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译者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认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译   新教传教士   孔子   儒家经典  
描述: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是19世纪儒家经典英译的主体,也是西方世界孔子与儒经形象的主要制造者。考察该时期主要新教传教士译者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认识与评价,可知,他们对孔子和儒经的认识,始之于好奇,继之以批评,最后走上"补儒"的道路。早期的译者虽认可儒家的某些实践智慧,但重在辟儒,故着眼于耶儒的差异而好作批判;后期的译者不否定早期译者的批判,但重在补儒,故留心于耶儒会通而多表同情。其间的差异则是他们传教策略转变的反映。
儒学与天主教会通过程中的儒家经典译介
作者: 暂无 来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耶稣会士   会通儒学   译介   儒家经典  
描述: 明清以降,天主教耶稣会士大量来华,他们为顺利生存和传教而会通儒学,不断靠拢、比附、融会、贯通和吸收儒家思想,在"西风东渐"传播天主教义和西方科学的同时,开辟了"东学西传"尤其是译介儒家经典的工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耶稣会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可以界定为三个阶段:"学习期"的主要目的是把儒经作为语言材料来学习中文;"化用期"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儒家思想来抨击欧洲黑暗社会;"研究期"主要属于宗教哲学的学术探讨。先秦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译介历程曲折而成果丰硕,激起了欧洲思想界的波澜,促进了西方尊重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运动。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与儒家经典的译介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耶稣会士   明清之际   译介   儒家经典  
描述: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为在中国顺利传教而附会儒学,开始把儒家经典译介到到西方,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四书"、"五经"为基本研究本体,将先秦儒家经典的译介时间界定为"学习""化用"和"研究"三个阶段,探讨儒经译介的"文化适应"背景,分别梳理"四书"和"五经"的译介历程,分析儒经译介对当时西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图重现这段重要的"东学西传"翻译史。
尊儒与骗肚皮
作者: 暂无 来源: 博览群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书   中庸   汉武帝   大学   鲁迅   孔夫子   毛泽东   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   儒家经典  
描述: 帝王尊儒吗 儒家的祖师孔夫子,是历代帝王及其御用文人捧起来的。也因此,鲁迅称之为“权势者们的圣人”。史书上清楚写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果真尊奉儒家吗?其实,不过是把儒家那套说教拿来做统治术、驭民之术罢了。 启功说得好,“拿所谓孔子的书来教育人民”,“‘经’是拿来叫老百姓念的,他自己不信这套”。那皇帝信什么呢?信巫术,信木士,热衷于求仙、封禅,只想长生不死、万寿无疆,永远称孤道寡、作威作福。 各朝帝王,大抵如此。不过秦皇汉武,因其声名赫赫,广为人知。他们皆大搞巫术,求仙,拜神,吃药,炼丹,此类事史不绝书。儒家理论,在他们眼里,不过是鲁迅所说的“敲门砖”而已。 为什么君临天下的人主,要尊儒家学说为经,来教育人民呢? 盖因儒家倡导“三纲五常”、维护纲常名教也。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是所谓“以忠孝治天下”。 《论语·学而篇第一》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有子目:“其为人也孝弗,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新教传教士儒经英译活动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翻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译   新教传教士   翻译目的   儒经   综合考察   翻译策略   19世纪   儒家经典  
描述: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是19世纪儒家经典英译的主体。本文对几位新教传教士的儒经英译活动进行综合考察,追溯他们的翻译目的与动机,分析各译本的特色与翻译策略,探讨译者的汉学水准,最后对传教士英译儒经的局限作出反思。一、传教士儒经英译本儒家经典的西译,始于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拉丁文四书译本Confucius
“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中心   研究基地   儒家思想   中国化   学术研讨会   儒家经典  
描述: 2011年8月19日至20日,由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