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优良传统这一历史任务,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罗宗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与杜甫》.2003. [2] 冯钟芸.《安史之乱与诗人杜甫》.2003.
明清龙游商帮与儒学文化(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务时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为环境所迫,徽州多商,龙游多贾乃势所必然。万历《歙志》:“吾邑之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所产谷果不能供1%,安得不出而糊口于其四方也,谚语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生,奈何不疆返也。所言极是
从一支笔向一支好笔转变 “中国制笔之乡”分水转型重道远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务时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牌或定牌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我们只赚了20%,国内外的外贸企业却赚了80%,利润非常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分水制笔企业的订单少了1/2左右。正是这场危机,给了企业主们当头一喝。”邵
东汉思想家王充和他的《论衡》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汉书   思想家   王充   东汉   唯物主义   仲长统   《论衡》  
描述: 。仕郡为功曾,以数谏诤不合去。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剌史董勤辟为从事,转
刘王立明:中国妇女及人权事业的先驱
作者: 暂无 来源: 志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她曾任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中华妇女节制会会长,是全国妇女联谊会的发起人;她曾在白色恐怖弥漫中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陶行知一起倡议成立了中国人权保障委员会并在后来独立主持会务:她曾在有中共代表参加的参政会议上深入揭露国民党祸国殃民之罪行、痛陈贫民百姓之疾苦而被中外记者称为“敢于向当局挑战的女参政员”;她曾在有72国代表参加的布莱梅国际会议上义正词严,让蓄意诽谤中国的印度代表哑口无声;她积极争取民主,坚决反对独裁,主张积极抗日:她努力著书立说,宣传妇女解放,争取国家富强;在三年困难时期,面对彭真“来去自愿,提供方便”的劝告,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哪里也不去”:她在“文革”期间“不跪任何人,只跪真理”的话语至今还让人荡气回肠,震耳发馈;她是民盟中央委员、全国妇联执委会常务委员,曾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两届全国政协常委。 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权事业的先驱,现代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杰出代表——刘王立明。 刘王立明,1896年生,原名王立明,字梦梅,小名杨顺,曾用名扩志洁,安徽省太湖县人。晚年定居北京,1970年含冤逝世。 名字由来:秉承报国志更各忆先夫 刘王立明为何复姓刘王.得从她的丈夫、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刘湛恩说起。刘湛恩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湖北汉阳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1923年,刘王立明与刘湛恩结为夫妇。他们一起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坚决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一致对外,在各种场合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遭到日伪的仇视,终招来杀身之祸。1938年4月7日清晨,时任上海沪江大学校长和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主席的刘湛恩在静安寺大华路汽车站候车,突然遭到日本特务的袭击,子弹穿胸而过,一代名儒倒在血泊中,终年42岁。