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寺与庙之间:甘肃永靖孔氏回族后裔的人类学研究
作者: 马英梅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家庙   孔氏回族后裔   清真寺  
描述: 回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相一致,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在相互整合的过程中所形成,本质上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甘肃永靖孔氏回族后裔,具有回族与孔氏后裔的双重身份。这使其既区别于一般的回族,又不同于普通的孔氏后裔。笔者借用清真寺与孔家庙这两种物化的符号,将其作为孔氏回族后裔双重认同的象征符号,分别寓指“孔回回”与“孔家人”所代表的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出入于清真寺与孔家庙之间,他们一方面严格遵守伊斯兰的信仰功修,另一方面也不忘自身的世系渊源,敬宗祭祖。双重身份的背后是其身上所留有的伊斯兰与儒家二元文化的印记。孔氏回族后裔文化是在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整合的过程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所形成。孔氏回族后裔群体的形成是回族形成过程的再现,而孔氏回族后裔文化的形成同样也是回族文化形成的参照。通过孔氏回族后裔这一群体,可以反观回族与回族文化的形成。本文以永靖孔氏回族后裔为研究对象,整体脉络是首先对这一特殊群体做一个民族志的描述,之后在此基础上抽离出一些重点概念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解读。全文总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交代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方法框架和田野点概况。第二章从孔氏家族出发,先介绍了孔氏家族的形成及其文化,之后从家谱与口传两方面考察了永靖孔氏后裔从山东曲阜至甘肃永靖的迁徙史,最后通过流传于民间的口述资料,对永靖孔氏回族后裔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聚焦于孔氏回族后裔,通过其从大川到后坪的迁徙史,祖坟与宗教教派的变迁及后坪孔氏回族后裔的家族场景等,展现了其自形成至现在变迁中的发展与现状。第四章从日常生活礼俗、人生礼仪、信仰习俗三个方面全面展现了伊儒文化整合之下的后坪孔氏回族后裔文化。第五章从孔氏回族后裔的二元性认同、孔氏回族后裔在家谱中之缺失、通过孔氏回族后裔反观回族形成及以儒诠经与以伊释儒四个方面对孔氏回族后裔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解读。结语部分将清真寺与孔家庙作为孔氏回族后裔的身份象征及认同符号,再次强调了孔氏回族后裔双重身份所带来的二元性认同与双重身份背后的二元性文化。
叶适的理学观念与文学思想
作者: 郑慧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德艺兼成   中和之美   道统论   永嘉四灵   叶适  
描述: 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薛季宣、陈傅良等人的思想,将未成形的永嘉之学发展成为一个令朱熹都感到忧虑的思想体系。叶适不但在学术思想上发扬了永嘉学派,而且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获得了“集本朝文之大成者”的美誉。叶适可谓兼具了政治家、学者和文人三重身份的一代大师,他的思想也是兼容并蓄的一个复杂有机体,不同的思想在叶适的体系中相互碰撞、融合。本文以叶适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论题,首先,分析了叶适对理学家继承儒家之道的正统的问题提出的质疑,指出叶适以“推见孔氏之学以上接圣贤之统”为目的,批评了理学家的“道统”论。在此基础上,叶适继承了儒家道统的治道思想,奠定了注重经世致用的学术基础。叶适以永嘉学派的学者身份参与到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活动中,对文道关系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形成了“合周程欧苏之裂”的文道观,并且在文学实践中形成了为文有益教治的文学思想和“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的作文原则。其次,论述了叶适与道学、心学的辩论过程中提出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永嘉事功思想形成的基础。他认为道存在于现实的物中,以辩证的发展观认识世界,并以辩证发展的观点进行文学批评活动,针对理学家的“尊古”诗论,提出了“尊古不陋今”的发展文学观。他的发展文学观突出表现在对南宋后期“永嘉四灵”的提携和奖掖方面。再次,探究了叶适道德与功利统一的思想所折射出的“德艺兼成”的文学批评观。叶适的学术思想以道及道统的探寻为理论出发,在人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向外寻找,同时,外部世界是人内在德性的体现,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在德性需要和谐统一,人的内在德性需要与社会功利生活相结合,也就是叶适所宣扬的道德与功利的统一。道德与功利的统一,反映在文学批评中,就是既要兼顾内在道德的提高,又要兼顾外在艺术的表现,“德艺兼成”是叶适的文学批评观。在这一文艺观的指导下,叶适形成了崇律体、倡唐诗的诗学取向。最后,阐释了叶适的“中和”思想特征与平淡的文学创作追求。