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2010年暑期人大附中作文素质提升计划 体验生活,深入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正如胡文英所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
历史文化背景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潮起潮落(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务时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这种思潮的社会背景之下,影响其后千余年的新的儒家学说,后来被称之为“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体系逐渐形成。在宋代,由北宋的邵雍、周敦颐发其,由张载、程颢、程颐创立体系,至南宋
生命的禅悟——试论《雪国》的主题意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符合禅宗的宇宙观。“川认为天地宇宙所存在的万物本质上应该归一,认为人的生存方式也应该由敌视外界封闭自我转向与万物交融。”而所谓的“万物一如”、“轮回转生”、“灭我为无”就是这种思想的集巾体现。 在
回望熊十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先生人到中年,时移世易,可惜,他作为革命的参与者,内心的痛苦和绝望是一般党员难以理解的:他大骂蒋介石,并把有蒋介石字样的报纸撕下来,塞到裤裆里。 恃才傲物,政治饭碗,他不了。 他
陆象山与杨慈湖师弟关系辩证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慈湖与象山,固有师生之谊。然慈湖之学,并非主要得力于象山,而是在其父亲的教诲下研《易》、并深造自得的结果。慈湖对象山学之贡献,更多体现为对陆门声势的壮大。考察慈湖、象山师弟之授受关系,可知后世以慈湖最得象山之真传,不啻为儒家心学史一大误会。 【关键词】陆象山;杨慈湖;师弟关系;心学 中图分类号:B2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7660(2010)02 - 0116 -07 在象山的众多弟子中,以浙东杨慈湖声名最著,学术成就最突出,对后世影响亦最大。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将《慈湖学案》置于象山门人之首。乃至有将象山之有慈湖,譬之于朱子之有黄干、阳明之有龙溪者,备言慈湖弘扬陆学之大功。吾人学术研究,似较易钻入一误区,即某人一旦归于某人门下而卓然成家,便想当然地以为此人必继承、发挥其师说,至少亦是对其师说的合理性创发,而较少对其师弟关系本身进行审慎地探析。当前学者对慈湖思想之研究,亦颇染此病,多谓慈湖使象山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其“唯心论”更圆融、彻底云云,而对慈湖与象山之师弟关系,率多沿袭旧说,独缺乏深入的学理考察。事实上,如仔细阅读象山、慈湖年谱等相关文献,就不难发现,慈湖于象山学之传扬固有大功,而象山心学对于慈湖心学之影响,实远较人们想象为逊。质言之,象山学对于慈湖学之形成,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兹撰此文,先考证象山与慈湖之师弟关系,辨别其思想异同,然后评定慈湖于象山学之地位。 同象山交往之前 从地域上说,象山弟子大致可分为两拨:一属江西籍,以傅梦泉、傅子云为代表,多为象山在其家乡金溪以及贵溪应天山讲学时所收,因家乡讲学之书屋名槐堂,后世遂以“槐堂诸儒”冠名;一属浙东籍,主要指杨简、舒磷、沈燮、沈焕四人,因其家乡地傍四明山和甬江,世称“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四先生都有较深的家学渊源,学问来源较复杂,彼此更互为亲朋学友,以道义相磨砺。他们年龄与象山相若,后虽同列于象山门墙之内,但其最初的儒学思想,均非承自象山。其中以慈湖最为突出。 慈湖的父亲杨庭显本人即为当时的儒学名家。象山在未识杨庭显之时,已对其德行学问多有耳闻,后曾称赞说:“年在耄耋而学日进,当今所识,四明杨公一人而已。”