1985年4月,民政部正式追认刘湛恩为革命烈士。 面对突变,刘王立明擦干眼泪,镇定思痛,决心秉承丈夫遗志,踏着夫君血迹坚持反蒋抗日。她用中英文挥泪写就了《先夫刘湛恩先生之死》,并决定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以“刘”字,改名为“刘王立明”,以示对丈夫永久的缅怀与纪念。 求学之路:保送人儒励读硕远赴美 刘王立明的家乡太湖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南麓,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美誉。刘王立明出生在该县花园乡杨铭组,自幼聪慧过人,在学习上展示出了非凡的天赋。她7岁时,父亲就抱着她以《本草》、《汤头歌诀》等医书教她认字。9岁时,一场疾病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尔后靠母亲出卖女红、典当家物为生,过着贫苦的童年生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她进入在太湖县城开办的一所免收学费的福音小学,恰年10岁。12岁那年,她不顾母亲的严厉责打和邻里世俗的眼光,一举扯掉了强给她裹上的裹脚布,一时震惊太湖县城,成为全县头一个放脚的姑娘。这也初显了她反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小学毕业时,由于品学兼优,她被学校破例保送到江西九江儒励书院读书深造。 九江儒励书院是其时方圆千里之内独一无二的女子中学,也是刘王立明演绎传奇人生的起点。她踏进儒励书院后,犹如插上了翅膀,眼界豁然开朗。经过日夜苦读,四年寒窗后,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被校方留下当教员。1915年,当世界妇女节制会在学校发展会员时,她带头报名参加,不久又在中华分会任职,这是她从事参加妇女运动的开端。1916年,她又考取留美奖学金,到美国西北大学攻读生物系4年,立志科学救国,并获硕士学位。 妇女事业:施杰出才华展伟大抱负 刘王立明的一生,与中华妇女节制会有着不解之缘。她是中华妇女节制会的创立者和领导人,中华妇女节制会是她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人生舞台。 1920年,刘王立明毕业回国后,却改变了“科学救国”的初衷,没有从事生物科学的研究,而是献身于妇女解放运动的事业,并很快成为活跃的妇女社会活动家之一。留美期间,她曾被世界妇女节制会聘为该会的远东区干事,曾代表该会巡视过中国、日本、菲律宾、朝鲜及澳洲等地的分会工作。所到之处让刘王立明眼界大开,深深感到推进中国妇女运动、解救中国妇女于水深火热之中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她回国后,即担任中华妇女节制会的总干事,不辞劳苦,南北奔走,在短期内跑遍了国内的15个省、市,帮助建立节制分会,使会员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并被选为会长。她在参与、领导民国时期中国妇女节制运动的过程中,注重保障女性的基本生活,培养其生存能力,促进女性群体的成长。她对妇女节制会进行过这样的定位:家庭为国家的基础,故是以“促进家庭幸福”为宗旨,“拒绝烟酒赌邪,提倡慈孝贞俭”为方法,“家齐国治而后天下平”为口号。 她所领导的中华妇女节制会.是中国最早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娼妓制度等,最先倡导节制生育、妇婴卫生和第一个提出妇女禁烟、禁酒的社会团体。同时,在开展妇女职业教育和举办妇女福利事业方面,她也是披荆斩棘的开拓者。她先后在上海、香港、重庆等地,创办了妇女职业学校、妇女文化补习学校、妇女工艺生产社等。1924年,她与向警予、杨之华、刘清扬等全国妇女界领袖人物,成立了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刘王立明主持了促成会的成立大会,提出了“争回女权,同参国政”的要求,对当时全国妇女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宣传妇女解放运动,刘王立明创办了《节制》妇女刊物,致力于宣传国家富强,倡导妇女解放,抨击封建制度和专制势力。先后出版了《快乐家庭》、《自强之路》、《中国妇女运动》、《生命的波涛》、《婚约》、《珍堡梦》、《小珍寻母》等书,其中,《生命的波涛》荣获国家一等奖。 爱国情怀:生当护国誉死为中国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王立明不仅支持丈夫挑起领导上海各界人士发动抗日后援工作的重担,自己也日夜奔走呼号,发动社会妇女支援前方,抢救伤病员和救济难民及平津流亡学生。1938年初,日伪威逼利诱,妄图迫使刘湛恩叛离救亡事业,去充当“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的伪教育部长,遭到他们坚决拒绝,从此,刘宅便时刻处于危险之中。