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让兴趣引领学生走进缤纷的历史天地
作者: 暂无 来源: 成才之路·中、大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场景来让学生了解改革的艰难及商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我把学生分成5组:第1组同学负责收集商鞅的资料,第2组同学负责收集守旧派大臣的谬论,第3组同学负责收集商鞅变法的内容,第4组同学负责
张元山《庄子复原本注译》简介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版社   注译   远山   郭象   庄子   复原   刘安   工程   逍遥游   分类  
描述: 与郭象版伪《庄子》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 不难预料,全部庄学研究,全部先秦研究,全部中国研究,都将因为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的问世而改观。 (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上中下三册,定价98元,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第1版)
生命一如破碎的青瓷
作者: 暂无 来源: 散文诗·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词语   灵魂   桃花   河流   历史   大米   青瓷   乡村   汉唐   民间  
描述: 重庆 巴曼 遗 我就站在宫墙内想你。桃花已经落尽了,天空中,闪烁着飘飞的柳絮。 干片红瓦,万种气宇,难抵陆放翁当年的一声叹息。错是错了的,可醒来的却是沧海。晓风寒冷,泪痕彻骨,惟心事难以寄托。 一个四肢僵硬的女子,通过我抵达沈园。那不只是一纸锦书和一怀愁绪。 灵魂,早已经风干了。凶恶的,还是那年的东风。病在秋千之上腐朽了。那已经不再是绳索,是一片又一片叶子,覆盖着我的额头。 梦 几千年镕铸一段历史,狂放不羁的精灵,更漏中,策划着一场美的谋杀。 落日下的一段诗意,突破人的头骨。把一场傲岸的风波锁进历史。竹简、玉帛、宣纸,承载着妲己、褒姒窈窕的舞蹈。 大风吹起历史的发髻,令一代骚客灵魂压抑。秦时月下,一滴汁水,两行清泪。 米 修房要供奉一杯大米.过年要供奉一杯大米;祭祖时,我们也要在坟前为他们供奉一杯大米。时已冬至,犁耙在墙。我的乡村诗歌一如米粒,也要归仓。那就将老人们写在前面:那就将大婶儿安插在中间:那就将剩下的版面,留给那些与我们一同玩耍过的孩子们。西沱镇的大米带有汉唐的容光,屈原、李杜,在此也同样被一杯米酒醉倒。我们的诗歌本身就源于一棵稻草的根须.曲折而又坚韧地生长于广阔的民间。一粒大米的重量.已饱含了这里人民的物质与精神。 想起乡亲们劝我挑灯夜读.此刻我才明白他们目光中的期盼。供奉大米的人,一扇扇木门走向石门,一代代如一缕缕袅绕着的青烟。 村 桃花的勇气是太阳给的,红了女儿的嫁衣。时光磨碎冷风,张开想象的翅膀,旁若无人地等待。风在小村中来回碰撞,音乐的小溪,在雪下汩汩奔流,一路浇绿那片河流与山冈。 桃花已红,还是去年的人面么?今又何方?一地落英,纤纤柔肠,留下几多旧时的古意?踏雪寻迹,冲破唐朝的那垛围墙。可你已不在原处,梦痕无伤。古典的容颜,今天为何如此芬芳? 殇 黄金的光芒淹没于岁月深处.一路歌吟的马蹄.卷走了一个王朝的繁华,史书的记载尤为简约。屈子在百姓的传说之中独醒独活。 曾经辉煌的民族.大国在一段极为单薄的词语夸耀中.蒙冤受挫,屈子独依艾草与蒲葵而居,牵动一段远古的足音。沉浸于一段伤感的故事,构成了一个悲情的节日,让一丛丛艾草装点百姓的门楣。华夏千年梦,承受不起雄黄与水祭的悲伤,大江汹涌,浪潮澎湃。几千龙舟竞渡,万代粽子焚香,龙灯与狮舞,打捞不起楚国的忠魂。 江山泊舟.却载不动一个大国罹难的民族之魂。只留下一个端午的节日,让庶民与百姓独自端坐与怀想。凄凄离骚,美人迟暮,渔父与天问,在一曲橘颂与沧浪之中咀嚼和思索。 史 一部古老的历史,复活于如此多事的春秋,我的耳畔,正响起二千五百年前的隆隆战车声。它正从一片尘土飞扬的历史中走来.岁月铸成一部姓《儒》的文化,它与《雅》同处于一个朝代。 沉静的历史,藏匿着几多古典与仁爱?饱含着多少道德与伦理?多梦的时光,多舛的岁月,只能随命运而安排。 一部如此厚重的《春秋》,从我们的目光中,缓缓进入汉唐绝美的视野,以无比中庸的思想,用文字雕刻出华夏风采。回答一个纷繁的世界。 感 北方割麦,南方盛米。大地之上从容的传递者,苦难伴随着惊蛰与小寒,我们在逆风中对酒当歌。 一阵风过以后,你纤细的身子,滑人我的心脏。这春天的娇娘,进入我乡村的洞房。花烛是齐备的,我们以村庄为快乐,日子,让我们通体明亮。 乡思缘于多情,恋爱溢满温床.潜入一棵庄稼的根部,我们以口味咀嚼生活,愉快的肺叶呼出甜蜜。大干的中国,让我酥软于你怀中,感受着收获的沉重。 灵 我的躯体爬满了汉字,口中的言辞四处飞扬。在大地凸起的阴影里,我是这个世界的王。上帝用五千年风雨,铸成我的骨头,大地以五千匹绸缎织成我的血肉。 风啊!快吹去那覆盖着我的树叶.我的灵魂就要飞天。江河海洋波涛汹涌,可总是洗不尽我的忧伤! 望 我的灵魂总被痛苦的诗篇折磨着,这世界浪真大。