之道——韩愈、二程道论与唐宋道学之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之道   本体之道   二程   韩愈  
描述: 唐宋时期的儒学道论存在着由伦理之道向本体之道发展的趋势,这在韩愈、二程的道论上尤为明显。韩愈复兴儒学,建构的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之道,具体表现在为政、为人等方面。韩愈以此为依据,从伦理道德入手批判了佛教;其“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等思想,又阐述了伦理之道如何传承的问题。二程以“天理”为本体,“道”作为天理的表现形式,具有本体色彩;本体之道外化为具体的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伦理之道。二程还以本体之道为基础,批判了韩愈的人性论以及佛教之道,延续和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思想,建构了以“格物”为核心的致知论和以“诚”“敬”为核心的修养论。从韩愈的伦理之道到二程的本体之道,是儒学之道本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儒学为迎接佛老本体论的挑战而做的自我调节。
佛教“空有之争”的嬗变及哲学义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空有之争   中观学   唯识学  
描述: "空有之争"作为佛教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为了呈现佛教缘起论的根本义,也是为了揭示佛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或世界的终极意义与本质,从而为佛教的解脱信仰提供理论基础。空有之争在近现代佛学研究中备受关注,成为佛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空有之争有其历史渊源,在印度佛教时期,它主要作为对佛教根本义的彰显与深化,具有强烈的宗教和宗派意义。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传统文化圆融思维的影响,通过调和空有之争,既拓展了传统佛教的缘起论,也在中国文化中挺立了佛教自身的特质,开出了与儒、道并列的哲学新路向,使空有之争具有了新的文化意义。到近现代,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背景下,对佛教空有之争研究的三种思路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术论争,都具有通过探究佛教根本义以凸显佛教特有价值以参与社会文化转型的意义,并为近现代佛教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哲学理论、学术基础和研究范式。
“霸王道杂之”:秦汉政治文化模式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汉宣帝   文化模式   考论   霸王道杂之   秦汉  
描述: 的内容。一、“霸王道杂之”的学术渊源1.“霸王道杂之”与齐鲁文化从学术渊源上说,汉代形成的“霸王道杂之”与齐鲁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西周初年,姜太公封于齐,面对强大的东夷地方势力,在顺应当地风俗民情
蒙文通之道家、道教观评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领域   特殊贡献   蒙文通   道家   佛典   义理   道教   国学大师  
描述: 蒙文通(1894—1968年)是20世纪中国卓尔不群的国学大师、国史传家,是特有道家风骨的现代学者。其治学由经入手,以史为归;淹贯经传,博综诸子;出入佛典,挹注西学;超迈古今、汉宋藩蓠,融会考据、义理于一轨。其在众多学术领域皆有创获,而对南北道家的思想分疏和重玄道论的历史发掘更是独具慧眼,作出了别开生面的特殊贡献。一先秦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第39页)。这是老子、孔子和墨子以及其他诸子蜂起争鸣的时代。而儒家道统,一贯贬斥诸子之学。蒙先生一扫传统偏见,以平等心衡视九流百家;尤其对儒、墨、道、法诸家思想在发展中的分合出入,注意其相互影响,力求予以动态的把握。基于“古族三分”、“文化三系”、“古史三说”的理路,蒙先生将先秦诸子主流学派归结为三系:东方儒、墨(阴阳、名辩可统于墨),皆“法先王、道仁义、诵《诗》《书》”,“大同而小异”,同出于邹鲁;西北法家(兵、农、纵横属之)乃出于三晋于秦;北方道家出于燕齐,南方道家则兴于荆楚。这三系各派之间,既矛盾互攻,又互为采获,彼此融会。如“孔孟之道,以惩于墨家,而后脱落于陈言;以困于道家,而后推致于精眇”,“百家横议,错互其间,以击以守,相荡相激,有所辩必有所...
评章太炎的晏子儒家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讲演   古文经学   学派归属   国学大师   国学研究   章太炎   晏子   儒家  
描述: 国学大师章太炎一生有多次诸子学讲演,其中以晚年在苏州国学研究会的讲演最全面和精详。该讲演有一显著特点,即提出晏子是儒家并进而提出周公是儒家之首的设论,这给争讼不休的晏子学派归属讨论增加了新内容;更因为它充满古文经学色彩,始由子学终及经学,反映出其诸子思想前后的变化,值得研究。一章太炎早年研究过晏子其人其书,他膺服刘向、班固对诸子书真伪的辨别,也认为《晏子春秋》非伪,是后人纪录晏子言行之书。但此时其研究属于训诂考证性质,不涉及晏子学派归属问题。变化发生在《诸子略说》(以下简称《略说》,见章太炎),其晏子研究的力度明显加大,并明确主张晏子是儒家,因而进入争讼行列。说晏子是儒家必须回应柳宗元,因为以晏子尚俭而归于墨家是柳氏重要观点。章太炎承认晏子尚俭是史实,但认为“春秋之末,尚俭之心,人人共有”,其时“凡文缛礼,流于奢华,故老、墨、儒三家,皆以俭为美,不得谓尚俭即为墨家也”(《略说》)。柳氏还认为,晏子“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辨晏子春秋》,见《柳宗元集》),故晏子思想诸多方面同与墨子。章氏则认为除尚俭外,晏子“皆不同墨学”:“墨家明鬼...
< 1 2 3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