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孔子的言说方式——以“”为例
作者: 龚建平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象征性言说  
描述: 近代以来,对孔子""的理解多使用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总体说是必要的,但对于深入了解孔子言说的意义仍嫌不够。本文试图以孔子说""为实例,分析认识其基本内涵,并由此揭示孔子言说方式的基本特征。本文
思孟学派“智”的德性化及其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本性   五行   道德范畴   思孟学派   德之行   孟子   知性范畴   德性   仁义礼智圣   君子  
描述: "智"是先秦儒家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不过,"智"最初并不是一个纯道德的范畴,而主要是一个知性的范畴,如指知识、智慧、智谋等,也有聪明、智巧等含义。后来,思孟学派将其视为"四德"或"五行"之一,与仁义等道德概念相提并论,且被后世包括汉儒、宋明诸儒在内的儒家学者广泛认肯。那么,"智"是如何从主要是知性范畴转向德性范畴的?其德性化进程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联?这种转化对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走向发生过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智"在先秦的德性化转变的分析,力求给这些问题做一点说明,以就教于同仁。
老子哲学的生存论特征及与儒家的分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天人合一   生存论   儒家  
描述: 为刍狗"的平等观,儒家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民而爱物"的差序伦理。这些在今天以传统资源应对工业化弊端的舆论场域,往往被纳入"天人合一"的框架笼统视之,这在本文看来是需要作细致分疏和分判的。最为重要的是,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与其说是具体结论,不如说是方法,是其对世界整体构成和生存状态的根本看法。
从伦理之道到本体之道——韩愈、二程道论与唐宋道学之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之道   本体之道   二程   韩愈  
描述: 唐宋时期的儒学道论存在着由伦理之道向本体之道发展的趋势,这在韩愈、二程的道论上尤为明显。韩愈复兴儒学,建构的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之道,具体表现在为政、为人等方面。韩愈以此为依据,从伦理道德入手批判了佛教;其“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等思想,又阐述了伦理之道如何传承的问题。二程以“天理”为本体,“道”作为天理的表现形式,具有本体色彩;本体之道外化为具体的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伦理之道。二程还以本体之道为基础,批判了韩愈的人性论以及佛教之道,延续和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思想,建构了以“格物”为核心的致知论和以“诚”“敬”为核心的修养论。从韩愈的伦理之道到二程的本体之道,是儒学之道本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儒学为迎接佛老本体论的挑战而做的自我调节。
从“我固有之”到“天之所与”:孟子对道德理性之发生机理、存在依据及存在根源的探讨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生机理   道德理性   道德理想主义   存在依据   孟子   现实世界   存在根据   儒学  
描述: 儒家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因而儒家所有的言说、教化活动主要也就围绕着如何以其道德理想来提升此在的现实世界而展开,是即所谓“参天地,赞化育”。但是,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存在依据及其存在根源何在?儒学之为儒学的存在根据又是什么?这些却是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仅关涉到儒学存在的“合法性”,而且也关涉到儒学的未来走向与发展道路问题。当我们以这样的问题意识进入儒学时,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其实在儒学的开创时代就已经存在。当孔孟开始对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时,实际上就已经包含着对道德理性之发生机理与存在依据的追寻;而他们对道德理性之存在根源的思索,则既包含着对人之为人的所谓本体依据的追寻,同时也包含着对道德之为道德、儒学之为儒学之存在根据的探讨。一、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和存在依据:“我固有之”关于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问题,最早进行探讨的可能要算孔子以心之“安”与“不安”来说明仁与不仁的现象。据《论语》记载,孔子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问题曾展开过一次讨论。宰我的看法是,“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所以,为了保证对礼乐的定期熟习,应当将“三年”之丧改为“期”(一年)之丧。听到宰我的这一看法,孔...
