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张居正君主教育缘何失败
作者: 暂无 来源: 传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刘志琴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宫廷教育,明代又多有小皇帝,对少年天子的教育尤其重视。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代贤明君主,然而在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中,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又往往失效,张居正对少年天子教育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一例。 张居正以神宗的老师和顾命大臣的声望,热切期待神宗成为一代圣主,对少年神宗的教育呕心沥血。为了营造宫廷的读书氛围,鼓励小皇帝读书,他让宫女、太监都接受经书教育,使后宫无人不读书。对神宗的起居日用、行事为人,更是关怀备至,循循善诱地进行教导。他为小皇帝亲自编写《帝鉴图说》。书中讲了117个帝王故事,有81件“圣哲芳规”,记载圣明君主的嘉言美行;36件“狂愚覆辙”,阐述暴君的恶行劣迹。文字浅显易懂,琅琅上口,一篇一个故事,配有插图,文后附有解读,生动有趣,堪为一部优秀的帝王启蒙读物,后来远传到日本,广为流传。 十一岁的神宗喜好书法,作为帝王这也受到限制,在张居正看来:“帝王之学,当务其大。自尧舜至唐宋的贤明君主,都重视修德养性,治世安民,不追求一技一艺。汉成帝知音律,能吹箫作曲,梁武帝、陈后主、隋炀帝、宋徽宗、宁宗都能文善书,精通绘画,但都无一能挽救国家的乱亡。君主要以道德修养为重,岂能以一艺沾沾自喜。”神宗刚满十四岁,张居正就把他爷爷嘉靖的242件文档交给他学习治理,不停地进呈四书直解,进呈大宝箴,进呈皇陵碑,进呈宝训,进呈御札,进呈百官图御屏等等,使一个少年背负这样的重担,连书法的爱好也不能尽兴。 此时的神宗对张居正甚为畏惧,背诵《论语》,偶有失误,张居正说一声读错,神宗也会吓得一跳。作为一个少年免不了爱好玩耍,可是神宗却没有这个幸运。有一次,夜间跟随太监孙海到别宫游乐,穿窄袖小衣,学着走马持刀嬉戏,被李太后知道,罚了长跪还不算,又写下罪己诏才作罢。还有一次偶尔在宫中唱戏,突闻有巡城御史的呵呼声,赶忙停下来说:“我畏御史!” 值得玩味的是,神宗对张居正由敬畏而生嫌隙,是在“帝渐长”时发生的,这预示神宗随着年龄的增长,权力意识开始苏醒,他本是受万众山呼万岁的皇帝,权力之大所向披靡,无所不能,也无所没有。 对君主是自律还是他律,实际上是人治和法治的问题,不论儒、法、道、佛的主张有多少差别,但都崇尚道德自律,张居正努力实践帝王教育的结果得到的是失败的回报。这一失败证明依靠道德自律来约束君主根本行不通,促使人们丢掉对君主自律的幻想。只有抛弃对自律的幻想,才能从自律以外的途径,寻找限制君主的方案。黄宗羲、唐甄的抑制君权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飞跃,就在于突破了传统的道德制约说,提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新思路。虽然因为社会条件的不成熟,这一思想没有实践的可能,但可贵的是在中国终于出现了具有近代因素的新思想。张居正君主教育的失败,是他君主观念的破灭,这种破灭必然促发人们对君主专制的反思,所以这也可说是抨击君主专制主义思潮酝酿中的阵痛。 这种阵痛,是对帝王教育难以化解的艰难,不身处其境者,不足以理解这难点的发生和发展。张居正死后,神宗失去最后的顾忌,犹如脱缰的野马,贪婪地掠夺社会的一切财富,甚至踢开地方官府,派出太监特使到各地征税,把本该收归户部的税金纳入自己的小金库,横征暴敛,杀人夺产,激起全国性的反对矿使税监的风潮。因此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 “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云。”这祸害就起自神宗的疯狂掠夺,自己搬起石头砸向自己的统治基础。 反观张居正的道德教育,真是莫大的讽刺!君主教育的彻底失败有力地证明,再优越的教育条件,再严格的自律要求,也无改于制度造就的帝王本性。张居正有清醒的君主观念,却醉心于君主教育,呕心沥血地想造就的圣主,竟成为一代暴君。连自身都保不了,又何从保民、保天下?超越自律,在他律中寻找制约君主的力量,才是唯一的出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兴起,以抨击君主专制主义为主题,就是最好的回应。 【实习编辑/王玉琼】
中国为何盛产“公公知识分子”
