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荀子的名辩思想及其与文学思想的关联
作者: 段宗社   来源: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作为战国重要思想家,荀子也是先秦文学思想史的考察对象之一。迄今对荀子文学思想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郭绍虞和马积高两位先生。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选录的荀子言论凡十则:《劝学》一则,《非相》二则,《非十二子》一则,《儒效》二则,《正论》一则,《乐论》一则,《正名》二则。十则中,《乐论》为《礼记·乐记》所本,涉及音乐与人心、治道的关系,《劝学》及《儒效》“圣人也者,道之管也”一则,讲儒家经典对士人人格心理的作用,属于《乐论》的问题范畴。而其他七则均涉及名辩思想。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第七节论荀子。第六节论述“荀子奠定了传统文学观”。郭绍虞先生以为儒家正统文学观的核心是明道、宗经、征圣,而荀子正名和“正道辩奸”等思想正是儒家正统文学观的先声。名辩思想作为正统文学观的证据,在郭著中提纲挈领,并没有详细展开,读者只能领会其大概。马积高先生《荀学源流》第七章专论“苟子的文学观和辞赋创作”,以为比较接近于今人“文章”一词的,是荀书中所谓“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但先生并没有从“言”的角度阐发,而主要依据荀子论《诗》言论阐述其文学观的。两位先生都认识到了“言”、“名”、“辩说”等因素与文学思想的关联,对这些因素本身却论述不详。本文对荀子名辩思想的探讨正为补这方面的不足。苟子名辩思想由相互联系的“辩说”和“正名”两方面构成,分别在《非相》和《正名》两篇有集中阐述,那么本文的论述将以这两篇为重点。另外,荀子处于诸子之学的后期,他的思想特点是批判总结诸子以建构自己的思想,本文将关注他这方面思想与战国名家及他的礼学思想的关系。
易学语境下仁与天理的相融互摄:程颢视域下的新仁学
作者: 王新春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自先秦时代起,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就在一种有别于其他家派的生命与文化的哲学诠释学进路下,渐次确立起自身涵纳天人、贯通古今、放眼未来、着眼天人价值应然之境的哲学天人之学。战国以降,此一天人之学在易学独特话语系统的涵摄融通毓化下,得以首次通体开显。置身由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过程中的程颢,将孔子的仁学与易学的天人之学相融互摄,建构起自己视域下的新仁学,推出了他的理学体系。这一新仁学,首先开示了一个充满盎然生机、生意的有机整体宇宙图景,继之揭示了此一生机、生意之所自来的终极宇宙根基、根据,即天理,并指出天理是一终极的令物生生之理,即是一最高的绝对之善本身,由此天理即仁体。天理与仁通而为一,可名之日天理-仁体。此一天理-仁体令天地万物涵具并彰显出盎然生机、生意,且一体无隔。人禀受它而具备了存在的所以然的终极宇宙根基和充足的价值根据与资源,应据之一则珍视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令其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再则珍视并善待他人他物的内在价值,视天地人物一体无隔的有机宇宙整体中的一切皆为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期其亦皆能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自我,从而成就起一宇宙式大我,达到成为天理-仁体自觉圆融化身的最高的生命境界,即天地境界。程颢的新仁学,充分彰显了人乃至物本身终极大宇宙根基支撑下的内在价值。他高标对于此一价值的守护,及基于此对于人物作为在者之在的深挚善待。这一切,皆深值我们立足于当今全球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格局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大语境,予以积极的创造性转化,以最大限度地开显其现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赤脚大仙专栏·喝一口客家娘酒,赞一赞客家文化 等三篇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黄明 一赞客家的建筑 先说客家土楼,内外两层的的同心圆围着中心的宗祠,长幼有序,开枝散叶而又叶落归根。圆形土楼的内部结构,严格按照中国传统道家的阴阳八卦建构,两口水井正好坐落在太极图的阴阳点位上 旁边的方形土楼则依山临水,大门着上游侧开,意为引水为财,无不符合风水之妙用的东方智慧。 客家的围龙屋,布局对称,大写意的的弯曲,丝毫不亚于欧洲的巴洛克建筑风格。 还有用来发酵古代最牛的中国水泥的石漕,把石灰,细沙,黄土反复混合拍打后,盖上石板盖让混合物发酵,如是反复八次,铺成地板,历经数百年丝毫无损,据说故宫的地板也是这弹炼成的,神奇吧!老乡介绍说,里面没有加入传说中的糯米和蛋清。 二赞客家的教育 振成楼圆形土楼的两边分别是书斋和作坊,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和理念一吃苦耐劳,崇商尚文,耕读文化,学而优则仕。 