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何心隐的生命情调及其仁道坚守
作者: 暂无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何心隐   仁道  
描述: 何心隐是泰州学派的中坚力量之一,同时是明代儒学从传统迈向现代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之一。他的生命直接承续了先秦儒家狂直无伪的精神特质。他不满当时的世风与学风,因而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身于弘敷"仁道"的事业之中,甚至猛烈批判当时黑暗的社会、政治,同当权者进行抗争,充分展现了一代狂儒刚直不阿的精神品格。本文从何心隐狂、直的生命情调入手,来探寻其"狂傲不羁"生命背后所蕴含的仁道精神。
林东城心学思想初探:兼论泰州学派的分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阳明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宗羲   现成良知   泰州学派   自信   何心隐   心学   儒学传统   分化   王心斋   思想倾向  
描述: 王艮弟子林东城,"师心斋而友龙溪",深受阳明门下两大巨子心斋和龙溪的思想影响,且形成了有其自身特色的心学思想。其心学思想主要内容有:良知无不真;即心是理,人己一体;政学相即,工夫不离日用;自心自信,以心养学;亲师取友,学门第一事等。林东城思想并未为心斋、龙溪所局限。在广泛交游、论学过程中,其思想展现出愈益重视工夫的倾向性变化。林东城由佣工而仕进,成长为士绅之儒,随着他身份地位的改变,逐渐背离了泰州学派平民儒学传统。虽其享年不永,但其学行已显示出了泰州学派的分化迹象。
论晚明思潮——一个反儒文化、断层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人性   晚明思潮   儒学复兴   何心隐   文化热   王守仁   文化发展   宋代理学   文化断层  
描述: 自“五四”以来的几次“文化热”中都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即把儒文化传统看作中国传统文化,最近出现的“第三次儒学复兴”论就颇具代表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儒、佛、道三个基本系统数千年中流传不衰,各有渊源与演变,相互间有冲突与交融。明末以降,又逐渐渗入西方文化,形成更为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景观。如果把儒文化传统当作传统文化,就必然局限研究的视野,难以达到总体的宏观把握。文化发展有断
李贽人才思想论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道   李贽   心斋   巨盗   论析   何心隐   “识”   《焚书》   人才思想   童心说  
描述: 李贽(1527——1602),又名载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人。他是我国16世纪后期封建社会杰出的进步思想家。 李贽一生“性爱读书,尤爱读史”,且颇多著述。他所思考的问题之深度和广度,也是同时代学者中的佼佼者。以往论者多论及他儒佛兼杂的世界观、政治观、伦理观及其对宋明道学的批判,而对其人才思想却缺乏系统论述。笔者认为,人才学是李贽思想中极有新义、颇有时代感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被进步思想家誉为仁人志士,被反动思想家诬为“异端之尤”,其原因之一在于他的人才观具有反传统的特点。本文试图联系晚明特定的文化背景,对李贽人才思想作一浅析,以求教于师友。
从明代后期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看何心隐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代后期   地主阶级   秦始皇   何心隐   永丰县   儒法   耿定向   江西   张居正   儒家  
描述: 何心隐(1517—1579年),原名梁汝元,明代后期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一五七九年,在张居正变法高潮时,被湖广巡抚王之垣杖毙于武昌。在历史上,何心隐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但他的活动却牵涉到了明代后期两位杰出的法家——张居正和李贽。正因为这样,人们在研究明代后期思想史、政治史时,他又是经常被称道的人物。解放后,何心隐的集子也出版了。在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影响之下,直到今天,他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批判。有些人,因袭几百来“传统”的观点,为了美化何心隐
从明代后期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看何心隐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代后期   地主阶级   秦始皇   何心隐   永丰县   儒法   耿定向   江西   张居正   儒家  
描述: 何心隐(1517—1579年),原名梁汝元,明代后期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一五七九年,在张居正变法高潮时,被湖广巡抚王之垣杖毙于武昌。在历史上,何心隐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但他的活动却牵涉到了明代后期两位杰出的法家——张居正和李贽。正因为这样,人们在研究明代后期思想史、政治史时,他又是经常被称道的人物。解放后,何心隐的集子也出版了。在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影响之下,直到今天,他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批判。有些人,因袭几百来“传统”的观点,为了美化何心隐,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