无沦你登上哪一座高山,潮水总会席卷而来.扎得你遍体鳞伤。然后再吞掉你的尸骨。 我的灵魂丢失于远天云霞,想要忘却的,却总是不能遗忘,等待着死亡,仿佛就是等待着一场美丽的梦幻。 乡村中走来了最后一辆牛车,驮着我旧时的新娘,一片荒凉的故乡,沧桑的我,总是无法阻止那对你的一生一世的倾诉与渴望。 醒 当我从梦中醒来,昆仑山压在我的身上。坟土高过喜马拉雅。 山巅之上是积雪:山脚之下是鸟语和花香。蚂蚁在野草之下来回地穿行,长白山和太行,就是我的两只凸起的乳房,流淌着滔滔不绝的黄河与长江。 我要掬起i江之河水,去浇灌那些曾经早已熄灭了的古老与辉煌。 卧 这里长卧着一个极为平凡之人,青草地的下面.一个饱经灾难厄运的灵魂与肉体,此时正在与蛇蚁同穴,包裹于外面的是风雨,剥蚀着他那些生锈的文字。 这个几乎与世无争之人,容忍着太多的坏事与坏人。一生与平凡的文字打交道,铸就一代大师之魂。 苍穹下绽开出集善良于一生的花朵,那些是昔日里涌动过的血脉,曾经从他心脏缓缓流过,而此时,也许只能养活一株玉米,或者大地上的一棵青草,独自承受苦难的灵魂,在露水充盈的夜色之中,听一阵阵清风徐来,昔日的星辰隐没于黎明前的黑暗中。 明 面对着城市的纷繁,我始终想逃离山野,搭建一座自己的小木屋,日日清风洗面。 清晨.让小鸟儿在闪着蓝光的屋顶鸣唱;傍晚,看河流在门前奔流;屋檐下的石阶上,寂寞的绿苔栖息着小青蛙:蝈蝈儿在房屋后面唱歌。 这个世界好像没有那样的透明材料,建筑只局限于视野之中,摄像机犹如人们的眼睛,聚光灯下是人的悲哀。 神 众神隐没的时候,是你的脚步惊醒了我。乡村中的一间小木屋,拢聚着满天星辰。 一束束明亮的月辉擦拭着古老的墙壁,这时.你正行走于一屋的旧家具之中,以手拂拭着往事与尘埃。 这正是故乡的春天,蛙声震颤着我的心,山野的花朵遍地绽开,芬芳着我的双眼。我于劳作之中欣赏着你轻飘曼舞的长袖,沉人你的花蕊之中.安息我沸腾的心灵。 土 黄土地的皮肤处处打着硬结。我攥在手心里,偎着深邃的民歌。 就在那么一层薄薄的泥土之上,继续搭建着我们的婚床。用风俗包裹着情感的关键部位。大地已经吹动起酥软的热风,我们一头扎进春天的怀中.在一片飘摇的草叶间,无论宽身与暖心,我们都心安理得。 回味四时中度过的日子,母亲,你一生也未走出这片多情的泥土。村庄,处处溢满温情,从未闲过的母亲.笑容可掬地朝着我们走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那么小心地触动一棵草,乡情的泪水就会洒落一地。
古法绝技一脉传 从此人间多健康
作者: 暂无 来源: 生意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函授   面授   电话   疑难杂症   老师   健康   儒释道   刘氏   坐骨神经   公开  
描述: 大道至简.最神奇的东西往往最简单。用这句话来形容刘六大绝技最合适不过了。刘遍访天下民间拥有绝技的高人.拜过十几位儒释道修行者为师,在一脉相传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六大绝技。刘六大绝技强调利用
杨万里的诗歌中的“荼”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本文以杨万里诗歌的“茶”现象为出发点,以其诗歌中的原句为依据,来讨论杨万里对“茶”的态度和饮茶的习惯,以及诗人在“茶”这一意象中所要委婉表传达的哲理。 关键词:茶 饮茶诗 味外之味 [ 中图分类号]:I20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59-01 著名的南宋诗人陆游曾经留下了不少有关“茶”的诗文,还有一位与他同时期的文人在创作上不甘示弱,写下了相当多或以“赠茶”为题,或以“饮茶”为乐的诗篇,他就是杨万里。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者仅一部份,《全宋诗》当中收录的不过四千多首。其中,做一个大概的统计,出现“茶”这个字眼的诗歌一共为50 多首,可以说占很大的比重。其中有写饮茶规矩和烹茶技巧的,也有表达自己对新茶喜爱和以茶作喻的,但是,杨万里有关“茶”的诗文和陆游的诗作有一明显差异,就是非常浓郁地表现了一种嗜茶如命的心境。这种酷爱“茶”的兴趣是陆游所难以比拟的,我们知道,在古代,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种重要的日常饮品,不论是武夫还是文人,都对茶情有独衷,而阅读杨万里的诗歌,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茶在古代独一无二的地位,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茶”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所承担的深远的文化使命。 杨万里对“茶”的态度,有一首《武陵春》词可以说明,在词的小序中他说“老夫茗饮小过,遂得气疾”,词中又说“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由于嗜茶,“茗饮小过”,“频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但他仍不愿与茶一刀两断,他在一首诗中曾说“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犹堪坐秋夕。”