书斋的横批是“醒庐”,两边是: “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上联的佛教典故出自李白的诗句:“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下联取苏轼的《题西林壁》厢,老三和父母住中间的主位,尊老爱幼不言自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这里我们还知道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客家人出生时的胎盘,也要埋在土楼特定房间的地下一又名包衣房,象征认祖归宗。嘿嘿,前所未闻呢,我们当年出生的胎盘都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神兽,毛笔,官帽一从左到右排列在客家祠三柱高香的顶端,接受客家子孙的顶礼膜拜。福寿康宁,修齐治平,儒释道精神文化融入了客家的的血液和灵魂。 三赞客家的语言 客家话应该是汉朝的普通话! 客家人门尔晋开始南迁,封闭的山区,世外桃源保留了中原文化干¨语.’有史为证,汉书里的人物自称为哀家,客家话的“我”也足读“哀”。 就连英语的我也是读“I”(哀),学汉人的,客家话!君不见,汉朝时的围际化程度多高啊,从长安剑罗马,当时的丝绸之路是畅通无阻的。 最后用“三二一”来总结,这次我们用三天时间,行程三千里,穿越三个省(粤闽赣)。历经两个季节(第二天是立秋),喝过两眼泉水,红井水,客天下泉水。一大包土特产满载而归。 打开,剥一颗客家姜糖,甜口,暖胃。 人生的苦难 诸行无常(一切的合实物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时会啼哭不止,是因为知道,从此以后人世间 十有八九。 有一个传说,讲的是人类以前是雌雄同体的,本领很大,傲视一切,终于有一天冒犯了上帝,上帝把人一分为,让人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自己的另外一半。爱情从此变成人类千古追求的美好愿望,却同时又是终生无法满足的长久困惑,这便是人类爱情悲哀的原罪。 世界上有你最爱的人,也有最爱你的人,但与你结婚的难得是这两者。大多数的婚姻要从幻想中回到现实,而现实的社会不像童话故事里讲的,王子和公主携手走进城堡,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实的缘分便是,与其说是找一个自己欣赏与被对方欣赏的人,倒不如说是找一个自己包容与被对方包容的人。 事业有成的曹操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才华盖世的李白更是借酒消愁,“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就如《西游记》六十七回弥勒佛专程收服了自己的下走失的黄眉童,饱受精魔祸害的孙悟空抱怨弥勒佛家不谨,弥勒佛对悟孔教导说:“一则是我不懂,二则是你们师徒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受难。” 人生每日重复的痛苦,就像希腊神话里的火神普罗米修斯,被绑在高加索的绝壁上,成年累月饱受老门折磨,头天晚上长好的内脏,第二天又被啄食一空。或像西绪福斯一样艰难地摊石头,每次耗尽体力将巨石推到山顶时,石头的重量迫使他后退,滚回山脚,如此重复再来。 好在潘多拉的盒子里好货压箱底,利空出尽最后还剩下希望,其实每个人天生注定都要重复着各自的痛苦,每个人的心底里却又都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人生有两杯水,一杯甜,一杯苦,有多少种喝法,就有多少种活法。 有的先苦后甜,“不怕苦,苦一时,怕苦,苦一世”。 有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有的吃苦当进补,就像巴尔扎克说: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有的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人生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观音通三教 观音在佛教,道教,摩尼教中有很高的地位。 而最早观音是摩尼教的神,含义是:一呼可至的救苦救难之光。 公元3世纪摩尼教传入中亚和印度,与佛教融合,而之前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初,是没有偶像崇拜的。 重走唐僧西行路,路过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于佛洞,我们感叹,随着1000年前伊斯兰教东进,洞窟佛像和感概不已。壁画中中发现洞中有洞时,又再次感慨不 原来在更早的2000年前,佛教传入新疆时,摩尼教的壁画和雕像同样被墙封,然后在外面画上佛教的壁画,如今我们透过破损的墙壁,还可以看到幽暗的后室里,更早期的摩尼教文化。 洞里洞外都有观音,却各为其主。 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双修”和“三修”大有人在,体现了中华文明博大和包容,禅宗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化,使之在中国发扬光大,儒佛相容,无相有宋明理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岳衡山是佛道二合一,北岳悬空寺更是儒释道三。估居的著名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别为”分出自《论语》“学然后知不足”和《礼记》“养其身有为也”。 一代儒饶宗颐大师的座右铭“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两者达到了儒释道无碍圆通的境界。
拿什么称呼你,我的老师