舒磷言及自己学术师承时,特将杨庭显与张栻、象山并列:“吾学南轩发端,象山洗涤,老杨先生琢磨。”老杨即慈湖之父,实为慈湖第一任老师,对慈湖思想之影响,实未必在象山之下。慈湖多次忆及父训:“某未离膝下时,知有先训而已。……不负先训,勉勉于今,未至于自弃。”“德不可忘,惟勤惟精,此某所以不敢荒,而亦先训之本旨也。”如果说此类道德教育尚属正常的儒门庭训,从后来慈湖的心学成就看,父亲的启迪也至关重要。慈湖曾说:“某自总角,承先大夫训迪,已知天下无他事,惟有此道而已矣。”对于此道的为学门径,杨庭显所传儿子的工夫就是“时复反观”,即时时反观于自己的内心。这正是慈湖心学工夫的基本途径。兹再举慈湖所记其父的语录数则: 反观内索,久之乃得一,既而又内观索,又得二三。此心即道,一体二明。心无所求则乐生,此非亲到者有所不知。人心至灵,惜乎错用却。吾之本心澄然不动,密无罅隙,时人自己尚不识,更向何处施为。人之举动皆有妙用。人之本心本自寂然。大舜之心,即瞽瞍底豫之心,瞽瞍底豫之心,即大舜之心。人以念虑为心,是致为学疲劳,或自觉,则见本心矣。(以上每句单独为一则) “反观内索”、“此心即道”、“本心澄然不动”,“人之本心本自寂然”,这种染有浓重佛禅气息的本心观,成为慈湖再也抹不去的思想烙痕,也是他后来不能真正解悟象山之“本心”的原因之一。 象山素有早慧之名,但与慈湖本同龄人(象山长慈湖二岁,二人交往初期互相以字相称,慈湖之父则为象山忘年之交),中进士也比慈湖晚。故慈湖最初的心学思想,自不必源自象山,而是在其父思想浸润下读书善思、自得于心的结果。宋明间,但凡卓有成就的心学家,虽可由某先圣经典相契而成学,其最终的心学见地,仍多来自个人的深造自得,因其所悟不同,其心学特质也不尽相同。众所周知,程颢即认为“天理”二字乃自家体贴出来,象山自谓其学是读《孟子》而自得之,阳明心学也与其“龙场之悟”中的心理体验关系密切,而慈湖之颇具特色的心学思想,极可能与他早岁读《易》有关。象山在《杨承奉墓碣》中写道:“仲子简尤克肖,入太学,治《易》,冠诸生。”可以想见,慈湖在太学的几年中(此时尚不识象山),最擅长的学问乃在易学。他自己也叫忆说:“少渎《易大传》,深爱‘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窃自念:学道必造此妙。”后来他著有专门研究易学的著作(《杨氏易传》、《己易》等)。对易学思想的独到吸收,是慈湖心学不同于象山学乃至后来阳明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慈湖心学乃因其读《易》而深造自得的话,那么慈湖从《易》中悟到了什么呢?简言之,他从阴阳、八卦、六十四卦、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特殊名相中概括出“一”的概念,遂将天下万象、万事、万理统统归之于“一”,得出“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一”的命题。慈湖不仅在观念上作如是观,尤为注重内心的亲证。28岁时,他终于有了关于“万物一体”的直观体验: 某之行年二十有八也,居太学之循理斋。时首秋,入夜,斋仆以灯至,某坐于床,思先大夫尝有训曰:时复反观。某方反观,忽觉空洞无内外、无际畔,三才、万物、万事、幽明、有无通为一体,略无缝罅。畴昔意谓万象森罗,一理贯通而已。有象与理之分,有一与万之异,及反观后所见,元来某心体如此广大,天地有象有形有际畔,乃在某无际畔之中。 《易》曰“范围天地”,中庸曰“发育万物”,灼然灼然,始信人人心量皆如此广大。 这是慈湖心学历程中的第一次开悟。这次省悟,使他真切体悟到了心体的无内外、无际畔,天地人三才、万物、万事、幽明等通为一体,没有理象之分、内外之别,心与物一体圆融。从对这次觉悟的描述看,慈湖这种“万物一体”的心理体验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以及象山的“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的心理体验有着本质不同。孟子和象山所体验到的万物一体,是在对道德本心体认、扩充基础上达到的德性自足之精神境界。慈湖这种经由“时复反观”而体验到的、泯灭了一切差别和对待的心体,并无多少道德的意味,只是凸显了“心量”的无穷无界和心、物的圆融无碍。故连象山自己也说:“我不说一,杨敬仲说一。”如果抛开其他因素,仅仅从慈湖对本心的体验上立论,谓其近禅似非无稽之谈。此后三年,慈湖有了第二次觉悟:“某二十有八而觉,三十有一而又觉,觉此心清明虚朗,断断乎无过失,过失皆起乎意。”须知,心体的“清明虚朗”,决非孟子、象山所说本心的真实状态。