叶适思想的“中和”特征影响了他的审美追求,他追寻着我国传统社会最高审美标准的“中和之美”,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对“温柔敦厚”诗教思想的充分认同。“中和”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平淡而自然的审美追求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叶适作为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研究他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想不仅可以为传统思想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文学批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察一位人物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想,是跨领域、跨学科研究日益发展的学术背景下的一个可行之举。
明清曲阜知县考论
作者: 李风清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知县   政绩   演变   出身   设置孔氏知县的原因   籍贯   任期   明清曲阜  
描述: 县作为我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基层行政区划存在了两千多年并沿用至今,而县令作为基层行政官员,掌管一县的全部事务,集行政、司法、劝农、征税、教育等诸权于一身,其好坏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安定、百姓的祸福,甚至国家的兴衰。因此,历代统治者对县令的选拔与任用(包括知县的籍贯、出身、任期及其应该履行的职责等)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然而曲阜作为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故里,其县令的设置与众不同。本文以明清曲阜知县为切入点,结合曲阜及山东的地方志资料,从曲阜知县的演变、籍贯、出身、任期、政绩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能够揭示曲阜长期使用孔氏知县及其在清代乾隆年间被废除的原因。本文正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曲阜的建置以及“知县”这一官职的沿革史,并简要叙述了汉至宋元时期曲阜县官设置的演变。曲阜自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开始任用孔氏县令,到金元时期曲阜县令多由衍圣公兼任形成了世袭官职。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了明清曲阜知县设置演变的过程。明朝初期沿袭旧制在曲阜设置世袭知县,洪武七年改为世职知县,由衍生公保举族人担任,乾隆二十一年改由流官担任,由外省调补,而曲阜孔氏知县的废除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结果。第三部分从籍贯、出身、任期、政绩四个方面对明清曲阜知县进行研究,发现曲阜孔氏知县基本上自成体系,而曲阜流官知县的设置与全国知县基本相同。从籍贯上看,曲阜孔氏知县不必遵循回避制度,在本县任职。曲阜流官知县与全国知县相同,在原籍或寄籍五百里内(包括邻省)均须回避,曲阜大部分流官知县来自南方地区和临近省份(接壤地区和直隶);曲阜孔氏知县的出身虽自成体系但与全国知县出身皆呈日趋严格之势。曲阜流官知县的出身与全国基本相同,其中进士出身者最多,其次是举人和贡生;孔氏知县由于例不升转,没有大罪,轻不参革,因此大部分任期都比较长,平均任期为11.1年,比明清全国知县的平均任期长的多。曲阜流官知县的任期则与全国知县基本相同,都低于标准的三年任期,曲阜流官知县的平均任期为2.52年,不论是曲阜流官知县还是全国知县其任期都呈递减趋势;曲阜知县对曲阜的各项事业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本地任职的孔氏知县政绩尤为突出。第四部分总结了在曲阜长期使用孔氏知县的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于曲阜是孔子的故里,是儒学的发源地,而儒学是最适合古代中国国情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长盛不衰是孔氏知县得以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孔氏知县不仅仅是一个六品官职,它是统治者对孔子、对儒学尊崇的表现,即便是统治者也不能够随便取缔。此外曲阜孔氏知县的选拔方式决定了其有长期存在的可行性,保举的曲阜知县大都品德较高,对曲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概括并总结了曲阜孔氏知县的利弊。孔氏知县生长在本地,对曲阜的风土人情等基本情况非常了解易于开展事务,而且任期普遍较长容易做出一定政绩。但是曲阜孔氏知县有行贿滥举之弊,而且政务一旦涉及孔氏族人会妨碍山东其他地方官执政。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在烟用辅料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夏向伟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烟用辅料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微波消解   重金属  
描述: 等行业,却鲜有关于烟用辅料的研究报道。本文结合微波消解技术,建立了多种烟用辅料中重金属定量分析的ICP-MS检测方法,主要工作包括:1.对ICP-MS测定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包括酸效应、碳效应、双电荷
临江三孔研究