作者: 暂无 来源: 杂文月刊·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口叶匡政 “公公知识分子”成为网络热词,还进了《南都周刊》的热词榜。公公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相径庭。公公学名太监,因没了男根,对于权贵主子自然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里的男根在我看来,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是对真理、正义、良知的信仰。 中国历代都有对“公公知识分子”的批判,孔子就给这种人取了个名字,叫“乡愿”。所谓乡愿,就是一乡之中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唯唯诺诺,左右逢源。孑L子认为这种人是道义德行的祸害。孟子更反感这类人,直接说“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这里“阉然媚世”就是指像公公一样被阉割的媚世者。孟子这样说他们:这种人你要指责他,找不出什么大毛病;他们同于流俗,合于污世,为人好像忠信,行为似乎廉洁,他们也自以为是,但与真正的道义是完全背离的,他们是人类品德中的败类。 孔孟当年所说的为士之道,与我们今天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大意相同,强调的也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以及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他们期望知识分子奉行的是独立的道统,而不是与君王同心同德的“妾妇之道”。妾妇之道,意味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论君王做什么,都得昧着良心奉陪到底。 “妾妇之道”与“听话哲学”,是这类“公公知识分子”奉行的准则,也成为今天中国学术的基石。在他们眼中,真理不过是服务于既得利益者的意识形态,知识也平庸成可以沿街叫卖的产品。他们被关在体制的温室中,成为这个社会最安全、最少异议的人群。他们或者把自己禁锢在学术小世界中自我陶醉,只关心自己学术地位的升迁,不敢惊动任何人任何事;或者像狗一样被权力和媒体随唤随到,为了趋附某种利益、权力或权威,可以做任何观点的改变和妥协,更别说葬送什么公共利益了。 随机应变的活命主义和功利主义,是这类“公公知识分子”的真正信仰。虽然他们有时也自叹是体制的牺牲者,对体制意识的空洞无物也心知肚明,但正是有这种认知使他们的行径更为卑贱,知识界也因这种卑贱在一天天地堕落。在“公公知识分子”看来,生活和活命好像也能体现一种尊严,虽然这时他只剩下一个活动的躯壳。那些公然站出来反抗者,反而成了他们眼中的小丑,他们甚至把反抗看作自杀,把批判精神看作是对平静生活的废黜。这种心理,使得“公公知识分子”能坦然参与到任何共同犯罪的机制中,成为罪犯天然的帮凶。 我们曾把知识分子看作是用知识和真理为社会寻求正义的群体,所以他们会用知识来挑战一切权势压迫下的沉默。那虚假、乐观的公共话语想误导的,从来是知识分子力图揭示的。他们会用自己对真理的热情,来表达我们面临的真实境遇,这种对抗存在一天,至少表明我们还拥有一天的内心自由。但“公公知识分子”不同,他们指东道西、言不由衷,反而率先成为今天精神世界中最先腐烂的伤口。他们对危险无知,对杀戮麻木,他们以沉浸学术为借口,理所当然地逃避着世间苦难。他们躲在学术那貌似傲慢的屋檐下,其实不过是顺从权力的牺牲品。他们就像儿童一样,始终在等待家长们恩赐一点权利,在完全远离现实的学术世界中焦虑、堕落、穷尽一生。 孔子对这类知识分子还有一个称呼,叫“小人儒”,荀子更是直呼“贱儒”。他为“贱儒”画过三幅像,我看也很适合用来描绘“公公知识分子”:一类帽子戴在头上也显得颓废而没有精神,谈吐平淡无味,却故意模仿圣人的样子;一类外表衣冠整齐,脸色庄重,一副自得的样子,整日不发一言;还有一类,懒惰懦弱胆小怕事,没有廉耻却贪图吃喝和利益。 看了荀子的画像,我们会发现这个时代确实盛产这类“公公知识分子”。孔子说,君子不器,这里“器”的意思就是指囿于某一专业,不关心世道人心。而“公公知识分子”却往往以成“器”为傲,根本不会在意学问背后.是否还有什么活的生命法则和真理法则。今天的中国学术殿堂,早已成了这类“公公知识分子”买卖学问的菜市场,只不过这个市场的规则,要复杂一点抽象一点。真正能保持公共知识分子风骨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 【王翔宇荐自《余杭新闻》2010年6月4日】
孔庆东教授且慢“浪夸”郭德纲蓝燕选错了模仿对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畅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孔庆东教授且慢“浪夸”郭德纲 文/王石川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孔庆东近日做客某网站,猛夸郭德纲是民族英雄: “郭德纲是我们国家相声界唯一的,敢于讽刺权贵、敢于讽刺不正之风、敢于反对潜规则的,这样一个民族英雄!郭德纲说他徒弟是民族英雄,这话不对!郭德纲自己是民族英雄!” 短短数天时间,郭德纲从“恶棍”、 “流氓”、 “三俗代表”转变成为反体制英雄,到德艺双馨,再到如今的“民族英雄”,这真让人如坠云雾。 这是一个英雄缺席的时代,精神体儒多了,连一个地痞耍下流氓也被冠以“英雄”。鲁迅在《三闲集》里说过,不虞之誉,也和不虞之毁一样无聊。