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礼与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联竞争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体系   制礼作乐   西周时期   概念   儒学  
描述: 礼与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儒家思想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展开的.儒学大家通过对礼与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学派形成以前就有了礼的观念,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
由禮而而藝,孔子人文思想的邏輯展開
作者: 羅安憲   来源: 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社會秩序    
描述: 為社會的長治久安提供了一種對策。只有將“禮”與“”結合起來,才能維護社會正常的秩序:只有將“”與“藝” 、與“樂”結合起來,才能為個體精神家園確立一種安頓。只有社會秩序與個體精神的安頓均得到比較好的解決,才能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
儒学与人类文明的相处之道
作者: 王标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明   儒学  
描述: ,很多学者提出的方式是对话。但对话同样面临着很多难题。面对现实,人类各文明更应该学会相处。 儒学在在充满着相处的智慧。其提出的很多原则,如道精神、恕道原则等,都可成为人类文明和谐相处
孔子“天人合一”思想探论
作者: 倪妮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道     孔子  
描述: “天人合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在商周至春秋时期的神人关系里就有所体现。孔子在继承和吸收原始宗教天人思想的同时,从人道观的侧面突破了原始天命观的限制,从而奠定了哲学天人合一观涵义的人生论基调。本论文从对《论语》的细致解读入手,充分把握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讨论了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概述孔子“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源流。主要对殷周时期神人关系所演进的两个阶段进行阐述:殷商时期的“神权至上”阶段;西周时期的“天民互补”阶段。第二章,分别论述孔子思想中“天”与“人”的具体内涵
冯友兰孔子研究初探
作者: 李秀妮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庸   孔子   天命观    
描述: 中国哲学的冯友兰自然也就把孔子作为其研究的一个重点。对于孔子的“天命观”、“”、“礼”、“中庸”等思想,冯友兰在不同时期都给予了不同的评价,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解读孔子,当然,由于受到文革时期的干扰
论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
作者: 刘琼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庸   孔子      
描述: 春秋末世,“礼崩乐坏”。孔子期望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状态中。孔子认为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必须依靠重塑“礼乐”来实现。因此,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紧紧围绕“礼”,要求个体在自觉遵循“礼”的过程中,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这使得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强调“和”以“礼”为标准,在“礼”的实施中实现“和”之美。中庸是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哲学基础,以“和”为美遵循“叩其两端”、“过犹不及”的中庸原则。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格之“和”与艺术之“和”的观念中。
周室衰乱与孔子救世的人性思索
作者: 张德苏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儒学   周朝  
描述: 本文在吸收了西方社会生物学、现代心理学及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理论视角,试图从存在于人类个体内部的“生存发展本能”入手,对周代社会的兴衰的内在原因提出一些新的看法,进而对孔子的救世思路进行新的评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于英美,继而兴盛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为人类研究及人类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让我们不再限于从人高出于动物的那些高尚的人性角度去看人及社会,而是从人与动物甚至所有生物的共同性上来看人类,或者说是从宇宙自然的发展历程
孔子政治伦理思想初探
作者: 张文超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治     政治伦理   孔子     德治    
描述: 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双向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伦理道德与政治相互交柔、渗密不分。本文就是针对该种情况,分别从基本概念(“”、“礼”)及其关系;哲学起点(人皆有道德属性且倾向
論孔子思想對於構建和諧社會之價值
作者: 劉兆偉   来源: 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庸   構建   教育   孔子   和諧社會    
描述: 孔子認為理想的社會制度是相對的“均、和、安” :欲達社會的“均、和、安” ,則需首先做到“仁者愛人” 、社會有禮儀名分制度、處理問題要申正、公平’不能過或不及。誠能如此,則必須通過教育去完成。孔子教育所以辦得好,就是因為“有教無類”的廣泛性、培養目標的明確性,教學方法的高效性。孔子“不語怪力亂神”,重視人為,為形成非宗教的中國奠定了思想基礎。孔子思想是應解決社會各種矛盾而產生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吐故納新,因此,其於今日建設和諧社會仍有其重大價值。
《论语》中的“”与孔子仁学的内涵
作者: 黄怀信   来源: “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字在今本《论语》中出现110次,分见于16篇的40章。40章中,实际上有4章之“”为“人”字之误,有3章其中各有一处“”为“人”字之误,有2章之“”又为他字之误。另有一章,本应有“
< 1 2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