作者: 暂无 来源: 初中生学习·中年级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教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从古至今,教师都以其知识、爱心和奉献精神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对教师的称呼有很多很多,却无一不饱含着对教书育人者的敬仰与感激。 流行最广泛的敬称——师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将其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上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师说》一文,其中有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为豪的荣耀。随着岁月的更迭,“师”逐渐演化为“教师”“老师”。如今,“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老师”则在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使用频率最高。那么,“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一是说明这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以伦比;二是因“老”的解释之一是“敬辞”,“老师”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历史最长的尊称——先生 “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这个职业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几千年。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早的先生,因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尊敬。现在,“先生”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胡适、闻一多、朱自清等都被尊称为“先生”;在当代,季羡林、顾秉林、柏杨等教育界的元老、教授也被人们尊称为“先生”。 最富哲理的称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此,这便成为教师的特定称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科学、准确、高度的评价,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和献身精神传承给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好的思想道德,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崇高义务和职责,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最质朴无华的褒称——园丁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他们的教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他们,使他们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因此,把教师称做“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诗意的比喻。邓小平同志曾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一代伟人用“园丁”的称谓给了教师高度的评价。团中央和全国青基会特设立“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以表彰那些扎根山村和贫困地区的农村优秀教师。 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品德。人们把教师比做“慈母”,主要是给予那些有着“童心母爱”的女教师的最亲切、最真挚的尊称。“慈母”蕴涵着教育工作者伟大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他们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收获最好的结果。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志向,精心培育,使之成才。 最纯挚的称谓——春蚕 对“春蚕”最早的记录见于《诗经》,而把“春蚕”进行拟人化的比喻最闻名的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句把春蚕的执著、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人们将教师比做“春蚕”,则是对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的高度评价。人们赞美教师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只有光荣的人民教师才无愧于“春蚕”这个称谓。 