当下,不少学者满嘴跑火车,令人惊悸。孔庆东这顶冠冕,恐怕郭德纲本人也会拒绝吧。 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记者采访有瑕疵,不代表就可以打人;和媒体有恩怨,不代表就可以骂记者;即使“恶俗”,也并不能随意被封杀。对郭德纲的抨击无限扩大化,甚至不惜找出陈年旧账,显然不理性;而在其传言被封杀后,舆论的立马转向更似闹剧。而前几天,郭德纲个人、德云社、演出商三方共向舟曲灾区捐款20万元,又被中国扶贫委员会赞为“德艺双馨”,话音未落,孔庆东又狂赞郭德纲是民族英雄。 其实,郭德纲还是那个郭德纲,无论“砸挂”还是捐款,都不是第一次;无论讽刺权力还是插科打诨,都是一以贯之。为何在不少人眼里就出现了关于他的角色迷失呢?说白了,有的人是借机抒怀,有的人是落井下石,有的人是借郭氏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郭德纲没有人们想的那幺高尚,也没那么猥琐,他就是相声演员、生意人,其一言一行都暗含着他的个人诉求。针对他的捐款,有人认为郭德纲“德艺双馨”这种说法很可笑, “郭德纲谈不上任何功德或者正义,实际还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这或许有些尖刻,但不无道理。 不少国人评判公众人物,总喜欢走极端,这都离真相太远,离客观太远。 笔者对孔庆东说的“民族英雄”论不敢苟同。 “不为君主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相声还是应该有些风骨,孔教授也应该少一些谄谈之词、溢美之论。 (原载《中国青年报》) 蓝燕选错了模仿对象 文/于金昔 为了成名,你愿付出什么代价?蓝燕选择做三级艳星。 24岁的年纪,在娱乐固已经不算年轻。出道6年来,蓝燕一直在寻找走红的契机,可惜始终不得法。 她参选过亚姐,可同样来自内地的利智早在1986年已经得过亚姐冠军;她强调中俄混血儿的身份,但另一个中俄混血儿李小璐早已是街知巷闻;她走王心凌的可爱甜心路线,一度取个花名叫蓝心凌,依旧没能成功突围;后来签约英皇定位为“小张柏芝”,连名字也想改成张曼芝;她又跟随势头强劲的Angelababy改名为Crazybarbie,仍然不得要领。 漂亮女孩一茬茬冒出来,像割不完的稻子。导演赵宝刚曾表示,他选女演员“一看形象,二看个性,最后才是演技”,但事实却是无数脸比范冰冰更尖、眼比赵薇更大,波涛汹涌、腰细肤白的美女永无出头之日。漂亮的蓝燕满心焦急,一直在别人的路上漫无目的地寻找出口。她试着提起自己的富二代身份,四处参加首映和聚会与名人合影,还开了微博——但这些都是别人用剩的招数,不奏效。 最近搜索“蓝燕”,跟在后面的是两个关键词:三级、唐季礼。《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开拍后,作为女主角的蓝燕终于如愿以偿地引起传媒注意,但蓝燕大概没有意识到,如今三级艳星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一方面,香港三级片早已失势,十年来没出过另一个叶玉卿。另一方面,公众可免费享用的资源已经有太多了——图片搜索引擎里随便键入“制服、清纯、写真”这类词,便弹出一大堆清凉照;越来越多女星走性感路线;日本女优来袭,以苍井空为代表直接杀入华语市场;最后,见证过“艳照门”的观众口味已相当重了。 相比她在三级片里的演技,人们似乎更关心蓝燕亲口所述的与唐季礼的露骨性事。面对唐季札的矢口否认,蓝燕不依不饶,专门召开记者会强调自己没说谎。 记者会上,蓝燕哭了,可是阿娇、阿Sa也都开过记者会,也都哭过。如果唐季礼不接招,她接下来还能怎么办? 汤唯27岁时得到王佳芝这个角色,林志玲30岁时成为“台湾第一美女”,海清入行10年才因为《双面胶》走红——其实蓝燕还有时间。她只看到别人的成功,却不知运气无法复制,而成功背后是艰苦的训练和忍耐。(原载《羊城晚报》)
参考答案
作者: 暂无 来源: 课外语文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牵手母爱》参考答案: 1.点明了中心,是文章的线索。 2.对母亲的外貌描写,表明母亲大热天已经等“我”较长时间,说明爱子情深。 3.“失落”是因为母亲好不容易见到“我
镜头 “郎”字妙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学习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教师   妙用   讲解方式   诵读   背诵   赤壁   怀古  