象山认为,“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哀伤和钦敬等道德情感的在场状态就是本心的状态;“吾于践履未能纯一,然才自警策,便与天地相似”,此言更道出了本心的当下性特征。慈湖这种不能当下持守、数年也难得一遇的“觉”,无论在形式、内容、求取方式上,都与佛、道的清净虚明之心颇为近似。 慈湖的前两次觉悟,都发生在结识象山之前。据清人编辑的《慈湖先生年谱》,在太学期间,他曾与时为太学学录的象山之兄陆九龄有所交游。然其时尚远在朱、陆鹅湖之会前,陆九龄心学思想是否定型,彼对慈湖心学到底有多少实质性影响,实颇难说。考察慈湖平生学问之大端,可以说,在师尊象山之前,慈湖的心学思想已大致定型,这主要得自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对《易》理的深造自得,而“时复反观”所得的万物一体的心理体验对他一生的思想影响尤大。 向象山纳弟子礼 慈湖的第三次觉悟才真正与象山有关。乾道五年( 1169),29岁的慈湖中进士,任富阳主簿。三年后,慈湖摄事临安府中,与象山开始认识,此交往的具体情形已难详,但从慈湖心学的发展看,似无多大影响。是年,象山进士及第后回乡,途径富阳,慈湖挽留半月,发本心之问,象山举“扇讼”作答,慈湖因之大悟,向象山执弟子礼。慈湖云: 壬辰之岁,富春之簿廨,双明阁之下,某本心问,先生举凌晨之扇讼是非之答,实触某机,此四方之所知。至于即扇讼之是非,乃有澄然之清、莹然之明,非思非为,某实有之。无今昔之间,无须臾之离,简易和平,变化云为,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莫知其乡,莫穷其涯,此岂惟某独有之,举天下之人皆有之。为恻隐、为羞恶、为恭敬、为是非,可以事亲,可以事君,可以事长,可以与朋友交,可以与上,可以临民。天以是覆而高,地以是厚而卑,日月以是临照,四时以是变通,鬼神以是灵,万物以是生,是虽可言而不可议,可省而不可思。 “本心”一词,首出于《孟子》,借以表诠一种对道德情感(恻隐、羞恶等)和道德理性(仁、义等)的持有、体验状态。本心人人固有、圣凡皆同,但如为外物所蒙蔽,转而追求声色货利,此心就会失去。生在儒门,慈湖本人虽有着强烈的道德意识,但早年读《易
书林掇英 魏隐儒古籍版本知见录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隐儒   清刻本   版本鉴定   图书版本   活字本   美术学院   李苦禅   古旧书刊   古旧书业   古籍善本  
描述: 的访得者,因为古旧书籍的来源,多是由于自己采访所得,才得流通,这就是走访各书店采购工作者的缘故吧?《书林掇英》所记录的书籍采访人有二希堂的王希华、三堂的于铭、大雅堂的李拔元、文奎堂的刘满进、文殿阁
诗词教学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诗词   文化人格塑造   学习兴趣   古体诗词   诗词教学   学员   老年人   古典诗词   老年大学   精选教材  
描述: 、背诵表演、诗词接力等等。学员们兴趣浓烈,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学,许多学员诵诗、背诗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生命中的一种乐趣。如78岁的老学员陈宛谋风雨无阻坚持上学,每天都要读背1~2首诗,连买菜
昨夜星辰昨夜风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我拜谒他们的机会亦多。在见到陈先生之前的一九九五年尾,正读着《学海岸边》,他谈潘光旦诗稿“茶烟香袅逗高歌”,他感慨“寻颜乐处,所乐何事”,他直抒胸臆“为学术而学术”,令我心折。不久又在友人处大饱眼福
成钧诗笔 裁伪存真——许永璋的杜诗研究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许永璋   以诗论诗   杜诗研究   以杜注杜  
描述: 的是楚人宋玉,即此诗首句“摇落深知宋玉悲”。对此,许先生品析云: “怅望千秋”,言尚之古人已不可复作,故难禁“一洒泪”;“萧条异代”,言宋玉萧条于前代,己则萧条于今代,同调而同一萧条,同心而