对蜡烛的赞美是源于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会联想到教师,他们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为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这种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耀人间”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正是对人民教师最生动的比喻吗? 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孺子牛 “孺子”是古时对小孩子的称谓。“孺子牛”出自《左传》中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自己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爱子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一句则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便用“孺子牛”来比喻甘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之所以把教师称做“孺子牛”,是因我国历来有师生亲如父子的传统美德,老师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就像“孺子牛”一样,为把孩子培养成才心甘情愿地奉献,鞠躬尽瘁,不图回报。 最生动形象的称谓——春雨 对“春雨”的赞美由来已久,把春雨比做“甘霖”“及时雨”,视“春雨贵如油”。而把春雨表现得最完美的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名篇。将教师比做“春雨”,将学生比做“春苗”,即教师如那绵绵的春雨,用播洒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丰富的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用优秀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品德,用无私的奉献精神熏陶学生的心灵。 评价最高的专称——人梯 “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岭所创造的集体配合行动,一直流传至今。现在人们把“人梯”比做那些为别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教师自然当之无愧。教师辛勤地耕耘在教育园地,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默默无闻地教书,兢兢业业地育人。那些走向成功、扬名立万的学生,无一不是踩在老师的肩膀上,以老师为人梯向上攀登,最终达到人生高峰的。 编辑/申冬梅
背叛自我,就是叛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顾老爷子的书信集, 尤其晚年, 他很多的准则都是以孔 子尤其是《论语》里的 只言片语为依归。 顾老爷子真有脾气,够倔。信写得真短。有话则长,数页;无话则短,两三行。也不知道是谁请顾先生写序,或是他看到了不良现象,觉得不好,批他两句。挺给的。看信的人肯定很有感触,好不容易来信,还就这么两句。 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君子之学,应该日精进而无涯。日知所无,是孔教博文之意;月无忘其所能,是孔教约礼之意。前者为学,后者立德,两者相长,互文互彰。子夏说学,知与德兼顾。顾炎武《日知录》取名似乎与朱熹的《近思》之意相通,并且皆出《论语》“子张”篇。顾氏反对明末王学之虚,抵制心学,与黄宗羲之新王学不同。然新的考据终还是要走到立德“行己有耻”的路上。 知德兼顾,方得亭林之学。 《初刻日知录自序》一文中:“故昔日之得,不足以自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一贯“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之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之趣。气量宏大,后学之人当深深玩味。 修学由已 好为人序、好为人师、自秀文才等等,古今一个样,总之,向外求的,迷失自己的,在顾炎武先生看来都是一等的蠢人傻事儿。向内求,完成自我的寄托才是最重要的。能够人不知而不生气,我玩我的,管你们那些流氓文化人理解不理解。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想法,这么说,今天,不过分。 顾老爷子不喜欢谈虚的东西,喜欢实地考察,搞田野调查,美国佬不是最喜欢一个或几个人深入非洲或拉丁美洲雨林探险吗?顾先生当时已经很前卫了。就好像,现代音乐或美术,前卫吗?禅宗说话不在文字上,也很前卫。只不过,前提不一样。没法比。 可是,顾老爷子的书信集,尤其晚年,他很多的准则都是以孔子尤其是《论语》里的只言片语为依归,让我非常地惊奇,和青年时代的狂放反差很大。当然,他的晚年依然不跟清朝干,不给清朝打工。真牛。可是,我不看他的遗老生涯,而是想说,《论语》里的“修学由己”,修己以安人,自我才是人生或学问的起点,在他的字里行间闪现。 且须,远远地望到了顾老爷子倔强的身影。 明清朝的师爷、幕僚,捉刀小吏,今天,何尝没有。混饭吃,何敢言耻?也别较真,应时应景;学着忘记,忘记也是本事。偶尔秀一下,别以为别人真的为自己叫好,快些忘了,别自己给自己落井下石。 放下明朝,且说民国人物。 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恐怕缺少知己,一般人不懂,王元化跟着他恶补了几年,也没有看出徒弟继承了哪些老师的生猛。 