描述: 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郭静娟 学生很喜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也极快,可该怎么讲解呢?仅有诵读,他们的理解一定是不到位的,而逐句逐点地讲解,会不会削减这首词的美感呢?很多时候,文字的美在自我阅读时是会跳出蒙咙的第一感的,学生只是说不出而已.而教师不得当的讲解方式会让学生的脑海中只剩下所谓的知识,却让这种模糊的美消解殆尽。思考再三,我和学生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从一个“郎”字开始。 师: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你能说出哪些? 生:孙权、诸葛亮、鲁肃、黄盖、周瑜等。 师:词人最羡慕的英雄人物是谁? 生:周瑜。 师:词人是怎么称呼周瑜的呢? 生:周郎和公瑾。 师:公瑾是周瑜的字,古人称呼自己一般称名.称呼别人一般称字,表示尊敬。而这个“郎”字让你想到什么? 生:年轻!帅! 师:感觉很到位。有个成语,同学们一定很熟悉,“郎才女貌”,这个“郎”让你想到哪些形容年轻男子的词语? 生:玉树临风,丰神俊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一表人才,风度翩翩… 师:苏轼在词中是怎样描写周郎的,符合这些词语带给你的感觉吗? 生:符合。词中说他是“千古风流人物”,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给人的感觉是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将风范。 师:周瑜是一员大将,根据这些描写,你觉得在“将”前加哪一个字来形容比较合适? 牛.“儒”字.“儒将” 师:这和你印象中的周郎印象相同吗? 生:不完全相同。周瑜骁勇善战,是大都督,但总感觉他还没有那么完美高大。“既生瑜,何生亮”、“三气周瑜”中的周瑜要逊诸葛亮一筹,似乎还不是苏轼笔下的“偶像”形象! 师:你们的这些印象都来自哪一本书?哦,是《三国演义》。我们要了解真实的周瑜应该去读哪一本书?也许应该去读一读《三国志》。 这两本书的区别在于一部是史书,一部是历史小说,我们对周瑜现有的印象大多来源于历史小说。小说的人物形象虽有历史原型,但虚构的成分比较多。要还原人物的历史面貌当然要去翻一翻史书。 《三国志》中记载,历史上的周瑜,气度恢弘,雅致高亮。史书中还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记载.是说周瑜精通音律,别人的曲子弹错了他就会回头看一看。正因为这个典故,唐代诗人李端《弹筝》一诗中写,“为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生:历史上的周郎外表丰神俊朗,富有军事才华,又精通音律,正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看来电影《赤壁》中周瑜为小孩削笛等细节的虚构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师:周瑜的形象我们探讨得差不多了,现在来想一想,词中出现的“小乔”和这个周郎有关系吗? 生:小乔是周郎的妻子,江东第一美女,她的出现把周郎的形象衬托得更完美。这正应了“郎才女貌”之说。 师:衬托是一种手法,作者的主要用意应该就在于此。但赤壁之战中周瑜34岁,而他和小乔结婚时年仅24岁,为什么作者说是“小乔初嫁了”呢? 生:可能是苏轼对此细节并不很了解吧。 师:回答很有意思。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这位同学的回答让我想到了一个术语,“模糊语言”,其实在文学作品中有时有一种文学表达,是不必过于拘泥事实的,苏轼不管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周郎婚姻的时间,他这么说主要是为了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仔细读一读这首词,衬这个周郎的除了美人小乔,还有什么? 生:是环境。那“如画江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不正是英雄人物周瑜的形象写照吗?我觉得用它来做背景衬英雄最合适不过了。 师:试想,假如我们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配适宜否? 生(大笑):太不般配了。 师:如画江山,很美!可这种美,不是一般的美,这是壮美。景物描写在诗歌中常常是感情的触发点,即所谓触景生情,它们也常常是感情的依托,即所谓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景和人物形象之间有密切关系,它对人物往往起衬托的作用。壮美之景正好配儒雅俊美的英雄人物周郎。 师:这样的一个周郎,让苏轼产生了哪些心绪? 生:敬仰之心,羡慕之心,希望自己像他一样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师:背景资料我们早就熟悉了,苏轼写这首词时47岁,被贬黄州,和周瑜相比,处境有天壤之别。所以说周瑜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词人向往的理想境界。然而理想总要回到现实,联想到自己的现状.苏轼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呢? 生:悲情。“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年华逝去,青春不再,仕途官场的失意让他唏嘘感慨。 