虽病不绝,只是少喝点罢了。而在他的病中《止酒诗》二首中,则相当果断地因为身体衰弱停止饮酒,可见,相对于酒来讲,诗人则更偏爱茶了。在《和张功父桤木巴榄花韵》一诗中,这种宁可不吃美味佳肴也要饮茶的爱好表露无疑“桂隐主人臞见骨,不餐酥酪却餐茶。” 此外,杨万里由于夜里也好饮茶,故常常引起失眠,在《苦热登多稼亭二首》中他写道“日脚斜红欲暮天,倚栏垂手弄云烟。两行相对树如许,一叶不摇风寂然。剩欲啜茶还罢去,却愁通夕不成眠。黑丝半把垂天外,白雨初生远岭边。”在《将睡四首》中也有:“已被诗为崇,更添茶作魔。端能去二者,一武到无何。”诗人把“茶”和“诗”并举,称为生活中的魔障,认为自己是走火入魔,陷入了“茶”和“诗”的泥沼,有欲扬先抑的效果,可见,“茶”跟杨万里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猎桥午憩坐睡》则是从反面来说明“茶”对诗人睡眠的影响;“路是山腰带,苔为石面花。隔溪闻鸟语,疏竹见人家。雨足睛须耐,神劳睡却佳。睡魔推不去,知我怪新茶。”诗人认为,之所以饮用了新茶,才没有以前那样提神的效果,所以怪罪新茶不似旧茶之好。即使茶叶大大影响了杨万里的睡眠,但他从未责怪饮茶这件事。他在《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中说“迟日何缘似个长,睡乡未苦怯茶枹。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其《不睡四首》诗又说“夜永无眠非为茶,无风灯影自横斜。”为自己的喝茶伤身开脱,杨万里嗜茶如命可见一斑了。 在杨万里的饮茶诗中,写到自己喝过的很多种类的茶,比如白山茶、黄檗茶、武夷茶、双井茶、鹰爪茶,还写了著名的《桑茶坑道中八首》,可谓将茶写尽写绝了。诗人将茶从茶芽写到新茶的色泽,再写到茶叶泡开之后的浓香、自己喝茶之后的感受以及喝茶的规矩都有哪些,我们从一首首描摹细腻生动的饮茶诗中,也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和茶文化在中国的繁盛。《晚兴》写的是茶芽:“双井茶芽醒骨甜,蓬莱香烬倦人添。蜘蛛政苦空庭阔,风为将丝度别檐。”《山茶》写茶树从生长到丰收的过程,“树子团团映碧岑,初看唤作木犀林。谁将金粟银丝脍,簇飣朱红菜碗心。春早横招桃李妒,岁寒不受雪霜侵。题诗毕竟轮坡老,叶厚有棱花色深。”《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定程度反映了诗人对茶的看法: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杨万里的嗜茶如命绝非是口腹之贪,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杨万里在《习斋论语讲义序》中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日‘我能读书’者,否也!《诗》曰:‘谁谓荼(即茶)苦,其甘如荠。’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将读书与饮茶作比较,由饮茶而想到读书,从这段话中可看出杨万里深得饮茶的味外之味,因此,即使他病得瘦骨如柴,仍不愿放下茶杯。杨万里如此钟爱茶叶,自然也推崇同道之人,在《题陆子泉上祠堂》中有“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饥寒秪忍七十年,万岁千秋名不朽。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传。一辨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麒麟图画冷似铁,凌烟冠剑消如雪。惠山成尘惠泉竭,陆子祠堂始应歇,山上泉中一轮月。”他是很赞赏这样远离尘世,以茶为伴的清苦生活的。这就是杨万里虽然嗜茶如命,但更从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的为人处世之正道——做人应当淡雅如茶。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说,杨万里从常州知府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时,将万缗积钱弃于常州官库,两袖清风而去。他致仕回乡后,“清得门如水,贫唯带(皇帝所赐的玉带)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末加修葺,只能挡挡丝风片雨。“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丰骨茶样明。”这是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赐茶》中的诗句,他将茶的清雅﹑明澈,来称道知心朋友的气质﹑丰骨,把茶在精神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即以其诗还颂其人,杨万里也当之无愧!
千古赤壁 英雄一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雄   国家大剧院   赤壁   三国志   参观者   怀古  