因为,不通佛理,对于很多佛教的概念的了解就是皮毛不沾,容易张冠李戴。一般人的佛学常识还是从梁启超、胡适、汤用彤的佛学史里看的,这些都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写的。信佛的人写的书与不信佛的人写的很不一样。信佛的人写的或许“抱残守缺”,或许倾向于常识,或许文化危机的感觉不重,但是,重点在于“出离心”。 可能,古文的经典让人看了没有精神,故而,佛学也应该走一条批判的道路。这似乎也是必然的。林国良选编的《佛典选读》,是一本佛学参考书,可是,如果没有佛教的“次第”见解,脑子里的概念估计支离破碎。 更何言修身? 《佛教名相通释》一书,熊先生的思想更加朴实了一些,接下来,他关于韩非子和张居正的另一本集子,更加走史学的路线。在《通释》一书,熊先生提到了“经典不宜快读”的问题。他说曾经对于明朝人的佛学注释深入地研究,自嘲可惜收效不大,大家况且如此,作为后生仔,今人更加应该静下心来,寻找规律。 奢靡的清儒 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互证,落在修身。 清末民初,法制变更与法治思想“天崩地解”,所以,常常把清朝的训诂之学理解为强权压迫下的文人游戏,并且,也看不大懂如俞樾等人文集,就更加排斥他们的思想。因为,那个时期,坚持改弦更张的学说的批判性都比较强,干脆没有给传统的东西留什么余地。 为了更细一些地读《论语》,初学者不妨看看清儒刘宝楠《论语正义》很全的。也很有清儒的范儿,他自己没有写完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继承父亲的志向继续补齐,很棒的家学。在钱穆先生的书里,谈到老子晚出问题时,说清儒多只治一经,故而难与成论发难。也对,也不对。清儒并非愚昧。当然,廖平和康有为的思想肆意论据随性更加是走入了歧途。可是,问题真得要分两面看,凭一生之力,只围绕一本经书为核心来研究,也不是就一定思想落后,诸经注一经,也许阐发的道理更加深刻。当然,思想激烈变革的时代,也不太允许做太平梦。 对于中土的儒、佛经典,还是慢慢阅读为好,先把第一步走完。 马一浮的“组合拳” 最近,国学这么热,出了很多与《论语》有关的书。连张居正批点的《论语》都翻版了,张阁老的版本,也没有什么太神的地方。朱熹、钱穆、李泽厚、杨伯峻、南怀瑾和于丹的比较容易在架上找到。可惜,马一浮解释《论语》的文章还没有单行本,我看单独出,也不错。哈哈。 马一浮用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看《论语》,就是从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角度看,很高明。他的《复性书院讲录》里写得详细。 想说《论语》,只是想为深入地体察《论语》做一些准备工作,练一练内功。马一浮在《讲录》的开头列了一个大书单子“通治群经必读书目举要”,这一举要可不少啊。把这些举要折腾一遍,就得累个半死,还不要说互证。 细看朱熹,被他带入他的语境,很好玩。正好马一浮的药方子里也有朱熹的《诗集传》。搂草打兔子,朱熹集注《诗经》,小薄本,大智慧,群经互证。中学语文课里,讲到了《伐檀》o有些比较负责的老师,做足了功课,给学生扩展知识面,可能要介绍《诗经》常识,什么毛苌毛亨啊,什么赋比兴啊,什么305啊,什么风雅颂啊等等。这些背一背就记住了。如果,语文老师借机讽刺了一下朱熹,说什么,朱熹评论“关关雎鸠”为颂后妃之德,是迂腐可笑,属于封建思想。 朱熹怎么这么傻啊。看了朱熹的原文,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国风,我们现在是只能看语言,不能听音乐了。古代国风是用音乐指导语言的。最感人的东西,我们是没有服气欣赏领会了,拣点歌词看看吧。 国风是从大的单位向小的单位开展的。也可以说,是公、侯、伯、子、男的顺序排列的。从周、召开始,这两地方的人受文王、武王家族的统治比较久,文化熏习也比较深。这虽然是文学诗歌,可是也是政治次序井然的语言。看白居易的“新版诗经”50新乐府就会知道,一点也不荒诞,完全的政治语言。前面的七德舞恐怕不是给普通大众写的。 “关雎”既不是山野情歌,也不是单纯地夸耀女主子后妃之德,而是,说明文王家族治理家族有道。君子才能佩得上淑女。儒家把齐家看得和治理国家一样的重要。这里讲的是正家。朱熹已经明言。 这样的理解不是牵强,而是,为了前后贯通,一杆到底。这样的理解也正好可以和儒家的克己反躬之学相统一。 另外,叫“传”很好,《史记》的70列传正好是为12本纪、30世家作解释和补正。司马迁为读者还出了一道历史补正的试题,看书的人还得自己琢磨。其实,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经史互证的过程。 当然,对待儒家的经典先要保持批判的目光,不是仇视,而是谨慎,谨慎的批判之后,再寻找合理性。有时甚至荒诞的方式更容易产生好的结果。朱熹的评论,很精练恳切,先静下心读懂了才好,攒足了力气,以后再批判。
教儿女们做“超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环球人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开创者   传教士   “超人”   教会学校     王朝   儿女  