师:可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在于这一点吗? 生:不,在于他的旷达。 师:说得不错。苏轼的与众不同不在于对他人的羡慕和对自己的悲叹,更在于他经历种种之后的一种感悟,细细琢磨一下“多情应笑我”中的“笑”字,这是怎样的一笑? 生:是带点悲凉的一笑,是自嘲的一笑,洒脱的一笑。 师:说得很好。记得有一篇文章中说,也许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贬谪,每贬谪一次,感悟就多一点.因为以前他的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被贬谪的时候,他才回到自我,才能感受到争名夺利最后都成了一场虚空。也许,正是因为回到了真实的自我,他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来。
2000年第9卷总目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过敏反应1例 刘慧琦(53) 地塞米松致急性肌张力障碍1例 毕香(53) 硫酸阿米卡星冲洗膀胱致过敏性休克1例 戚萍宋修军(53) 头孢拉定注射液致剧烈腹痛血尿1例 王克琳(54) 吡嗪酰胺致泌乳1
从“言志”到“缘情”——试论中国古典讲学“意”本体论的遮蔽与显明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言志   诗学本体论   诗缘情   “以意为主”  
描述: 、独辟蹊径的嗜癖。 一、“诗言志”对“意”的遮蔽 提起中国古代诗学的诸多观念,人们首先想到的,非“诗言志”莫属。“诗言志”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1],经朱自清先生拈出后,几成定论
以“礼”为导向的和谐政治册观——一种对孔子、荀子政治思想的审视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月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和谐  
描述: 本文以《论语》、《中庸》、《荀子》为基本文献考察孔子、荀子的政治思想,认为二者的政治思想中有一个中心范畴,即“礼”,而“礼”在理想层面能够造就一种和谐的政治秩序。但孔子、苟子的达致和谐之法有所不同,前者注重个体修身,后者注重制度规范,但从根本而言,两种路径都是“人治”,即都主张以为政者为原点推动理想政治秩序的实现。 关键词:和谐;政治;礼;仁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0)11-0036-04 在先秦儒家中,孔子、孟子、苟子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均希望运用自己的学说开创治世。而就各自的政治思想来看,在本文认为,孔子和苟子的思想更为接近,因为他们都比较强调“礼”的作用,而从理想层面来说,“礼”可以在君主、臣属、民众之间框范出一种和谐的政治秩序,只是孔子、苟子所采用的达致和谐政治秩序的方法有所不同。 一、“礼”与和谐政治秩序的形态 礼,“含有广狭义之二义。狭义指礼之仪文形式,广义指一切典章制度。儒家之所重视而阐明者乃广义之礼。”“以类行杂,以一行万”,苟子将“礼”视为统络所有社会阶层、角色及他们的各种行为的基本原则。“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尽管对各种角色的规定可能不同,但这只是在“礼”的范围之内的不同。礼作为唯一的行为规范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 “礼”与“名”密不可分。“名”是一系列的称谓,如“天子”、“诸侯”、“大夫”等,这些“名”暗示着“位”(等级),同时也涉及到义务,但“位”的彰显和义务的确定却是以礼制为范式的。为了彰显“位”,“礼”将各种特定而直观的色彩、方位、次第、服饰、牺牲、乐舞等与之比配起来。它们其实“本来只是一种符号,一种暗示,一种隐喻,并不是事实世界本身,但是,由于人们进入了文明时代以来就一直在这些象征中领略和感受这个世界,所以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中,象征的意味是极其重要的,一些人相信,这套象征的符号就是事实世界本身”。“礼”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表征将尊卑贵贱的观念刻印在人们心头,使人们认为等级高低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于是君、臣、民不仅相互间肯认了对方的地位、角色,而且自己也认为自己就应该被推崇重视或是被轻视鄙夷。并且等级间财富分配的不均也被视为一种“应当”。以上所说是“礼”对“位”的确定,而各阶层安于其“位”是和谐政治的前提。但“位”的观念还只是一种静态认同,“礼”还对“名”的义务进行了规定,而这又意味着各阶层间的动态合作。于君而言,“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于臣民而言,“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于臣又有“臣事君以忠”。