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孔子的仁学
作者: 邹新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德   孔子   天命  
描述: 本文自殷商至春秋时期的神人关系出发,阐述了在孔子仁学思想确立之前,自殷商至春秋时期的神人关系所经历的十分漫长的演进过程,本文把这一思想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殷商时期的“神权至上”阶段; 西周时期的“神民互补”阶段; 春秋中晚期的“人文思潮的兴起”阶段。殷周时期,在神人关系系统中,人经历了从“无我”走向“自我”,从“隐”至“显”,从“无主体性”到“自我发现”的漫长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人的自我发现和价值自觉为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孔子仁学思想的确立,正是殷周
论孔子伦理思想中的“”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唐水桥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实意义   孔子   伦理思想  
描述:”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个“”的提出有着时代背景。当时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这个转变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政治上,社会秩序混乱,奴隶不堪忍受奴隶主的欺压
孔子仁学及子张对仁学的发展
作者: 郭强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子张   君子  
描述: 当前,对原始儒学研究有两个不足:一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二是对孔子仁学思想传承的研究存在一个盲区。孔子仁学的思想核心是“”,然而,长期以来,孔子仁学被认为只具有一般道德意义。其实,在
略论仁爱和神爱——从《论语》、《新约》出发
作者: 暂无 来源: 咸宁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上帝   耶稣  
描述:”在《论语》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理解原儒思想的一个关键,而将“”理解为“爱人”则是理解“”的关键;在《新约》中提出的“最大的命令”以及“新的命令”中也可以看出基督教对“爱”的重视和强调。那么,两种不同思想对统一主题的探讨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和相通,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两个方面。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马斌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文明   孝悌   人本管理    
描述: ,最后上达天道,完成了道德形上学学说的构建。在孔子那里,孝悌乃为之本,体现真性情和真情实感的“直”是“”的主要基础,但是“孝悌”和“直”并不就是“”的本身和全部。从“孝悌”到“爱人”、从“修已
浅析先秦儒家“信”的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政法论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描述: 儒家思想将、义、礼、智、信视为人的天性,孔子、孟子、荀子等都重视对“信”的思想的阐释。概括言之,信就是保证自己承诺的真实性,具体有守信之信、等级之信、人伦之信、宽仁政之信、交易之信等。就本质上讲
弘扬儒家中和思想精华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和   和谐社会    
描述: 儒家中和思想是真善美的统一,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世界观、矛盾观,体现了其现实的社会政治和伦理观,体现了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及其人生与社会理想境界。弘扬儒家中和思想精华,对于促进人自身、人与人、人与国家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孔子道德形而上学研究
作者: 沈顺福   来源: 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庸     孔子    
描述: 是孝、忠、义等。是善。善是一种道德价值。道德价值是主体的私意的表达。同时也是主体的一种赞叹与呼吁。相对于义的利是一种事实陈述。作为知识形态的陈述具有绝对性。孔子主张不要有这种绝对性,故智者需要动
孔子世家大宗辨
作者: 郑艮安   来源: 杭州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明     人文科学研究   孔子   世家   北宗   南宗  
描述: 孔子世家繁衍生息,道播世界,历来是我国人文科学研究的重点。宋时,孔端友随驾南迁,孔子世家分为南宗和北宗。元初,孔洙让爵,曲阜北宗得以世袭爵位相传,衢州南宗隐身民间,人世不显。元明以来,孔子世家发生大宗争执,焦点是“孔玢孔瑶谁为长?”“孔洙无子吗?”“孔彦绳谁之后人?”“孔祥楷与孔祥柯之争”。这四次大宗争执,致使当今社会不见一张正确的孔子世家大宗图。本文就此进行辨析,试图客观地画出一张孔子世家大宗图,献给世人,求教于同仁。[第一段]
郭店竹简“■”字与孔子仁学
作者: 梁涛   来源: 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孔子创立儒学,同提出密切相关,而如何理解却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称,“构成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高难问题”,“要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要使这个问题得到公认的解决, 至今仍然是困难的。”据介绍,西方
< 1 2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