描述: 余世存(历史作家) 1886年,23岁的传教士宋耀如在上海的教堂里认识了18岁的倪桂珍,对这位自小在教会学校读书、弹得一手好钢琴的女子一见倾心。1887年,两人结婚,婚后生育了6个子女: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 他的6个子女都在美国留过学。长女宋霭龄嫁给了孔氏家族的孔祥熙,她聚财有术,平日深居简出,可是据宋氏家族的幕僚徐家涵说:“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之间闹得不可开交时,只有这个大姊姊可以出面仲裁解决……她的势力,直接可以影响国家大事,连蒋介石也让她三分。”次女宋庆龄嫁给了中华民国开国大总统孙中山,她本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小女儿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在“第一夫人”的位置上一展才华,名震海外;3个儿子都是经济学博士,在经济领域都有一番作为,长子宋子文还当过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宋耀如从一个近乎沦落的家庭起步,却只手打造出了一个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家族,并立下了极有社会意义的家教。 什么是宋氏家族的家教?用宋耀如的话就是:培养孩子做“超人”,做伟大人才。他说:“只要100个孩子中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伟大人才,中国就有几百万超人,还怕不能得救?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还不能全心全意培养子女,我要敢为天下先。” 宋耀如平时忙于传教、实业、革命,但却从未忽略自己的家庭责任。无论如何忙碌,他一回到家便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共享天伦之乐的同时,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他和夫人倪桂珍又从不溺爱孩子,他们遵循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教诲,借鉴斯巴达式训练勇士的方式,对孩子们实行近乎严苛的生存训练和意志训练。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宋耀如带着孩子们在野外徒步跋涉,以此锻炼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宋耀如夫妇并不认为女子就不能有作为、有成就,《宋氏家族》一书的作者埃米莉·哈恩说,他们“简直像对待男孩子那样对待女孩子”。在宋氏三姐妹六七岁时,宋耀如就先后送她们到美国教会办的学校学习,并寄宿在那里,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送女儿们去美国留学时,他说:“爸爸要你们去美国,不是让你们看西洋景,而是要将你们造就为不平凡的人。这是一条艰苦的、荆棘丛生的路,要准备付出代价。不管多么艰苦,都不能终止你们的追求。” 他是严父,但也是慈父,绝不专制。二女儿宋庆龄与被宋耀如视为挚友、兄弟的孙中山相爱,他虽反对,却最终容忍了女儿的自由。 他的儿女们也都在独立和干涉之间寻找到平衡。他们政见不同;感情也一度受影响,但最终超越了政治纷争,远隔千山万水,亲情难为外人道。据说,1981年宋庆龄去世时,远在美国的宋美龄当时就失声痛哭,虽对内对外没有公开说一句话,但私下里多次流泪,虔诚地为二姐祷告。 宋家人的能耐在于她们有能力支配最好的资源。民间传说,宋霭龄爱钱、宋庆龄爱国、宋美龄爱权。这其实低估了宋氏家族成员们存在的意义。他们可能有私心杂念,但却不是暴发户,他们的聚敛与其说是本能,不如说是立功立业的必须。 有人专门盯着宋家自负的一面,却鲜少注意他们对世界的包容。谈论宋家人时,总让人惊异于他们强悍的生命力。他们绝不缺少人生的深度和重量,也不缺乏对外界的接纳和弘扬。 今天,当我们了解这个光环围绕的家族时,不能忘记,奠定宋氏家族的世界眼光和文化情怀的,是宋耀如。(全文完)■编辑:王晶晶美编:陈思璐编审:张勉
译林读书俱乐部推荐书目
作者: 暂无 来源: 译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社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A座16楼 邮编:210009 联系电话:(025)83300223 传真:(025)86633278 电子信箱:yilin@yilin.com
新媒体 手机剧蓄势待发
作者: 暂无 来源: 创意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机   发达国家   娱乐方式  
描述: 手机用户而发展,类似于“微型电视剧”。 除了《I踢红楼》,今年已有几部手机剧进人人们的视野。2010年1月6日,土豆网宣布与中影、中移动合作推出手机剧《Mr.雷》,该剧由土豆网与中影投资,并
收藏:西汉楚王墓玉器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玉器会被留下来。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它的礼仪制度、佩玉制度是慢慢建立起来的,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在新的制度完全建立起来之前,这些前朝的玉器要么就直接使用,要么就磨掉纹饰重新雕琢,总是带有一些前朝的遗风
从“言志”到“缘情”——试论中国古典讲学“意”本体论的遮蔽与显明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言志   诗学本体论   诗缘情   “以意为主”  
描述: 、独辟蹊径的嗜癖。 一、“诗言志”对“意”的遮蔽 提起中国古代诗学的诸多观念,人们首先想到的,非“诗言志”莫属。“诗言志”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1],经朱自清先生拈出后,几成定论
< 1 2 3 ... 2217 2218 221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