7以上所说还只是涉及到义务原则,将这些原则付诸于现实的对上对下的关系处理又须输入各种具体的举止、措施,甚至还需要情感、心理的恰当展露。如孔子以身示范,“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君召使摈,色勃如也”。尽管礼的内容纷呈复杂,但其要求可用一句话概之,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君、臣、民在礼制框架之内各在其位,各事其事却又自觉地在各尽本分的过程中相互配合的状态就是充溢着伦理色彩的和谐政治格局的理想形态。之所以在“配合”之前加上“自觉”,乃是因为这种状态与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对自己“义务”的肯认有关。而它的实现有赖于“名”的端正(实质上也就是与“名”相关的“位”以及义务的端正,亦即“礼”的端正),这也就是孔子、苟子=£张正名的原因。但正如下文所要论及的,“礼”既是和谐政治的理想形态,同时也是实现和谐政治格局的手段。 礼为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色都提供了尊严和存在的意义,君、臣、民都可在这套秩序中,在对上对下的态度中找寻自己的恰当“形象”,而这种集体找寻的过程便是“礼”发挥其统台改造功能以至将各种成分熔铸成一和谐的有机整体的过 二、构造和谐政治秩序的个体修身路径:孔子的“仁”道和谐观 (一)循“礼”行“仁”以致和谐 “仁”是孔子阐发政治思想的基本概念。“仁为‘二’‘人’,‘二“人’为二端,不能各执其‘端’——不能只顾‘自己’(私),还有‘他人’,在‘二端’之间有个‘中心’,每个人都要(应该)把‘自己’(私)放到‘中心’,‘当中’去,是为‘正’,而不是‘偏’(私)。”这里,“仁”被视为一个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适当”的确立需要经过两个方面的交互权衡。一是心理方面的,这一方面包括诸种德性。另一个是外在规范方面的,即“礼”。我们可以说,“仁”是人的内在德性的自然且合礼的流露。“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仁”的最完满的阐释。只是很多时候“仁”都被简约为它心理方面的称谓。 如文章第一部分所说,和谐政治格局的理想形态,包括安“位”与尽“义务”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合体便是“礼”。“礼”的这两方面要求在现实中都能或多或少,或清晰或模糊地体验到,因为“礼”本身就是扎根于现实并在人力的角逐博弈及人力对自然力的反应调控中发生并逐渐扩充成长起来的历史资源。它普通、平实,但要很好地循“礼”而为却也并非易事。当然其中最困难的是恰当地尽“义务”。而“仁”道则是可行的循“礼”之法。通过履行“仁”道,人以“礼”为根本导向,并以内在德性与之交比权衡,以此确定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的恰当举止,从而做到对礼制规范的自然、真切的秉持,同时也使礼制规范获得灵活而又富有人性色彩的处理。这样,人不仅端正了“位”,尽到了“义务”,在相互的搭配合作中实现了和谐政治,同时也使这一政治形态充溢著温暖的人性柔情。而行“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体启动能动性以礼义修身,从而将自己变化成—个自觉的举止有度的践履义务的人的过程。 很明显,和谐政治格局作为一种整体状态,它需要上下各阶层人士相互之间履行义务,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践履“仁”道。但在孔子看来,推行仁道,促成和谐政治格局的关键人物是为政者。为政者作为在上位者,作为群体中能“感觉”到的人物,其言行举止对在下位者具有一种自然的示范效应,他的“正”与不“正”能影响到全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只要君主以严格的道德自律和卓越的道德修养垂范世人,那么各阶层人士便会以之为楷模践行“仁”道,从而以相互间的义务履行为契机而使彼此紧密而和谐地联结为一等差有序、错落有致的整体。 孔子对为政者践履“仁”道的意义非常夸大,“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他对一般的个体修身也推崇备至,如他称赞弟子颜回,“闲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闲哉,回也!”怛他也注意到政治上的和谐状态离不开对民众物质欲求的满足。他谈到过既富而教,同时认为“养民也惠”是“君子之道”的一端。而这与他对民众心态的了解有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他显然更强调民众对“仁”道的践行,而这又能淡化对欲求的关注。孔子还提到过“刑政”,但这也不是他强调的重点。 