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禅相通:韩愈与大颠关系的实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揭阳论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禅相通说”   儒家思想   大颠和尚   韩愈   《与孟尚书书》   潮阳灵山寺   佛教理论  
描述: 本文通过对韩愈《与孟尚书书》的研究,对韩愈贬潮前与众多僧人交往历史的研究,对韩愈与潮阳灵山寺大颠和尚的密切关系作了深刻的剖析,认为韩愈贬后结交大颠,是他能够正确区分天竺佛教与个体僧徒两种不同对象的一贯做法的继续,其实质就是儒禅相通。这是目前对韩潮关系认识上.认为韩愈“悔过妥协说“、“前后矛盾说”、“爱才说”、“反佛策略说”等几种说法之外的“儒禅相通说”。值得重视。
佛道同辉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史   佛道   雍正皇帝   以道   三教   佛教传入   释道   官修   佛教理论   《大藏经》  
描述: 佛教传入中国已久,其理论学说已为众多人士所接受,清统治者顺应大势,重视藏传佛教典籍的整理、刊布与流传,选派二世章嘉、三世章嘉主持蒙文、汉文、满文《大藏经》等的译刻,在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利用佛教理论的影响和威力,同时又摈除其中对己不利的部分,清代官修佛典由此而赋予了"钦定"的色彩。雍正帝说过:佛释道三教同出一门,以佛善心,以道修身,以儒治国。宗教典籍也成为强化思想统治的工具。
儒佛互补的历史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白论丛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般若学   上层贵族   佛教学者   成佛   佛教传入   南北朝时期   普请法   佛教理论   佛教思想  
描述: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日起,便与儒家思想发生联系。历史上,儒佛之间既有斗争,也有融合,而以融合为主要倾向。融合的目的、内容、效果,以相互协商、补充为根本;融合形式,则以居士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为特色。内地人士中最早接纳佛教的,是东汉上层贵族地主,他们把佛教与中国黄老之术等同看待。魏晋时期,佛教理论开始受到关心和提倡,大乘般若学说广泛流行于社会上层及其知识人士之中。南北朝时期,研习佛义、口
读《佛学与儒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化   佛学   中国佛教   佛性论   儒学化   宗教理论   儒家学说   佛教中国化   佛教理论   儒佛关系  
描述: 赖永海写过一本《中国佛性论》,有人嫌其题目太大,是企图一笔画出中国佛教来。然而有识者却效此方法作博士论文,并获得成功。如今赖永海又写了一本《佛学与儒学》,企图一笔画出佛儒两家,题目更大了。下一步他还要作什么题目?我们将拭目以待。大之弊在疏,然小之弊在琐。要使人在短时间内了解某个对象之概貌,不大是不行
自汉魏至宋初的儒佛道三教关係和道学的形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6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历史产物   道学思想   三教关系   三教思想   思想体系   三教合流   儒学   佛教理论   佛教思想  
描述: 道学,作为一个思想体系,作为一个学派的名称,大约酝酿于中唐而完成于北宋中叶。它是我国中古封建社会自前期转向后期在复杂的阶级关系和尖銳的阶级矛盾的新形势下所产生出来的一种为大地主阶级服务的思想意識形态。同时也是自汉魏以来儒、佛、道三教思想长期斗爭,长期合流的历史产物。所以我们要谈道学的形成,必须从两方面入手探索:一方面是探索其社会根源,也就是说,探索道学产生时期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爭形势;另一方面是探索其思想源流,也就是说,探索道学形成以的三教斗爭和合流的历史过程。前者属于经济史的范围,这里只简单地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不作具体论证。本文主要在探討后一个问題,旨在从三教关系的史的角度来说明道学产生的必然趋势。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宋末   儒家思想   儒家道统   封建统治者   复性书   罢黜百家   儒释道   卫绾   田蚡   佛教理论  
描述: 当我们问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时,大多数人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儒家思想。这是由于有汉武帝接受卫绾、田蚡、董仲舒等人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有自南宋末至清末约六百余年间,作为官方思想的"理学",是以批判佛老异端、继承儒家道统为旗帜的;以及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著作"五经"、以至"十三经",也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儒家思想获得了中国文化的正统地
道家思想对隋唐佛学的渗透和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相宗   道家思想   隋唐   中国特色   佛学理论   天台宗   印度佛学   武则天   佛教宗派   佛教理论  
描述: 佛学自从东汉传入我国,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己成为思想界的一股主要思潮。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特别是武则天下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佛教势力大大增强。这时期的佛教有两大特点:一是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主要有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二是佛学已经完全中国化了。除法相宗主要从事翻译、基本保持印度佛学特点外,其它三大宗派都融合儒、道,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佛教理论受了
中国佛教文化论纲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徒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形态   中国佛教文化   传入中国   宗教文化   中国文化圈   佛教中国化   佛教理论   印度佛教  
描述: 本文认为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和重大变革。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文化圈内的移植。它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儒、道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由依附、冲突到互相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化的过程。经过长期的选择、改造和重构,中国佛教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它具有适应性、世俗性、调和性、简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作用于佛教的结果,也是佛教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广泛传播的条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道统   中国文化精神   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   玄学家   佛教传入     黄老之学   佛教理论  
描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