描述: 之后,鲁肃就被派到了荆州,借吊丧之名行侦察之实。而鲁肃刚到荆州地界,荆州就已被曹操轻松拿下。没有了荆州这一屏障,江东一下子就与曹操铁骑针锋相对了。鲁肃当机立断联络上了刘备,商量两结盟事宜
“辩”、“变”之辨:读《声无哀乐论》有感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哀乐与善恶   天籁与人声   声与乐   精神与物质   声音与音声   表象与内容   主体与客体  
描述: 前言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极富于思辨性的美学著作,嵇康借<声无哀乐论)一文,不仅讨论了音声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到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神化音乐、异化音乐的不正风气,这是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的。并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之美、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由此可见,嵇康确实无愧于“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的评价。 笔者在学习<声无哀乐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在“东野主人”与“秦客”的八次辩难之中,出现了多处在同一范畴之内或者不同范畴之间的不同概念的变换,形成了在“辩”中“变”,在“变”中“辩”的特点。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将这些相对的概念加以提炼与分析,以期从较为深入的层面去理解(声无哀乐论)一文。囿于笔者的学术水平,本文也许会存在对(声无哀乐论)一文的误读,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教。 主体与客体 秦客在“二难”中,借”昔伯牙理琴,而钟子知其所至”、”隶人击磬,子产识其心哀”、“魯人晨哭,而颜渊察其生离”三个典故,谓东野主人“以未遇善听而谓之声无可察之理”,指出由于欣赏主体自身存在差别,因而在听觉审美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感受必然存在差异性,通过“知音难寻”,进而揭示出”欣赏主体无常”:而东野主人在其“二辩”中,将秦客自欣赏主体层面提出的“主体无常”的论点,转换为欣赏客体层面,将欣赏主体之无常,变为“欣赏客体无常”,从而将秦客置于“若此果然也……则向所谓声音之无常:钟子之触类,于是乎踬矣。若音声无常,钟子之触类,其果然邪,则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固亦诬矣”的两难境地,进而得出”俗儒妄记”的结论。 哀乐与善恶 秦客在”一难”中提出”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东野主人则于“一辩”中回应以“斯义久滞,莫肯拯救,故令历世滥于名实……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善恶”为音声之“实”,是音声的客观本质属性:“哀乐”为音声历世之“名”,欣赏主体感受到的是自己内心的哀乐,却将哀乐的属性加给了音声。“哀乐”是欣赏主体对自身的情感心理属性所作出的性质判断,属于对内的心理概念:“善恶”则是欣赏主体对欣赏客体作出的价值判断,相对于内心而言,属于外在的的属性概念,“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即”外在的音乐不能用对内评价的符号系统。”①因此“声无哀乐”。 天籁与人声 “夫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此指“天籁”:“口之激气为声”之类为人声,“禽管纳气而鸣”的“人籁”当属此类。”天籁”是自然界的声音,表现出自然和谐之美:“人声”则是人之精神的产物,呈现出艺术创作之美。“自然和谐之美”自不会以人之”爱憎易操,哀乐改度“;而呈现出艺术创作之美的”人声”,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产物,则必然被创作者于创作之始即将情感系之于声音,呈现出创作主体的哀乐之情。 声与乐 东野主人抛出“声无哀乐”之论,看似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则为自己留有充分的辩论余地。他明确区分了“声”与“乐”的概念,即“声”不等于“乐”,“声”只是“乐”中的一部分。“声音之体,尽于疾舒”,声音是时间的艺术,在嵇康的表述中,“音声仅仅是作为形态性的乐音运动形式而存在的。”②“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乐,可以无声,但不可无心,可见“声”与“心”在“乐”中的地位孰轻孰重。这似乎可以构成“乐=声+心”这样一个公式。