有时突然会从墙外扔进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在天井里炸开来:有时收到内藏子弹的恐吓信:有时会接到来历不明的人打来的威胁电话。有一次,刘家收到由旅馆侍者送来的一篮水果,内附一封英文信,日:“你爱国抗日工作,使我极为钦佩。兹为表示我的敬意,特赠水果一篮。”家人将水果送交警方化验,发现水果内含剧毒。在这关键而危急的时刻,刘王立明坚定不移地支持丈夫坚持民族气节,巍然不动,任凭敌人用任何恐怖的手段进行威胁,不惜用生命捍卫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 1956年,受中共委托,刘王立明率中国代表团赴西德不来梅参加世界妇女节制会。这次代表大会有72国代表参加。印度代表在大会上宣称,中国种植和出口鸦片,刘王立明立即请印度代表说明这些鸦片从什么地点出口,数量多少以及卖给了谁?对方无言以对。紧接着她向大会郑重声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令禁止种植、运输、买卖和吸食鸦片,鸦片在新中国已经彻底禁绝。她正义凛然地驳斥了印度代表的诽谤,维护了中国的声誉,还促使大会取消了国民党代表参加会议的资格。她在会上全面介绍了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妇幼福利事业的发展状况,就在这次会议上,她当选为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回国后,周恩来总理专门接见她,并对她的爱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1957年,刘王立明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三年困难时期,彭真对她说:“基于来去自愿的原则,你如果想出国,可以提供方便。”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哪里也不去。”即便在那样的岁月里,刘王立明仍然相信党,坚持自己的信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革命历程:痴心酬壮志巾帼胜须眉 抗日战争之初,刘王立明在上海发动妇女募集寒衣,支援前线,抢救伤病员,还负责主持梅园难民救济所工作。在刘湛恩汽车站遇刺惨案发生后,她强忍失夫之痛,赴武汉、重庆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并在四川叙府创办难童教养院,抚养来自沦陷区的数百名难童。 1938年7月6日,她以国民议会参政员身份出席有中共代表参加的参政会议,在会上,一再揭露国民党祸国殃民的罪行,痛陈贫民百姓的苦难生活。当时参加参政会议的中外记者,称她是“敢于向当局挑战的女参政员”。(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党政府主持成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与组成的一个咨询性质的准民意机关.国民参政会不仅是参政员发表政见的舞台,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一个战时经济机构.在这一经济机构下,参政员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抗战的经济议案,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 1943年9月,时值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在陪都重庆大
谭景伟 “伟 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保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布衣之子,大公为勉。刚毅中正,贫而无谄。幼好文史,勤学不倦。卅载苦困,命运多舛。身无长技,囊中少钱。半生碌碌,屡败屡战。立志兴儒,臭名远传。钢筋铁骨,斯志永坚!” 这是谭景伟为自己的新书《资治通鉴书系之一:周秦纪》序言中的一段话,也可以理解为他的自我说明。眼下,他正在为自己的这本书联系出版社,希望这本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还会接着再解读《资治通鉴》,还会继续推出解读《资治通鉴》的书系 这是他为自己35岁以后的人生确定的目标,他会陆续地写下去,他说他要写30年,写几十本。他会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 现在,很少有人笑他癫狂。以前的以前,他总是被人笑话自不量力。直到三年前,他的第一本书出版一一他耗时数年之久的,20余万字的《论语布衣解》于2007年8月出版,在书出版之前,他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媒体热潮,因为,那一年的五月,他登上了北大讲坛,解读论语。