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译注
作者: 王德明   来源: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孔丘  
描述: 孔子译注
孔子注译
作者: 张涛注   来源: 西安:三秦出版社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孔丘  
描述: 孔子注译
传世名著百部 第25卷 孔子
作者: 郭超   夏于全   来源: 北京:蓝天出版社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传世名著百部 第25卷 孔子
《论语》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表达方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终极意义   本体论意义   生命的本质   孔子   生命哲学   语言思维   存在主义   《论语》   集注》   生命本质  
描述: 一《论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它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圣经”。自孔门弟子编定《论语》后,它就一直被作为圣人的遗训在儒家中传授、研习。历代有关《论语》的注释性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论语》一书,可以称得上是影响中国人二千多年的权威著作。然而从一些今人的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缺乏对形上原理正面的、综合性的论述,其内容大多是随感而发的言论和日常生活行为的描述,是政治、伦理、生活的格言汇编。难道事实真的如此吗?朱表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行D程子的话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末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云愈久,但觉意味深长。(《论语序说》)《论》、《孟识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读(论语)、(孟子)法》)从程颐的话看来,破译《论语膨义的关键是不可“以语言解”,要“玩味”其中的含义,并且要进一步落实于生命的实践中去,如此方...
试论汉语儒、佛、道词语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语词汇    
描述: 本文尝试探索汉语中儒、佛、道三教词汇形成和流行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儒、佛、道三教文化强烈的社会人文色彩的浸润;原因之二是为了满足汉语交际的需要。
马瑞志的英文译注本《世说新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献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氏   世说新语   古文化   文学翻译   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文学   二十年   历史阶段   叶德辉   高度重视  
描述: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浩洪流中,《世说新语》是一部出类拔萃的杰作。千余年来,影响深远,后世之儒雅学子,倜傥骚人,莫不仰其俊秀,揖其清芬。书中之佳事佳话,风流缅邈,至今传之不衰。对于《世说》,历代之硕儒通人,皆有极高之评价。而回顾我国之《世说》研究,自刘宋末年以至今日,一千四百余年,未尝稍断。在这一领域,可谓群星会聚,名家如云。明人如王世贞、王世懋、凌濛初,清人如郝懿行、王先谦、李慈铭,近人如叶德辉、严复、李详,现代如刘盼遂、程炎震、鲁迅、陈寅恪,当代
心正清长歌行─—浅论唐英诗歌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唐英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描述: 本文介绍了唐英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其诗作内容丰富,风格清新。其心真而正,清而雅,写物画景,记事抒怀,诸多内容均以抒发性情见长。其诗有如人生传记。虽其未曾科举,却因耳儒目染与善学上进至此,可见其求学之勤,心志之坚;也可见中原传统文化影响之深,感召之力。
《论语》真相与有关名著
作者: 暂无 来源: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心思想   名著   论语   孔子思想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孔子哲学   具体分析   孟子   儒家   君子  
描述: 一《论语》真相——孔子的中心思想我在二十年代匆卒写出《孔子哲学之真面目》一书,虽已有些涉及礼的重要性与汉儒的墨冠孔戴、宋儒的佛冠孔戴,但仍不免人云亦云。经过几十年来的认真研究,才能越发认识其真面目而有资格为孔子思想做总结。孔子的中心思想决不是许多后儒和今人所说的仁和其他。孟子称他为集大成,主要的是集礼学礼制之大成,而成为礼教的祖一《论语》真相——孔子的中心思想我在二十年代匆卒写出《孔子哲学之真面目》一书,虽已有些涉及礼的重要性与汉儒的墨冠孔戴、宋儒的佛冠孔戴,但仍不免人云亦云。经过几十年来的认真研究,才能越发认识其真面目而有资格为孔子思想做总结。孔子的中心思想决不是许多后儒和今人所说的仁和其他。孟子称他为集大成,主要的是集礼学礼制之大成,而成为礼教的祖师。要认识孔子思想的真面目,首先必须注意到下列几个问题,根据原始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孔子的仁以礼为实《论语》记载:孔子的第一个高足颜渊问仁,孔子答以克己复礼。只要视、听、言、动全身合礼便是仁了(《颜渊》)。这显然是问仁答礼,以礼为仁的。所以后儒如王夫之据此断定地说:礼者,仁之实也。戴震从反面来说:礼失而仁亦未为得。 第二、孔子的仁以孝为本《论语》记载: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仁之本欤!(《学而》)有子在《说苑·建本篇》、《后汉书·延笃传》均作孔子或圣人。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笃于亲即孝于父母,厚于父母。这也是论孝与仁有密切关系的。此外,孔子强调君子不弛(怠缓)其亲(《为政》)。反之,弛其亲,非君子也。所以墨子主张兼爱便是小人。孔子强调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反之,非其亲而祭之,便如《孝经》所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连他人之亲死后也不许兼祭他,何况他人之亲生前而可兼爱他么?孔子强调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子路》)隐是隐讳。反之,不为父隐是不孝,不为子隐是不慈。孔子是主张宗法人治而反对法治的。第三、孔子的仁与大忠相等《论语》记载:孔子称殷的三个大忠臣为三仁(《微子》)。可知一般忠臣还不够称为仁,必须像殷的三个大忠臣才可等同于仁。第四、在孔子心目中,礼高于仁何以见得?《论语》记载:孔子评价管仲
儒家分化与孔子圣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士儒   王化   圣化   分化   霸王道杂之   异化  
描述: 先秦儒家经历了三期演变,在此过程中,儒家通过分化而发展,孔子在分化中被圣化,分化的儒家各派殊途同归而回到孔子,走孔子路线,兴起儒门造圣运动,推动儒学意识形态化。与此相应的《论语》结集过程,也反映了儒家从分化到合流的某些特征,《论语》与秦汉时代精神的内在统一性,昭示着孔子圣化的历程;《论语》中的“霸王道杂之”的孔子形象,是其圣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儒家兼刑名、合黄老实现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标志。
儒家分化与孔子圣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士儒   王化   圣化   分化   霸王道杂之   异化  
描述: 先秦儒家经历了三期演变,在此过程中,儒家通过分化而发展,孔子在分化中被圣化,分化的儒家各派殊途同归而回到孔子,走孔子路线,兴起儒门造圣运动,推动儒学意识形态化。与此相应的《论语》结集过程,也反映了儒家从分化到合流的某些特征,《论语》与秦汉时代精神的内在统一性,昭示着孔子圣化的历程;《论语》中的“霸王道杂之”的孔子形象,是其圣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儒家兼刑名、合黄老实现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标志。
< 1 2 ... 34 35 3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