而”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且“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构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则虽“声无哀乐”,而”乐有哀乐”知矣。 声音与音声 “嵇康提出‘声无哀乐,的命题,是就‘音声,(即音响组合及其运动)的范畴与属性而言的,命题本身反映了嵇康在探讨音乐美的本质时,首先是将视线集中在音乐的形态层面上,并由音声的自然和谐属性谈及它与人的情感处于怎样一种关系之中。”③在辩难之初,秦客与东野主人对”声”之所辩仍能保持在“音声”的范畴之中,其后则不然,如“鲁人晨哭”、”使从下出”、“牛鸣”、“儿啼”……则不属于“音声”而当属“声音”之类,这便出现了母项不能完全包含子项的状况。“声音:声波通过听觉而产生的印象。”④“音声”既非“声音”,则其范畴必然小于“声音”。“声音”包含“音声”,”音声”被包含于“声音”。如果用”声音”的概念去解释“声无哀乐”的”声”,则可以免去母项不能完全包含子项的状况。也许,将“声”解为“声音”并不符合嵇康的原意,但这也正能看出秦客与东野主人在辩难之时对“音声”与”声音”这一对概念的变换。 表象与内容 东野主人在“一辩”中以“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来支持自己“音声无常”的论点:秦客驳之以“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也。夫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余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也”,认为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哀乐还是能够显现出来的。“歌哭万殊”说明表现形式的不确定性,“哀乐”为音声表现的内容,“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虽然音乐的表现形式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但对音乐内容的表现却具有其确定性,不能以其在表现形式上所具有的相对不确定性来否定其在音乐表现内容上的确定性,因此叼;可……见方俗多变而谓声音无哀乐也。” 精神与物质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属于心灵范畴;“设使从下出,则子野之徒,亦当复操律鸣管,以考其音,知南风之盛衰,别雅正之淫正也?”“使从下出”之声,虽然亦为人声,虽然亦为“同出于一身者”,却是人类的物质产品,属于生理范畴:而泪与肌液肉汗之属,更是出自于人身的纯物质产品。以上所举物质产品之类,虽与“声”为”俱一体之所出”,但由于“精神与物质”、“心理与生理”的范畴不同,自没有相提并论的道理。东野主人在此有举例不当之嫌,似对精神与物质概念的界限较为模糊。 结语 中国音乐美学史上自古便有”和同之辩”,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同为读(声无哀乐论),所感、所想或有不同,但这种不同,正会转化为一种使得学习与研究继续进行与发展的推动力。“以他平他谓之和”,也许笔者的某些所感、所想仅能属于“被平”之类,但我们应做一朵被激起的、哪怕是转瞬即逝的浪花,而非做那随波逐流的水草。 (作者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研究生三年级)
设计之前文化之后一一听清美未来设计艺术总监张军谈设计
作者: 暂无 来源: 21世纪广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听清美未来设计艺术总监张军谈设计 文/本刊记者Susan 商海浮沉一文人 多年前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张军,毕业时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怀揣梦想,踏上未知的旅程,但张军和其他人又是不一样的,他没有选择去为大公司打工,却驻扎在外交部一间不起眼的宿舍里做起了自己的公司。 如今,在北京CBD建外SOHO明亮的、别具空间感的办公室中,张军的模样已然不似当年。谈吐间,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学者。多年的商海打拼,未曾染上横行恣肆的铜臭气息,倒是隐约传来文人的气质。不做作,不刻意卖弄。张军指着放置在办公室一角的《少林养生》(一部他设计的作品)给笔者讲起了文化的“故事”。 这是一幅为少林寺所特意制作的LOGO名日“少林养生”,第一眼看去是一尊佛;再一眼看去是莲花几朵,思忖片刻再看,则是中国文化里“儒”“释”“道”的浑然天成。当然这第三眼是在张军指导下读出的认识。张军对此特意指出:“设计师应该具备文化的底蕴,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一部优秀的设计必然调动你的思维神经,让你从更深层的文化角度去审视她。” 