你,和少年的你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一代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于是 大街小巷的书报亭里都能买到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虽然中国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公路小说,但多少那里有一辆车、一个妓女和一个想和世界谈谈的大男生,而且他们确实在国道上移动。这个故事似乎很能引起共鸣,尤其是回忆童年的部分。我们的童年记忆,大都还是王朔那根线索延续下来的,再加点赛林格。总之,如今大部分人的少年形象不是惨绿的维特。 这让我想起另一本写青春回忆的小说,出自上海小说家路内之手。负责任地说,路内的文字工夫远在韩寒之上,哪怕名声和销量和他没法比。想看好小说的同学,千万不要相信销量排行榜。 路内的《少年巴比伦》写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戴城。主人公路小路是个地道的愣头青,在一家化工厂上班,不知道未来和生活目标在哪里。跟着一个叫“老牛皮”的师傅混,没学会半点技术。在机修班,除了拧螺丝之外什么都不会。在电工班,就只会换灯泡。除此之外,还喜欢打游戏、翻工厂的院墙、打架。当然还追女人,他与一个叫白蓝的厂医产生了爱情,最终因为白蓝考上了研究生而离开了他。后来,30岁的路小路坐在马路牙子上对着他的情人讲述了那些年发生的故事。 《少年巴比伦》充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感,只有上世纪70年代末期出生的小镇少年才能懂得的忧愤。 在公路上、或马路牙子上回忆少年的人肯定是有的,在蜗居中想造反的人也肯定不少。浪迹天涯永远是浪漫的梦,但更多人囚于城市一隅,心甘情愿当宅人。 宅人也是可以有造反心的。最早期的电玩动漫宅人大概算是本格派,但随着时代发展,各式各样的衍生宅系都出现了。现在最流行的,恐怕不是有社交恐惧症的宅男,而是有奇思怪想、妙语连珠的新款宅男一一他们的运动神经很弱,开车肯定不如韩寒,顶多擅长脚踏车;他们的知识体系不弱,调侃的水平不亚于周立波,因为周立波的源泉也来自互联网。 这群宅人,有书为证,作者大名:森见登美彦。 “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大半是凭借着我们那丰富却又严苛的妄想而成立的。”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无聊的自白书,管他是京都大学的高材生还是泛滥网络的日本宅男呢。然而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好像突然被掐中了穴位。想到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宅着的人,比如自己,事情就很明显了:这个把大学拖延到第五年还不毕业的宅男,在寿司店打工,晚睡晚起,因而早已忘记“丑时三刻”的恐怖;有过一个不甩他的前女友,还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宅男益友;玩手办,看动漫,吟古词,以宅人特有的独白腔掉书袋。他们和我是同道中人。 “如果半吊子地去和外界接触,肯定会被孤独感所困扰。”森见登美彦说得很对,宅男宅女并不缺乏应对社会的能力,只是骨子里、血液里、头脑里与之抵触,排斥并被社会完全吞没。这巨大的吞没,就像鲨鱼的肚子,泥沙俱下,苦乐齐全,包括情爱这等美妙的事也会因为你的抵触而变味。朋友,你只交往那些深居简出的孤僻人。不管是借着咖喱饭大赛蹭饭吃的胖子,还是留着寒酸的胡子的独立电影人,你能透过外貌(甚至误会)看到他们心底的天真无邪。如他所言,很多宅人都“贝类般无害”的。 但你抵触的消费社会、你所在的人类身躯,都会叛离你单纯的初衷。大学校园里青春活泼的女生让你感到自虐般的快感,浪漫的情侣们让你备感压迫。正常的同龄人们乐衷于社团活动、甚至过时的“男性美学的断简残篇”,女生们也有犀利的“邪眼”能刺中你的心虚、胆怯和谎言。就连身体也有自己的主张。虽然宅人大都过着禁欲的生活,但在这“以下克上”的年纪,不和欲望妥协也没有出路。所以也要感谢情欲镜头肆虐、消费方便的硬碟店(或网络),让那些看似挑逗的东西成为身体的避雷针。就这样,真的,像贝类一样无害地生存着,却时时刻刻被挑战着宅人的极限。如果可以,真的恨不得像蜗牛那样背着家到处走啊!为了一个人泡咖啡、抱布偶、躺着抽烟、随意看书,不爽的时候就闭门。但你还要文凭、工资、甚至女友。 一帮没有女友的宅男会在准备火锅时各怀心事,用下流话骂白菜,想着色情镜头切鸡胸肉。 