孔子实际上展示了两条达至和谐政治格局的主要路径,一条是每个个体行“仁”正“名”,即通过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来达致整体和谐,另一条是君主通过个人修身来感格在下位者,即通过上之“正”来对下之“正”进行引领及强化。同时为了使和谐状态有其现实保障,孔子在这两条路径之外又补充了“养民”和“刑政”。总体看来,孔子的仁道和谐观比较倾向于个体的道德自律。并且对于君主而言,他只需要注意自修,那么这种修身的努力便会形成~种自然的自上而下的感格力量,从而促使每一阶层的人都注意正“名”,以至于君主可以在无须对臣民作更多控制的情况下便能平治天下。 (二)由“中”、“诚”对孔子仁道和谐观的延伸审视 孔子所谓仁道的极致便是“中”道。“中”是《中庸>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个“根本”亦即每个事物作为“它自己”所应在的那个“位置”。程颐说“不偏之谓中”,意指无“过”也无“不及”即为“中”,这可以说是对“中”的最恰当解释。而一旦每个事物安顿于各自的位置,那么便会显现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谐状态。对于人来说,“中”指的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在的那一个不偏不倚的“位置”。但是这一位置的寻找却不能脱离群体,它必须在人际关系网中确定,即要在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理中找准一个无“过”也无“不及”的“中心”,而这个中心也便是你之作为“人”所处的位置。但“中”还只是人之成人时的抽象说明,而“仁”则包蕴了如何成“人”的丰富而庞杂的现实内容。经由仁道达到“中”的状态不是一蹴而
问答
作者: 暂无 来源: 汽车之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保持着合作关系,它在欧洲投放的思域搭载的便是五十铃的4EE2轿车用1 7升共轨柴油发动机。 电子稳定程序 ESP是靠什么来进行安全保护的? 西卫门 经过这么多
论唐宋词中“三言对”的价值功能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三言对”,即三言句相对仗,是唐宋词中常见的表现方式,也是广为唐宋词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本文结合具体的唐宋词作品,从“三言对”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三言对”的价值功能,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词律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唐宋词 词律 “三言对” 价值功能 [ 中图分类号]:I20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27-02 在唐宋词中,对仗十分常见,三言句相对仗(以下简称“三言对”)的出现频率也很高。“三言对”在小令和中长调中有怎样的表现?这些表现有什么价值功能? 近人词律研究的专著,为我们研究以上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理论依据,但也存在着重视宏观概括而忽视微观分析,强调形式研究而缺少形式、内容、情感三者的结合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小令和中长调的重新界定 王力先生认为: 依我们的意见,凡是和律绝的字数相差不远的词,都可以称为小令。我们以为词只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六十二字以内的小令,唐五代词大致以这范围为限;第二类是六十三字以外的“慢词”,包括《草堂诗馀》所谓中调和长调,它们大致是宋代以后的产品。我们对王力先生的观点稍作修订,认为:词可分小令和中长调两类。小令多由近体诗破立而成,往往带有近体诗的特点,不但字数和近体诗相差不多,而且在句度长短、韵位安排、平仄搭配等方面也与近体诗相似。中长调并不是律句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独立特征的范式,不但字数要多于律诗,而且句度长短更有弹性,韵位安排更富变化,平仄搭配也更讲技巧。因此,要探讨“三言对”的价值功能,必须分开来论述。 二、“三言对”在小令中的价值功能 从宏观方面来看:“每一歌词的句式安排,在音节上总不出和谐与拗怒两种。” 所谓“和谐”,是指句式和声韵的安排都接近近体诗,而且“必得加上一两个对称的句子,这就使参差和整齐取得一种调剂。” 所谓“拗怒”,是指“多用仄声收脚的四言和六言偶句,杂以二言或三言短句” 。 试举两首音声和谐的小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李煜《捣练子》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辛弃疾《阮郎归》 《捣练子》近似于七绝,只是将诗中第一句的一句七言变为词中的两句三言。《阮郎归》多了一些变化,以七言、五言律句交错更迭而成,在下阕前两句将一句七言变为两句三言。