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佛道三教和韩、中、日近现代伦理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现代价值   中国近代   传统理欲观   社会主义道德   儒家经济伦理   伦理思想   价值取向   国际学术讨论会   家训文化  
描述: “儒佛道三教和韩、中、日近现代伦理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陈延斌以“儒佛道三教和韩、中、日近现代伦理思想”为主题的第三届中、韩、日伦理学国际学术讨论会8月19日至23日在韩国首都汉城举行。来自中、韩、日三国的38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发表学术论文2...
陆贾:向非儒文化观挑战的汉儒第一人(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技术   文化观   自然之道   政治存在   国家本位   陆贾   政治国家   价值取向   社会生活   早期国家  
描述: 陆贾的历史反思多集中于秦当代史,其批判的锋芒也主要针对秦的暴力政列本位和功欲主义政治.准此,他相应提出了“逆取而顺守”与仁义为主旨的社会政治思想,其要义包括:(1)德治“无为”;(2)“窒欲”;(3)“辨惑”“求贤”;(4)“修于闺门之内,行于纤微之事”.他的仁义思想,对汉初政治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陆贾:向非儒文化观挑战的汉儒第一人(下)
作者: 暂无 来源: 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史记》   文化观   文化价值观   德治   政治主张   陆贾   《论语》   价值取向   政治国家  
描述: 四 陆贾所谓仁义政治的首义在于德治无为。在他那里,德治很明显是针对春秋季世以来日益得到发展的政刑政治而言的。其实,早在《论语》中,孔子就曾尖锐地指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日本企业文化与哲学思想(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集团主义   自我意识   日本企业文化   日本文化   存在主义   哲学思想   价值取向   工具理性   传统儒学   集团意识  
描述: 日本企业文化与哲学思想(三)李宗耀1945年至1980年日本企业文化趋于成熟时期。1945年日本战败后,占领日本的美军推行民主化政策。西方现代各种哲学思潮涌入日本,迫使日本传统的“佛、儒、神”思想与其相互撞击、相互融合。日本民族以对自己文化反省的勇气...
论陈白沙的道家文化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哲学   道家文化   人生哲学   陈白沙   自然为宗   程朱理学   精神自由   文化困境   价值取向   岭南文化  
描述: 宋明理学是儒释道相融合的新儒学,道家文化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沙心学在基本价值取向上与理学程朱派是一致的,因而对道家文化的吸收,批判与宋明理学具有某种一致性。可是由于白沙心学的非正宗特性和陈白沙本人的特殊生活经历,使得白沙心学的道家文化观具有自身的理论特色和思想内涵。
论薛宝钗的经济意识及其价值取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士大夫化   贾而好儒   薛宝钗   王夫人   《红楼梦》   价值取向   经济意识   大观园   曹雪芹   封建伦理道德  
描述: 薛宝钗具有强烈的经济意识,她深知钱的作用,权的重要,懂得如何用钱,懂得如何论事权贵,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商人功利性、自私性、依附性,投机性的表质。此外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选择做有才的淑女,群芳之冠。因此她身上形成了卫道士的面孔与骨子里商人铜臭气的结合,宝钗身上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晚明清初时期商人儒化现象,宝钗这一形象的审美意义就在于此。
儒学的教育伦理与官师治教体制的承传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价值   科举制度   儒学教育   教育伦理   传统教育   价值形态   价值取向   儒家学说   教育思想   政治秩序  
描述: 历史上,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一直体现为古代人文精神的揄扬,但同时又是封建伦理教化的基本形式。由于儒学缘附政治的致命缺陷,使它只能作为意识形态化的工具形式,适应不同时期皇权一统的政治需要。当儒学教育与科举制度相衔接并上升为官学以后,“以吏为师”、“官师治教”的官方教化思想便逐渐包涵了先儒的人文理想,教育的手段和形式也随之为官府所垄断。当儒学教育的伦理精神把群体取向疏导到凝聚宗法结构的目标时,儒学义理所涵化的类似神学精神的价值形态,便显现为威权体制、人伦秩序、道德规范以及传统均平心理的交叠混融,并对社会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其结果不仅抑制了人格自立和人性向善的教育理想精神,也排斥了科学认知和理性自觉的教育终极价值。教育伦理与教育价值的错位,是中国数千年积贫积弱的深层文化原因。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