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活化人格教育:儒学未来发展之可能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儒家   活化   人格教育   儒学  
描述: 新儒家创新传统儒家学统,赋予儒学新的学术生命,但由于所处时代和学术研究立场的局限,忽视了儒学的道德生命,陷入“一轮转,一轮不转”的理论困境。韦政通先生在融贯中西思想基础上,提出活化人格教育理论,恢复儒家修身为本、实践优先的传统,赋予生命品质新的含义,并深化和拓展传统的体验工夫,力图实现知识与修养的双轮并转,为后牟宗三时代儒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
关于现代新儒家对社会的影响——从“内圣外王”儒经到“返本开新”事功
作者: 暂无 来源: 沧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儒家   内圣外王   返本开新  
描述: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人文精神、文艺理论、政治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文艺思潮、哲学思想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仍然还有一批学者,他们坚信在中国这片狼藉的土地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仍具有很大价值,他们认定中国本土原有的儒家文化与人文思想依然存在着永恒的价值,他们在谋求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的新出路。这就是新儒家的产生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儒家以其特别的方式在对当代社会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本文就从新儒家"内圣外王"到"返本开新"思想的发展来看新儒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于现代新儒家对社会的影响——从“内圣外王”儒经到“返本开新”事功
作者: 暂无 来源: 史志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儒家   内圣外王   返本开新  
描述: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人文精神、文艺理论、政治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文艺思潮、哲学思想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仍然还有一批学者,他们坚信在中国这片狼藉的土地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仍具有很大价值,他们认定中国本土原有的儒家文化与人文思想依然存在着永恒的价值,他们在谋求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的新出路。这就是新儒家的产生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儒家以其特别的方式在对当代社会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本文就从新儒家"内圣外王"到"返本开新"思想的发展来看新儒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民国新儒家的墨学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儒家   墨学   儒学  
描述: 民国新儒家的墨学观比较复杂,深刻地打上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烙印,与传统儒家大异其趣。民国新儒家主要从西方科技、逻辑学、实验主义理论的角度,将墨学看作中国文化中最具西方文化色彩的部分,因此,他们一方面认为墨不如儒,认为墨学的缺陷与西方文化相同,从而对墨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像肯定西方文化那样,认为墨学有一定价值,主张以儒为主融墨。另外,民国新儒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西方文化的笼罩,对墨子的伟大人格和救世牺牲精神进行高度评价。
贺麟文化身份的再认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儒家   贺麟   西化   宗教  
描述: 在现代文化思想研究中,贺麟一般被当作新儒家处理.本文认为,在对待传统儒家思想、西方文化及中西关系方面,贺麟与熊十力学派的现代新儒家有深刻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的“以体充实体”即以西方基督教充实儒家思想的观点.贺麟虽然对儒家思想充满同情的了解并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但因为他是一位哲学家,其立论逻辑不在中西之别而在“体用合一”,因此能够超越中西而提出“文化自身”和“普遍哲学”的概念.当然,这种观念又源自西方现代的文化普遍主义.
全球化视野中的儒学复兴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理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儒家   普世价值   全球化   道德  
描述: 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借着全球化的契机,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复兴的重任。在此背景下,儒学开始复兴,新儒家的学者们希望通过儒学来建立起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但是儒学的复兴不能是简单的复活,想要真正建立其中国的话语和理论体系,实现从"西方中心"到"全球本土",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心性儒学还是政治儒学?新邦旧命还是旧邦新命?——关于儒学复兴的几点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开放时代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儒家   儒学复兴   政治儒学   蒋庆  
描述: 20世纪新儒家在复兴儒学上专注于心性儒学有两个问题。第一,他们保守得太多,在多元社会中试图保守一元价值。第二,他们又退让得太多,在器物和制度层面全盘接受西方之科学与民主。作者认为,保守、发展儒学应着重于政治层面。但是蒋庆所做的政治儒学,因其认可心性哲学的先天普适性,故也保守过多。其政治建构,是将儒家的一个情境化表达(汉代公羊学)当成儒家的神圣教条。他和其他一些人的努力,是建筑在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也失去了儒家政治思考的普适向度。作者指出,我们所应回到的,是儒家之精神,并由新情势演绎出一套适应当代情境的、面对全球问题的儒学政治建构,以达成阐旧邦以赋新命之目的,而不是将"旧命"强加在新邦之上。
现代新儒家的“法治国”面向:以贺麟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儒家   贺麟   法治建设   法治观念  
描述: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贺麟,其法治观念在强调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孔孟程朱陆王的心性儒学时,也注重借鉴、吸收古代以及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是中西与古今交汇的产物。对贺麟法治思想予以深度探析有助于为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本土智识资源。
论儒家民主思想的缺失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主思想   新儒家   缺失   儒家  
描述: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在仁学基础之上的"亲亲、尊尊"的和谐、稳定而又有序的等级社会,其最重要的工具手段和道德资源便是"仁"、"义"、"礼"。这一理想及理论构架在以后的新儒学家(包括当代新儒学家)那里得到了承继和发展,并以此开出所谓"内圣外王"的社会政治理论,并认为儒家仁学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有着共同的工具性质及价值归宿。然而,"仁学"只能造成均等的人格状态以及森严的等级结构,却不能促进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民主制的形成。历史已经证实——儒家所理想的政治社会——在客观上,使个人丧失了自我独立及自主的本质,且从根本上消溶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马一浮的佛学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五台山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学观   新儒家   马一浮  
描述: 现代新儒家的宗师马一浮有着精湛的佛学造诣。在马一浮看来,儒佛两家,各有悠致。他运用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将佛教摄入儒家六艺的范畴之内,从而使儒家六艺的发扬光大获得充裕的文化资源,使儒经佛义迭互阐明,相资并发。他继承了中国学术重意轻言的传统,在以本原自性为终极真理的意义上,主张儒佛俱泯。马一浮自觉适应历史形势的发展,以其真切的学术抉择,坚守了一方固有的精神家园。
< 1 2 3 ...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