侃侃而谈间,笔者所能网罗的关键字眼,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词汇,那不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人在刻意向人秀学识,而是一个真正了解了中国文化,并在自己的设计和创作中认真实践的人。然而中国的优秀文化却未能助中国设计一臂之力,即便是张军这样的商海文人也承认中国的文化陷入无法落地的尴尬。 文化没能与设计结合起来 和很多行业内的有识之士一样,张军也经常会为这样的一些问题所困扰: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设计应当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世界交流的舞台上,交流语境下的设计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它的文化性质又如何?然而诸如此类涉及行业何去何从的核心问题,张军却只能给出自己无奈的解释。 “设计应该置于一种大的文化背景中来谈,中国的设计行业面对西方同行之所以无法展开平等的对话,就在于文化根基的薄弱。中国的创新是以全盘否定过去为代价的,但是被否定的很大一部分传统文化是精华,因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没有人会去谈论文化,没有人会在意文化的力量,没有方向,迷失了自己,无法切切实实的干一些事情,这是设计行业诸种问题的根源。” 谈到中国设计行业目前所遭遇的尴尬,在道出了根源之后,张军还告诉记者,去看看中国目前拍的商业大片就知道中国的社会文化目前陷入了一种怎样的光怪陆离的圈子,一方面是西方式的色彩与激情,一方面则是中国文化表层因素的插科打诨,这种小丑一股的“中西结合”其实在设计行业也普遍存在。 或许很多人都懂得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实践,这使得设计和文化割据拉大,没法融合。 做一个有判断力的设计师 敏锐的判断力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或对未来做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或对某个事情做是非曲直的分析,尤其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对方向的把控与判断更是不可或缺。从外交部的宿舍起家,到与中央电影学院的朋友合作,再然后和清华美院同仁共创事业,张军似乎依然没有找到感觉,终于在2004年的时候单飞,走起了自己的路。 “我六年前就判断出了今天的审美,因此我就开始提前准备。”其实这应该是一个设计师所必需的特质。设计往往以视觉方式呈现时代的变迁,而视觉艺术往往反映出一定时段的审美观念。社会在急速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会相应的改变,而观念总是滞后于时代的现实发展,因此未来时段的审美因子肯定在当下的生活中露出端倪,聪慧的人一眼看透,张军就是一个例子。 张军也谈到设计行业目前最大的发展障碍就是,很多人对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缺乏一定的判断力,随波逐流,混沌生活如同搅在浑水当中而不知出处。更糟糕的是,年轻的设计师们心态浮躁,根本没法安下心来好好地做事情。 “没有那么复杂!”张军如是说,“太多人去追逐那些没法确定却又具有诱惑性的东西,其实只要为自己把握得住的事情下力气,做很多事情就会很明朗。” “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 张军告诉记者,清美未来虽然是专注于设计,却依然以广告行业的标准要求自己。广告的标准回归到本质来说就是品牌的缔造。一旦做出了品牌,其影响力将不可同日而语。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创收效益。张军或许更倾向于将这种品牌的影响力称作社会驱动力,它能够驱动社会群体去青睐某个产品,更有胜者将左右一个时代的喜好。这也就是张军说给记者的那句颇有震撼效果的话“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其意思就在于广告人能和总统一样对社会大众形成一定的驱动效果。 清美未来对自己一贯的定位就是实施品牌战略,帮助客户构建国际化品牌。着意于将中国本土大型的企业品牌推向国际化。这其实是每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但事实上中国的很多企业观念很滞后,不明白品牌这种企业软实力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因而对品牌的概念很淡薄。“我们就是在帮助我们的客户强化这种理念,并帮助他们实施品牌战略。” 其实这又涉及到设计与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是设计将企业的文化以视觉的方式绽放于目前,同时又是企业的文化帮助设计作品渲染了品牌的魅力。设计之前,文化之后,这种繁复萦绕的关系只要能为设计师们所掌握,定能帮助其良性成长。 采访最后,张军对设计行业的新手们提了些小建议,鲜有涉及设计本身的,更多的则与文化相关:读点文化类的书,做点独立的思考,看点优秀的作品,为人生再做一个有意义的计划。看看这些建议,想一想人生,其实都“没有那么复杂!”。