作者: 李春梅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   三孔   文学   年谱   著述  
描述: 临江三孔,即北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弟兄。三人在北宋文坛上颇具声名,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曾将其与苏轼、苏辙兄弟并称,有云:“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清吴之振等编《宋诗钞》亦称其“皆文章之雄”。北宋嘉祐、治平年间,兄弟三人连科登进士第,元祐时又同入朝为官,明王士桢曾称三人皆“元祐君子”。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三孔事迹编年》的撰写,了解其生平大略,并着重对其文学成就、政坛风云及文献著述等方面加以研究。 本文分两编,第一编从三孔生平及籍贯之争开端,着重探讨三人的文学成就。三人不仅有着深厚的诗文渊源,也有着较广博深刻的文艺思想。其以文为诗、清新豪健却不乏深远的诗歌特色,特别是平仲承前续後的杂体诗创作,不仅表现出了宋诗既创新又理性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其诗歌艺术的自我主体精神。三人平易却不失雄健激越的散文也突出了文官政治的风采。以平仲为代表的三孔文学对後世文坛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政坛风云一章中历数了三人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以直声称誉一时。特别是文仲,在北宋革新变法、党争相逐之时,一举制科,力驳王安石新法,制科自此废罢;一纸奏札,极谏程颐,卷入蜀洛党争。三人经世治用的政治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孔著述甚丰,除现存三人合集《清江三孔集》之外,还有《续世说》、《孔氏谈苑》、《孔氏杂说》等多部著作行世,在中国小说史上也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据《宋史·艺文志》,宋人龚颐正曾编三孔年谱,据《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近人也曾编三人年谱,但均失传。本文第二编则是在网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成《三孔事迹编年》,以弥补三人年谱两度遭失之憾。此谱虽简略,但於三人生平、仕履、交游等补阙纠缪,考证较多。 总之,临江三孔虽非北宋文坛、政坛的巨擘,但在北宋一朝特别是江西一隅仍是可圈可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人进行了整体研究,重点突出其文学成就,对其政绩、著作等也略加考评,展现了三人於文学、於政治在北宋一朝的地位和影响。《临江三孔研究》这一课题对北宋文化史、政治史的研究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南宋书院教学艺术研究
作者: 王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书院   教学艺术   南宋  
描述: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教育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教育教学艺术,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通过对白鹿洞、岳麓、象山、丽泽四大书院为代表的南宋书院教育教学的考察与探讨,论述了它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教学艺术思想,从而揭示其丰富的艺术经验与技巧,为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参考。 文章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南宋书院教学艺术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原因。认为书院自身的兴盛和书院教育制度的确立是南宋书院教学艺术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臻于完善的理学体系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教学理念是南宋书院教学艺术形成的思想基础;相对的学术自由,独立的学术研究和学派学术上的分歧与辩鸣是南宋书院教学艺术形成的学术基础。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详细论证了南宋书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孕育、生发的教学艺术思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将其概括为五大方面,即山泉林胜、优游暇豫的教学意境美;科学严谨、博大精深的教学内容美;教亦多术、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治学态度美;迥异不同、各有千秋的教学风格美等等,从而对南宋书院的教学艺术思想进行了分析、论证和总结。 第三部分,论述了南宋书院教学艺术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如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教训合一的特色,自学为主、重在启导的教学方法,名师亲炙、师友砥砺的学风等等,都值得今天的大学学习与借鉴。
< 1 2 3 ... 63 6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