两词均以稳定的律句为主体,并以“三言对”打破“七、七”或“七、五”结构,使词的节奏跳动流走,婉转萦回,适应了词人表达深沉绵邈情感的需要。 在和谐中略带拗怒,如: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首词由“三、三、六”和“三、三、五”句式交错构成,六言句和仄声韵的使用似乎使词句显出拗怒,“但落脚则一平一仄更迭使用,韵部亦平仄互转,这就构成和婉音节,情调迥不相同了。”“三言对”以其稳定严整的对仗,拽住了部分拗怒的句子,使全词的声情流于和婉。 可见,“三言对”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从外部来看,“三言对”的三言形式有别于典型的五、七言句。在五、七言句中穿插三言句,打破了近体诗全篇五言或七言的相对“呆滞”的局限,使词的节奏流动变化,情感的表达更有层次感。从内部来看,“三言对”的对仗结构是稳定严整的,在略带拗怒的词句中穿插三言对仗,急促顿宕、郁结难发的声情顿时谐婉和畅起来。从微观方面来看:“长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这样取得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 唐宋词配乐歌唱后,其价值和功用才得以更好地展现。“奇偶相生、轻重相权”、“错综变化”的“三言对”,既使词的内容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又使词的抑扬顿挫与音乐的轻重缓急相配合,还使词在合乐过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了“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的效果。 试考察古曲《渔歌子》 的节奏: 我们不妨做一些大胆的推测:在歌唱或吟诵时,由于4/4 拍固有的节奏(强—弱—次强—弱)和换气等原因,七言句的第四个字力度最弱,响度最小,极易脱落。于是,一句七言句便断裂为两句三言句。而这一“断裂”,反过来又使三言句的最后一字得到了凸显。如果加以对仗形成“三言对”,则更强化了这种凸显意味。可见,“三言对”还具有调节词句,使其与音乐节奏相配合的价值。 三、“三言对”在中长调中的价值 先来看“三言对”在两首声情迥然相异的中长调中的表现: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行香子》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行香子》典雅和婉,对称的四言句与流动的“三言对”交错更迭,既和谐规整,又摇曳多姿。每阕以“三言鼎足对”收束,消除了因四言句大量使用而造成的僵硬感,增加了句式和节奏的层次感,使情感的表达张弛有度。在每阕“三言对”前面的词句中,四言句和清劲雅正的“庚青蒸”部韵使词人的情感含蓄蕴藉,抑而不发。在流动的“三言对”中,这份情感又急转直下,句句紧逼,畅快淋漓地宣泄出来。 《钗头凤》动荡促迫,全篇押仄声韵,“在上半阕以上换入,下半阕以去换入,这就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 在上阕中,上声韵“三言对”和入声韵“三言对”次第出现,极尽苍劲孤拗之致,将读者迅速拉入声情冲荡的漩涡。同时,“三言对”又以其工稳严整的对仗,稍稍控制住了激越直切的情感状态,兼收婉曲含蓄之效。 再来看“三言对”在一首押平声韵的中长调中的表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五言为主,辅以两个六言偶句。” 下阕的句式和声韵几乎是上阕的重复,只是在过片处增加了一组“三言鼎足对”。我们对每句的平仄进行考察后发现:就对称句而言,“五言或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亦皆违反近体律诗的惯例。” 也就是说,在五言(六言)偶句中,位于节奏点的字(偶数字)呈“仄—平(—仄)”交错,产生“扬—抑(—扬)”的效果,并打破律诗对仗的惯例而采用“仄—仄”或“平—平”的拗怒对法。就非对称句而言,“‘不知天上宫阙’的‘上’字、‘阙’字,‘何事长向别时圆’的‘事’字、‘向’字,都在偶数上连用仄声,也都具有拗怒的感觉。” 在句式和声韵基本相似,以五、六言为主体的上下阕之间插入三言句式,使词的节奏灵动活泼起来,充满了生气。在略带拗怒的整体声情中,用严谨工稳、流畅和美的“三言鼎足对”加以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使拗怒趋于和谐,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如果放在押仄声韵的中长调中,“三言对”的价值便更加明显,如: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辛弃疾《满江红》 在每句的句脚处,除“空”、“江”、“山”是平声外,其他均为仄声,“尤其是偶句用仄
< 1 2 3 ... 3168 3169 3170 317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