人与事 刘再复:大洋彼岸说“红楼”(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作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报道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近期在各地电视台播出后,来自学界和民间的各种质疑和批评此起彼伏,从另一角度佐证了《红楼梦》的恒久魅力。 作为读者或观众,究竟可以从《红楼梦》中得到什么? 自《红楼梦》问世226年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和议论一直在延续,以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红学”。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首创从哲学与美学角度评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其所著《红楼梦评论》被视为“红学史”的里程碑式著作。 “五四”之后兴起的“新红学”是考证派的天下,从胡适、俞平伯直到周汝昌,均更多地关注作者、版本问题,注重文献资料,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 近年来,著名旅美学者刘再复,在《红楼梦》的阅读与探索上独辟蹊径,如其所言,将《红楼梦》“作为生命感悟和精神开掘的对象”而非“学问对象”。在他看来,“《红楼梦》本来就是生命大书、心灵大书,本就是一个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梦可悟证,但难以实证,更难考证。” 他试图把《红楼梦》研究拉回文学和人生的意境。 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和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名誉教授的刘再复,曾经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性格组合论》、《论文学主体性》等名作。上世纪80年代末,他旅居美国,离乡别土之际,包中仅放两本最心爱的书,其中一本就是《红楼梦》。漂泊异乡二十载,他对《红楼梦》的醉心有增无减,甚至将其视为“袖珍祖国”和“袖珍故乡”,是自己的“心灵存放之所”。 2009年初,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了刘再复所著的“红楼四书”(《红楼梦悟》、《共悟红楼》、《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红楼哲学笔记》),在这些书中,刘再复一再透过《红楼梦》体认个体生命价值,用心灵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近日,本刊记者就《红楼梦》的有关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独家专访了身在大洋彼岸的刘再复。 在洋洋数千言的回复中,刘再复谈及以“悟法”读《红楼梦》的因由,也揭示了《红楼梦》作为一部“心灵大书”对当代中国人的意义——“《红楼梦》每一页都在告诉中国人,人生的根本在于心,而不在‘色’,不在于物,千万不要心为物役”。 对《红楼梦》,他不吝赞誉,将之与《西游记》并视为中国的“原型文化”,认为这两部书是中国文学正典;而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他则认为是变质变态的“伪型文化”,是中国文学“负典”。 刘再复指出,充分尊重每一个体尊严的《红楼梦》,乃是“中国现代意识的伟大开端”,与“五四”运动灵魂相通,“如果说,‘五四’是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那么《红楼梦》早已为这一觉醒拉开了序幕。” 访谈全文近万字,本刊将分两次发表,本期发表上半部分。 “红楼之心” 《望东方周刊》:当年去国离乡时你仅携两本书,其中之一就是《红楼梦》,你把它视为自己的“袖珍祖国”与“袖珍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在海外这么多年,《红楼梦》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在你看来,《红楼梦》对于当代中国人的意义又在哪里? 刘再复:《红楼梦》第一回就嘲笑世人“反认他乡是故乡”,也就是重新定义故乡。受其影响,我也一再定义故乡。界定来界定去,中心意思是说,故乡不仅是我的诞生地,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灵存放之所。哪里可以存放我的本真本然的心灵,哪里就是我的故乡,哪里就是我的祖国。