听者甚众,围观者云集,各路媒体蜂拥,他甚至被《新世纪周刊》杂志评选为“2007年100位年度影响力人物之一”。 受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一一他是一名保安。而并非他讲解的内容。 从某保安分公司走向北大讲坛,物理距离不超过一英里,空间却横跨无数看似无可逾越的鸿沟。 一个高考失利的少年,一个四处流浪打工的农民工,一个做扛包工作的临时工,一个沿街摆摊的小贩,一个吃了一个月方便面的穷小子,一个差点忍受不住生活磨难想要跳楼自杀的失意者,一步步就这样捱过来,生活的境遇开始好转一一从他开始找到一份安稳的保安工作开始。那是1997年。 保安工作是一个人人生美好的开始,这是谭景伟的人生底牌。从1997年开始结束漂泊,有了一隅安定工作是从做保安始;到2007年登上北大讲坛,他还是保安,2010年,他开始筹划下一部书的出版,他还是保安。 谭景伟,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保安,在争取个人向上,获取知识的崎岖道路上攀爬,收获了并继续收获着属于他的个人尊严。 保安登上北大讲坛 “社会底层的劳动人员有什么尊严可谈呢?”谭景伟有一瞬低沉,“不过,尊严是自己争取的,如果内心不把自己看低,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尊严?”谭景伟说。 现在的他,在北京保安总公司上班,不过,早已经脱离了日夜轮岗的体力活,更多地,是做一些和文化相关的工作,比如,做保安工作的培训,讲课等等。工作中,大家习惯称他为“谭老师”,那份尊重不是由于他曾经是媒体追逐的对象一 事实上,他三年前引无数媒体曝光的事情现在公司的同事大都不知道,在同事的眼中,谭景伟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喜欢读书,有文化,爱思考的人,他们愿意尊重有文化的谭老师。 他本人,亦不愿意对三年前的事情再过多提及。现在回头看,他总是在为三年前的演讲挑毛病,“那时,不大懂得与观众互动。我的主要目的是兴儒,即振兴儒学。而并不是单单讲述我的奋斗史。那本书现在看来,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他总是在否定之否定。不过,也并不忌讳那次演讲给他带来了一些自信和名气。 时光闪回至2007年5月7日,北京大学的一个课堂内,一个大大的条幅挂在上面“保安北大讲《论语》”,谭景伟略显紧张地站在讲台上,面前是乌压压的听众。他站在台上,一板一眼地照着演讲稿念,头不敢抬。很长时间以后,他开始试着抬头,与观众有眼神的交流。长达20多页的讲稿演讲了近半个小时,中途有人因为觉得无聊,开始看自己的书,有人退场,不过,他坚持讲完,之后,有40分钟左右的辩论。一个多小时的北大演讲结束。那晚,他睡得很平静。 走向北大讲坛的契机,是自己争取来的。2002年,他开始读《论语》,苦读五年,他希望表达自己对《论语》的看法。2007年初,他通过一个媒体记者,联系到了北大学生会的干部,向这位学生会干部表达了自己想要登上北大课堂演讲的心愿,那位学生干部看他态度诚挚,心中有料,于是帮他联系教室,于是,写演讲稿,贴海报,谭景伟一点一点地做,拉横幅,贴广告,他全部自己干。在演讲之前,他特地征询那位媒体朋友,听众喜欢听什么?朋友建议他多讲讲自己的故事,一个保安如何能走向北大课堂演讲这类励志故事应该是年轻人喜欢的。谭景伟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他站在“兴儒”的高度讲述儒学的复兴对国家振兴的必要。他认为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却被一些听众认为“假大空”。有媒体事后评论,说演讲不算成功,但谭景伟引发的热潮却开始蔓延,他开始成为诸多媒体的座上宾。 很多人将这一段视为谭景伟人生中的一页辉煌。可是谭景伟去口不。他觉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保安登上北大高等学府的讲堂,很多人将其视为人生尊严的集中体现,谭景伟依旧有自己的见解:尊严是面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以及所持有的行动力,而并非一时的镁光灯闪耀。 从做保安开始,谭景伟就知道,这是一个辛苦的工作。“保安工作,在很多人眼中,并不值得尊重,很多时候,会遇到一些客户的无理取闹和谩骂,但是作为保安,我们只能忍着,工作职责要求我们不能有过激的行为和反驳。”谭景伟说的现实与我们大家熟知的一样一站在烈日下暴晒,有人出入随时过去开门,关门,遇到有无理取闹的还要耐心解释,实在过分的人还会送上一句“臭保安,看门狗”等等之类的谩骂。 这是保安的工作特性。谭景伟知道,只是,内心骄傲的他有时也按捺不住火气、当保安第一年,他也会对同事、客户发火、吵架。后来,慢慢地,他开始体悟:保安是他的社会角色,人们对保安的偏见他无法改变,工作需要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但是内心只要自己看重自己,只要自己不放弃努力,一样可以有尊严地生活。 他喜欢看书,工作闲暇之余,都用来看书。