因为“圣诞节和恋爱礼赞主义产生信念上的恶质融合”,连手机之类“区区一个电器用品”都能光明正大而且自动化地反叛宅男宅女寂寞的骄傲。歌咏幸福,是多么暴力的事!所以要阻止!于是,宅男们莫名其妙地决定在圣诞夜发动一次“不好吗甲”运动(典故详解参见该书117页)。 这件事,其实和宅不宅的没关系。重点在于:拒绝无聊的典型的幸福。这群苦闷的大学生,想把失恋、受伤、贫穷、孤独这些精神的势能转换成动能,哪怕主流社会会谆谆诱导说那都是负面的东西。可究竟谁有终极的判定力,判定何为积极、何为消极?每一代人都有过类似的主张、动作,甚至搞大一点就像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运动。 剩女和宅男们都有交友困症。但其实,他们,我们,并不觉得这是某种缺憾。书中坦言: “人们总是欢天喜地投身那疯狂的深渊,在众目睽睽之下沉溺于其中。而那些还没有投身深渊的人,则是希望自己能够尽早投入。他们认为没有跳下去就是不幸福,甚至是一种羞耻。”因而,作为在另一个城市的同质化宅人,我无比赞同他的结论, “恋爱这种东西,说到底,是一种悖德的喜悦。” 盲从主流幸福观的人一茬一茬走过青春期迈人中年再是老年。闭门的异类忍受着全社会给予的蔑视和忽视,也一样可以走过青春期迈人中年再是老年。谁都可能怀疑或羡慕别人的幸福,可见“幸福”天生就有传说的特性。是传说,而不是主流的指标。所以,就跟斑马对狮子说“吃青菜吧”差不多,敬请世人善待贝类宅人,别老是居高一等地礼赞恋爱。 恋爱啦、圣诞节什么的,真有可能只是为了促进消费。在这个时代。真正听从青春期荷尔蒙去痴恋的人,大抵是很少了吧。 或许,这就是法式爱情故事经典不衰的原因。人们总还相信,浪漫本身是存在的,哪怕有时会有点乱,或有点傻。 乱,说的是多角混战。但法国浪漫能做到即便是混战也要保持腔调。201 0年,有两家出版社不约而同地再版了一本法国经典青春爱情小说,一个译作《祖与占》,一个译作《儒尔和吉姆》。同学们请注意,这完全是同一本书。 这本书说的是:法国小伙吉姆与德国青年儒尔在巴黎相遇,性情相投,趣味相近,很快结成莫逆之交。他们在咖啡馆谈诗论道,结交女孩,无拘无束,青春放荡。儒尔带吉姆回家乡看望旧日女友。吉姆和儒尔的求婚对象露西互萌情愫。回到巴黎,他们的生活中又出现了德国美人卡特,她古希腊雕像一般的神秘笑容令人倾倒。后来卡特与儒尔结合,一起回了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两人送上了各自国家的前线。战争结束后,吉姆去德国看望儒尔一家,发现任性的卡特婚外情不断。在儒尔的期许下,吉姆与卡特相恋并同居,以这种三人游的方式为儒尔留住了卡特。卡特与吉姆虽然深深相爱,但却彼此不断伤害。疲惫的吉姆终于决定另娶。疯狂的卡特带着吉姆驾车坠河,留下失去挚友、至爱的儒尔独自面对余生。 在这个故事里,男人之间的默契既表现为对同一类美女的欣赏,也落实在不同程度的对女人的厌烦。他们是彼此的救星,也是背叛对方的最佳人选。 傻也可以很美。比如再版的《岁月的泡沫》,法国小说中最奇异的个案之一。情节简单却诱人:富家公子获得爱情,却终于人财两空;为了治好爱人的病,痴情男人不惜倾家荡产。然而,写法却不是庸俗的煽情,幻想、错位、奇幻般的布景……最大程度发挥语言的魔力,让阅读也成为一次绝妙的想象。玫瑰色的云团会裹着恋人散步,小灰鼠会追逐着阳光碎末嬉戏,钢琴会根据不同的音乐调制出不同的鸡尾酒,而爱人的胸口却会长出一朵不能根除的睡莲。在维昂的笔下,万物皆有灵,而各种爱情都不完美,各种爱情甚至都很危险。为了存活,她只能用鲜花的味道抵御疼痛。这空灵的假想曾感动了几代法国青年,被誉为“最纯粹至极的爱情”。 写出奇书的作者维昂也是法国特产的浪漫才子。 他是鬼才小说家、诗人、爵士乐评论家、剧作家。他也是机械工程师、画家、数学爱好者、酒疯子、演员、作曲家、爵士乐小号手、老婆被好友萨特拐走的失爱者、个性杂志创办者、与超现实主义流派交往密切却总被人归入存在主义者。他是裹挟在法国左岸超现实主义文艺气息最浓处的鬼才,就连死亡也离奇:1959年6月23日心脏病突发死于电影院时,屏幕上正在放映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读这本书,你需要尽可能跟上文字的幻想,其中有妙不可言的乐感和惆怅。如果说《岁月的泡沫》是纯粹至极的爱情小说,是对青春与纯真的一次缅怀与肯定,或许,在那童话般的淘气语调中,我们也能读出,作者对现实本身的不信任,乃至嘲讽。 青
< 1 2 3 ... 205 206 207 20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