在海外漂流二十年,《红楼梦》和我一起浪迹天涯,有它在,我就感到心灵有落脚之处,有存放之所,所以它就是故乡和祖国。 我一直把祖国分解为表层祖国与深层祖国。表层祖国是江河土地、田园城乡,深层祖国则是中华文化。而《红楼梦》正是中华原型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儒、道、释三大文化精华凝聚的晶体,带着它东西穿行,总是感到祖国和我一起漂泊四方。这一意义的祖国,只是一部书籍,所以可称它为“袖珍祖国”。“袖珍祖国”是德国诗人海涅的概念,我只是借用它来表述一种情感。我常说,一个人,重要的不是身在哪里,而是心在哪里。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存放在《红楼梦》之中,也就时时连结着自己的祖国。 在海外这么多年,《红楼梦》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这除了我在《红楼四书》的总序中所说的,没有讲述《红楼梦》,生活就没趣,呼吸就不顺畅,也就是《红楼梦》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之外,我今天还想说,《红楼梦》一直是我的“护身符”与“文学圣经”。 说是“护身符”,是因为有它在,我就能赢得身体的健康与灵魂的健康。有一点才能,读一点书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心灵方向,《红楼梦》就启示我心灵的方向。 我把《红楼梦》当作“文学圣经”,第一意义也在于《红楼梦》给了我对于真、对于美的信仰,即推动我的心灵向真向美靠近,然后才是第二意义—— 把《红楼梦》视为最高的文学典范与最高文学参考系,以此参考系来看文学,才明白文学为何物,也才明白各种文学作品的优劣。《红楼梦》在我心灵中不断“积淀”,这对我生命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相信,《红楼梦》对中国的未来的影响将不可估量。如果暂时放下“未来”不说,仅说对当代中国人的意义,其意义也极为重大。这意义首先是调节文化心理,当下的中国追求财富的潮流席卷一切,物质崇拜、金钱崇拜、品牌崇拜正在成为时尚,在此语境下,《红楼梦》这部心灵大书,书中蕴含的心灵光辉对于抑制人的物化与异化将起巨大的调节作用。《红楼梦》每一页都在告诉中国人,人生的根本在于心,而不在“色”,不在于物,千万不要心为物役。 我国古圣人说要“为天地立心”,我们不敢作此妄念,但可以给自己和帮助同胞立心。我认为,立《红楼梦》就是立心。“红楼之心”一旦立起来,就不怕被俗气的潮流所吞没,所异化。《红楼梦》可以帮助当代中国人对物质潮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 “槛外人”是现代“局外人”的开端 《望东方周刊》:你从《红楼梦》中感悟到了哪些深刻内涵?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意识的伟大开端”?你认为曹雪芹是与“五四”新文化灵魂最相通的,为什么? 刘再复:关于《红楼梦》的深刻内涵,我在《红楼四书》中作了比较充分的表述,今天很难再作简化性说明。但我可以借你访问的机会,再强调一下,我从哲学上感悟到两点最重要的东西,即“最高价值”与“最高智慧”。 第一是最高价值。《红楼梦》启示我:人世间最宝贵的无价之宝是真情感,真品格,换句话说,人间最宝贵的是心灵。不管你是出身豪门还是出身寒门,不管你身处什么社会地位,从事什么职业,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还是内在的心灵。心灵高于一切,心灵重于一切。心灵不仅高于财富、功名、权力,而且高于知识和学问。 做人最难的是像贾宝玉那样,在什么都有(有钱有势有地位等)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质朴的内心,社会的泥浊无论如何也污染不了他。这位小说主人公五毒不伤,永远不会生长出世人普遍具有的,诸如嫉妒、贪婪、仇恨、猜忌等负面生命机能。贾宝玉的心灵是中国最美的心灵,所以我说他像创世纪第一个黎明出现的婴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最高智慧。《红楼梦》充满人间智慧,但最高的智慧是中道智慧。“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中道。开篇借贾雨村讲历史哲学,也是排除大仁大恶的中道。中道是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也是浸透于《红楼梦》的最基本的世界态度与人生态度。中道不走极端,它超越世俗社会中互相冲突的两端,站在更高层面用悲悯的眼光加以审视,对冲突双方的理由都给予同情的理解。
1972年胡惠溥与郭沫若之商榷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兹略做说明。 首先要说明的是,胡惠溥自“文革”中“破四旧”时被无赖之徒将藏数千卷典籍攫走后,手中便无书可考,此后的所有写作,但凡涉及典籍,全凭记忆,好在他少年时便遍读经史子集,大脑里有一个
< 1 2 3 ... 3169 3170 317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