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学、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明: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多元文明   中国文化精神   儒佛道三教   儒学  
描述: 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础。儒学本身是在与诸子百家的争鸣中成长,在与佛、道的交融中发展的。儒学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也对佛、道等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宋明时代的儒学,其实是以原始儒学为基点,融摄了佛、道等多种思想,是儒佛道三教的合一。儒学的当代使命,与儒学自身的特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
中国文化精神及其现代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精神   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  
描述: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整个历史进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活动内化和积淀的产物和表现。基本特征:半大陆——半海洋文化;农业——封建文化;血缘——生殖文化;伦理——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儒道互补”;再生态模式——“儒释道合流”。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五四”文化精神;再生态模式——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
柳诒徵论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知与行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思现代性   柳诒徵   “学衡派”   20世纪   中国文化精神   《学术交流》   学术派别   《学衡》杂志  
描述: 郑秋月在《学术交流》2017年第3期撰文指出,20世纪20年代是东西方皆面临"重估一切价值"的时代,"学衡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以反思现代性、重新审视中西文化为己任的学术派别。作为"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和《学衡》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柳诒徵在此阵地中秉持
儒、道、佛 三家美学精神的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与时代(下)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   儒家思想   中国文化精神   文艺工作者   中国美学   美学精神   审美心境   文艺创作  
描述: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指示给文艺工作者和美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而中华美学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还必须先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道家和佛
试论中国绘画的色彩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绿山水   世界之林   中国画色彩   中国文化精神   这个世界   它比   绘画色彩   中国绘画   色彩观   考古发掘  
描述: 中国文化,是儒、道、释相互交融的文化,构建起了中国人的"心理"和"认识"。在世界文化高速渗透与融合的今天,中国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之林,它持续地滋养着、维系着这个地域辽阔的民族。中国绘画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自然也遵循着这个庞大的哲学体系。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画色彩观的确立和发展变化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画色彩观呈现出鲜明的风格和个性。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绘画色彩的起源。传统绘画中的赋彩,追其本源,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通过考古发掘,色彩的出现要早于文字。文字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经历了长期生存后人类文明的产物。而色彩是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对自然界就产生的一种感官的认识,它比文字来得更早也更为直接。在岩画、彩陶、壁画等艺术上的用色就体现出先民对色
传承与坚守:中国艺术精神的脉络——评孙琪《中国艺术精神:话题的提出及其转换》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现代新儒学   唐君毅   新儒家   儒家思想   中国文化精神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孙琪   文化实践  
描述: 《中国艺术精神:话题的提出及其转换》一书在文化实践和学术空白的呼喊下圆满付梓;通过三代新儒和中西交汇的融通,中国艺术精神的脉络与走向清晰展现;作品点面结合和开放发展的眼光力透纸背。相信作者孙琪完成书稿的心路历程也恰恰是中国艺术精神演进中融通转化且价值坚守的缩影,因为在字里行间,时时流露的是对人的主体性及其价值的追求。一、文化实践和学术空白的呼喊现代新儒学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接续孔孟
方东美与宗白华艺术学思想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与时代(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画学   生命哲学   生命情调   中国艺术精神   现代中国   方东美   哲学三慧   宗白华  
描述: 方东美是现代新儒家中最富于艺术情怀的哲学家,宗白华则是最接近新儒家生命哲学的美学家,二人在"艺术意境"中得以相遇。作为长期共事并互相影响的现代中国两大"诗哲",方、宗在文化理念、哲学思想、艺术精神与人文主义路径等方面有诸多相契之处。方、宗艺术哲学的问题与方法旨在彰显和复兴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
二胡随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当代学生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含蓄性   中国文化精神   音乐精神   乐经   主题   《滕王阁序》   中西文化   葬花吟   二胡   歌唱性  
描述: 中国文化精神充盈着音乐精神。《乐经》历来就被尊为“六经”之一。相传到秦火而淹没不闻,也有人说本无其书,如清《礼经通论》认为:“乐本无经也……故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先儒惜乐经之亡,不知四术有乐,六经无乐,乐亡,非经亡也。”这种看法将《诗经》看作《乐经》的本原,将《礼记·乐记》看成是《乐
经世致用与当代中国文化矛盾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世致用   胡适   梁启超   中国文化精神   学术思想   颜元   当代中国   终极关怀   实用主义哲学   文化矛盾  
描述: 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也不是图书馆内的文献,而是渗透于我们言行、思考中的语言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只要不囿于成见,不难发现明清以来的经世致用传统对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巨大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是始终处于与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另一悠久文化传统的矛盾关系之中的。 (一) 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的实事求是精神,可视为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晶核,其思想理论渊源之一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经世致用”传统。梁启超曾说,“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道统   中国文化精神   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   玄学家   佛教传入     黄老之学   佛教理论  
描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