时间久了,同事们喜欢称他为“谭老师”,虽然他和他们一样,但是喜欢看书,喜欢思考的谭景伟在他们眼中就是不一样。 13年前的冬天,他在一个在建单位做一线保安。单位领导视察工作,透过窗上一层厚厚的霜冻,发现一个保安正在透风通亮的简易宿舍里看《资治通鉴》,立即对工地的保安们刮目相看,并买来礼物和保安们一起过元旦。这个看书的保安正是谭景伟。 13年的保安生涯,对谭景伟来说是一次成功的炼狱。 做保安第一年,他与队长吵架,与同事打架,心中总有愤怒的火苗在跳动,他觉得老天对他不公,为什么学习成绩好,却因为一场病而考不上大学?为什么自己喜欢学习,却没有学习的环境,为什么自己内心骄傲,却要做一个低三下四的保安工作? 内心的愤懑,怨艾如同四处乱荡的洪流,在2002年,他去了一趟五台山之后,开始收归平静。2002年3月5日,谭景伟为了散心来到五台山,因缘之间在显通寺见到了妙悟和尚。妙悟鼓励他要乐观正面看待人生并有所作为。 这一年对谭景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他决心平心静气,潜心学习,不再怨天尤人。他要活得精彩,让人尊敬。 保安也可以有自己的尊严生活,保安也可以有获取知识,获取尊重的权利。谭景伟开始在读经学史的路上艰难攀登。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历经五年,他将<论语》心得在北大演讲,同年,《布衣解论语》出版。(后经出版社要求,这本书改名为《一个保安的论语心得》) 成名喧嚣之后的沉静 有些人说谭景伟用保安的身份在北大讲课是炒作,他在借机完成一次个人秀。谭景伟至今不愿再提北大演讲的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顾虑于此,他深受儒学影响,谦虚内敛是骨子里改变不了的。媒体的渲染又将他置身于风口浪尖。北大演讲结束四天后,他从原来的单位辞职,完成了个人第一本书的出版后,便消失于公众面前。 媒体说谭景伟不再做保安工作,他期待做一个自由作家。“是这样吗?”“不是的。”谭景伟现在依旧在做保安。“做什么事情,都要讲一个责任心。”谭景伟说,“即便是做写手,也要对得起自己手底下的笔,不能为了钱,就不负责任地写东西。”他是有机会做一个自由撰稿人或者写手的,凭借他深厚的文史功底与“北大讲坛”聚集的社会关注度,寻找一个做文字工作的岗位不是问题,只是,他对自己的文字抱着强烈的洁癖,每一个字都要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自己! 他选择了继续做保安,继续安心读书的生活。如许的沉静,如许的寂寞,三年之后,他才能够再次捧出一本几十万字的书。 “从读经到读史,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原点。”谭景伟这样评价自己。“我太爱历史了。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时,酷爱历
从医成才之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家庭中医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姚树锦   从医   中医世家   西安市   医学典籍   中医医院   第四代   成才之路  
描述: 、清解血毒为法,方药:麝香0.3克,牛黄0.3克,羚羊角1克,玳瑁1.5克,珍珠3克,沉香6克,三七6克,西红花6克,西洋参1 5克,金钗石斛6克,龟板1砂仁6克,鸡内金10克,青黛 0克,赤芍10克
领袖出访,引领民企挺进国际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家公司购买3套设备。对方要价1.3亿多美元。谈了几天,对方都不肯将交易价格降至1亿美元以下。于是民航总局找到咱们驻法使馆帮忙,半个小时的会谈成功地给中国节省了几千万美元。 此外,我国还有一大批
明代江南商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文化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责编|龚宇特约组稿|木剑客(《今古传奇,武侠版》主编) 文|杨叛国|全景设计|胡蕾 武侠小说中,侠客并非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浪子,《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古龙亦写过江湖第一帮派金钱帮,还借上官小仙之口讲述了赚钱之道。《武林外史》中朱七七是首富活财神的女儿,从她的姐夫做派中就能看出生钱之道。温瑞安小说中著名的金风细雨堂、六分半堂也都注重于以经济扩张为巩固自己的实力之道。 明朝是个很特别的时代。方面它古板僵化,奉行严格的等级制。士农工商中,商人地位最低,也最不受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商税又极低,士绅和官员经商热情极高。这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大明朝廷厌恶商人,不允许商人参政,可大明商人势力之大,却远超任何一个朝代,并逐渐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庞大商业势力——商帮。