孔子“人性”思想的生成敞开进路
作者: 唐代兴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人性论   以仁入礼   敬德修业   博学内省  
描述: 孔子思想的原点是其人性论,它蕴含存在论意义的"性相近"、生存论意义的"习相远"和实践论意义的人性重塑。孔子努力于后者,创建起以"持礼成乐"为生活目的,以"以入礼"为基本进路,以"博学内省"和"敬德
论朱熹哲学中的公共性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理人欲   理一分殊   朱熹   公共性   絜矩之道  
描述: 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强调天理的普遍性,为社会交往的公共性原则提供了形而上依据,也是其公共性思想的逻辑前提。朱熹注意区分公私之别,将天理人欲之辨看作公私之辨,认为公是仁爱思想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与先儒一样,朱熹认为公共性价值的具体落实依赖于由己而人,由"明德"而后"亲民",强调个体修养向公共空间的推衍。朱熹对"絜矩之道"或"礼"的重视,为公共性原则的落实提供了规则性保障。朱熹公共性思想中对个体的挤压,需要在现代价值视域中予以扬弃。
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的文化体用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现代新儒家   中国文化   张岱年   体用观   社会主义文化   体用论   综合创新   中国哲学  
描述: 在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台湾辅仁大学,2009 年 7 月 8 日—11日)上,我提交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文化体用论评价》一文,主要评析了20世纪中国哲学家 (含海外华裔学者)就中西文化问题论争提出的各种文化体用论说,诸如中体西用论(文化保守主义者、现代新儒家、当代新儒家)、儒体西用论(贺麟)、西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者、充分世界化论者)、西体中用论 (李泽厚)、中西互为体用论 (傅伟勋)、"今中为体,古洋为用"论(张岱年)以及"马魂、中体、西用"论(方克立) ,等等。针对以上各种对文化体用论的分析,我受方克立先生的影响并在其文化论说的
儒耶对话中的封闭和受益:回应孙尚扬教授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督徒   保罗   封闭   受益   学术争鸣   回应   对话   《哲学研究》  
描述: 孙尚扬教授的大作《封闭的基督徒与单方受益的儒耶对话——以黄保罗的研究为例》①在《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发表(下引仅标页码),引起广泛关注,笔者读后深受启发。孙教授是笔者所尊敬的学者之一,他关于明末耶儒对话的研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同仁觉得孙教授言之有理,甚是期待笔者能给予回应;这不但能成学术争鸣之美,且能增进彼此理解,促进对话深入。因此,笔者撰写本文,以求教于孙教授与读者。关于唐朝儒家与景教徒的对话,孙教授指出,笔者“昧于景教与儒家互动关系之真相,以为景教与儒家没有关联,而将汉唐儒家排除在外”。(第52页)其实,笔者注意到了二者的相遇,只是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材料,故断定二者没有关系。这个论断是有问题的,在此笔者虚心接受批评。此外,孙教授进一步对笔者将儒家分为五个学派提出了不愿苟同和接受的意向。(参见同上)笔者认为,从时间性而言,虽然主张“道学”的儒家韩愈(768—824年)晚于635年入华的景教,但从景教入华到845年的武宗会昌灭佛顺带灭了景教的二百多年间,唐朝的儒家也应该放在笔者所云的“理学”之内。当然,由于资料的缺乏,这些与景教对话的儒家学者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与宋明理学家的区别也都无法得知...
封闭的基督徒与单方受益的儒耶对话:以黄保罗的研究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督徒   保罗   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   封闭   受益   分界线   对话  
描述: 2008年圣诞前夜,曾经以《文明的冲突?》一文招致争议的哈佛教授亨廷顿溘然长逝。就笔者所知,汉语学术界在亨廷顿大作面世后不久,大多对该文大加挞伐。人们拒绝相信,冷战刚刚结束之后,文化会成为冲突的根源,世界上各种文明之间的分界线竟然将会成为未来的战线。一些学者还坚信,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原因引起的冲突总是暂时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则是主导性的;历史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排外及其冲突并不是由于文化的原因,而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引起的。此外,他们还针锋相对地指出:力倡普遍和谐观念的儒家思想不会成为将来引起政治冲突和战争的因素;相反,儒家的仁学与道家的道论都能为文明的共存以及防止文明的冲突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对学术前辈们的这些洞见,笔者当然完全持同情理解的态度。但笔者也曾指出,在那场有关文明冲突的争论中,海内学者多持一种普遍为人喜纳的价值判断,即以和平共存和发展为价值目标,认为凡是和平共存就是好事,是常态;凡是矛盾冲突就是坏事,是不正常的边缘现象。然而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与理论表明,冲突和整合(和平或融合)乃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是人类交往的两种正常的形式,它们哪一个都不比另一个更为根本。两个群体或文明间的冲突可能...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