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学、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明: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
作者: 洪修平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础,儒学本身是在与诸子百家的争鸣中成长,在与佛、道的交融中发展的。儒学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同时也对佛、道等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形态的儒学,其实是以儒为基点融摄了佛、道等多种思想,是儒佛道三教的合一。儒学的当代使命,与儒学自身的特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本文拟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对以上这些问题略做探讨和论说。
诡谲的即与孔颜乐处
作者: 杨泽波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圆善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阐述儒家圆善思想的过程中,牟宗三创立了一个重要概念:诡谲的即。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是全面把握牟宗三相关思想的前提。但由于牟宗三行文晦涩,读者很难清楚把握这一概念的确切内涵。本文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认为这一概念旨在表达一种不同于综合关系或分析关系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称为辩证关系,通过辩证关系可以得到一种幸福,而这种幸福正是儒家孜孜以求的孔颜乐处。
先秦儒家和道家在“礼”与“情”关系问题上的分歧及其启示
作者: 周兵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儒家思想家重"礼",这是人们的共识。无论是在孔子的思想中,还是在孟子、荀子以及《礼记》作者等人的言论中,都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礼"的论述。这些思想家不仅对很多具体的礼仪细节做了解释和说明,他们还从形而上的高度对与"礼"有关的很多问题做了深入的阐释和论证,这些阐释和论证使我们在对一些具体礼制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礼"的理解。其中,关于"礼"与"情"的关系就是一
儒学在现代世界中的行动理论:仁的认知与实践
作者: 黎建球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一、前言中国儒学在现代世界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仁学系统的发明,不论是儒家、道家、墨家或法家等,都是以仁为核心,不论时代如何,政治人物、学术工作者、宗教倡导者,也都以仁为思想的核心。
“儒学复兴”之管见
作者: 许全兴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儒学复兴"思潮呈不可阻挡之势。"儒学复兴"思潮甚为复杂,主要可区分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复兴"与作为学术流派的"儒学复兴",前者决无可能,后者则有可能和也有需要。作为学术流派的儒学经过自我变革,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但它决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
重塑儒学核心价值观:论“一道五德”
作者: 吴光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引言应当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塑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使之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对这些问题曾作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并发表若干文章进行探讨。我在论著中提出了一些原创性的观点,如认为:儒学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以德为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儒学的基本思想模式是"仁本礼用";儒学核心价值观中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
儒学在科技强势发展下所显现之价值
作者: 方俊吉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前言"文化"是人类群体为求生存与发展,长期间在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共同努力所创造,而呈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成果。它涵盖了食、衣、住、行、娱乐、艺术、文学、宗教…等内容与表现形式。简单地说,"文化"是族群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总体呈现。换言之,"文化"即群体人类生活之"格调"。当然,每个族群均有其族群文化之特质,而大区域的群体,当然也存在著大区域共同的文化特色。同样的,每个时代亦具有其时代之文化特色。唯其中无论是物质或精神之文明,其创造与发展,在在均受到人类思想理念所主导与制约,此乃无庸置疑者。葢人类之思想理念乃主
在中西文化传统比较中诠释儒学的实质与核心价值
作者: 邵龙宝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一、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最根本的特质是宗法人伦性的仁爱、和谐文化,它区别于西方的自由平等契约和崇尚强权的文化传统。要解开中国思想文化和历史上的诸多谜团,探明儒家思想的实质,发掘其核心价值,尤其需要将中西方文化传统加以比较,解析宗法制度的结构和人伦文化的特征以及西方自由人伦与宗教契约文化的脉络。
早期儒家的“社会角色”意识
作者: 王中江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在东周诸子学中,儒家是对人的"社会角色"表现出最多关心和认知的一个学派,在这一方面苦行救世的墨家也无法同它相比。我这里使用的"社会角色"属于社会学术语,在儒家那里当然没有。但根据早期儒家就"人"、"士"和"儒"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履行的职责进行的具体反思和认知来看,将这一术语作为一个大致的框架,对其在这方面留下的思想资源和内涵进行讨论应是可行的。有关儒家"经世"、
朱熹理学与庄学
作者: 王志楣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一、前言朱熹(1130~1200),一生以阐发儒家思想为要旨,也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理",是朱熹学术理论的核心范畴,其整个哲学体系可谓以"理"为中心推演出来。长期以来,学界主要是从儒学方面,对朱熹学说进行研究,其实,他对道、佛思想也相当熟悉,不过,儒家向来多视道、佛为异端而极力抨击者不知凡几,朱熹尤甚,朱熹有时甚且把庄子视为与杨、墨同等看待,表现出理学家所共有的观点倾向。
< 1 2 3 ... 6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