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十大商帮,其中大半都在江南。明代商帮势力最大者有二。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这里的山右,指的是鼎鼎大名的晋商,而新安,则是指徽商。 徽人并不像粤商和宁波商那样,生于海边,天生便具有冒险精神。五胡乱华和金辽南侵,使得中原地区的豪门大族纷纷迂至徽州避难。因为徽州土地贫瘠,山多田少,人口又不断增加,经商便成了谋生之路的唯一选择。 “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望。”无数徽州人不得不自幼背井离乡,踏上漫漫的从商之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首略显悲伤的歌谣正是这种无奈命运的真实写照。 这些徽商多以小本起家,不断变换经营内容,以机动灵活的方式牟取利润。他们或沿运河北上,奔走于齐鲁幽燕;或沿长江一线,往来于川楚吴越之间,或经赣江,越大庾岭,入闽粤;或扬帆海上,往来于扶桑高丽,足迹之广,几遍天下。除了经营地域广阔,徽商的经营行业也涉猎甚广,以至于有“其货无所不居”的评价。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经营模式和经营范围形成了明代“无徽不成镇”的商业奇观。 像其他各地商帮一样,徽商也是以求利为主要目的,也经常使用放印子钱,从事囤积居奇这样不尽光彩的商业手段。但和其他商帮不同的是,读书在徽商的心目中始终是第一等大事。事实上,很多徽商都是读书不成的士子,是以徽商又有“左儒右贾”的传统。事实上,徽商虽然孜孜以求厚利,但更念念不忘儒家道统,在他们的心目中,“儒”始终是高于“贾”的人生目标。徽商有了钱,首先要做的便是“延师课子”,为自家子弟谋一条科考之路。临终时也不会忘记叮咛子孙好好读书,光大门户。由于徽商的资助和重视,徽州书院之众,甲于天下,文教之风大盛。正是这种重视教育的心态,让明清时期的徽州产生了无数人才,并开创了风行一时的“新安学派”, “新安医派”,“新安画派”。徽墨、歙砚、徽剧、徽菜、徽州版画、徽派园林也都盛行一时。以一州六县之地,能在如此之多的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即使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国内商人也很少有人如此重视教育和文化产业。中国福布斯排行榜上的那些亿万富翁和几百年前的徽商比起来,虽然见识增长了不少,但在人生境界上还是有所不如的。 徽州商人赚钱很多,但生活却极简朴,有时甚至到了小气的地步。明清话本中,不乏讽刺徽商吝啬的故事。唯独在两件事上,徽商是极舍得花钱的。一件是纳妾,另一件则是打官司。纳妾暂且不谈,爱打官司则是徽商的一大特色。徽人多出于徽州大姓,而大家族中封建礼法气氛十分浓厚。各姓族谱中几乎干篇一律地明示族人遵守法纪。这些从小就接受家规族训的商人们很早便养成了法律观念。经商过程中,面对竞争产生的各种矛盾,他们自然也更善于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利益。《士商十要》中便把守法作为“十要”之首: “凡出门,先告路引为凭,关津不敢阻滞。投钞不可隐漏,诸人难以挟制。此系守法,一也,”在徽商的历史上,不乏因为商业利益被触犯,以民告官的例子。明末江西九江关蠹李光宇等把持关务,勒索盐舟,导致商船羁留日久,屡遭覆溺,盐商们敢怒不敢言。徽商江南能却挺身而出,愤然上告,一番苦斗后扳倒了李光宇。清初徽商吴宗圣更是为了控告额外征税的芜湖榷关主事,劳病殁于京师,徽商们立祠以祀其功绩。由此可见,徽商是各地商帮中最具备法律意识,也最懂得用法律维权的。 徽商之所以能成功,其“士商合一”理念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士”,不仅仅是知识分子,而代表了明代整个的士林阶层。因为明代商税极低,达到了“三十税一”的地步。商人只需正常纳税,便很容易大发横财,唯一担心的就是无赖的敲诈和官府的盘剥,加上徽商本身对士人阶层的向往,所以他们结交官府时往往不惜余力,以便形成自己的保护伞。重金收买只是普通的手段,他们凭借“贾而好儒”的习性与官员交友联谊,联姻攀附,甚至重金资助贫寒学子,以期对方一朝中举,便可得到丰厚回报。此外,他们还为官吏们代为经营财货,借此将自身利益和官员们的利益紧紧捆绑在—起。不得不说,徽商们的手段和现在商人收买官员所用的并无二致,甚至还要高明一些。至少,还没有哪位老板热心到资助大学生去考公务员。 有明一代,徽商在江南商界独占鳌头,唯一能威胁其地位的,便是雄踞太湖两山的洞庭商帮,也就是我们现在极为熟悉的“苏商”。历史上,无论商帮如何演变,大都以一省一州为名,如粤商,闽商:小也不过一府一县,如宁波商、龙游商;以乡命名的商帮只有天下独一无二的洞庭商人。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洞庭商帮的话,那么这个词就是“钻营”。洞庭商钻营之能,自古便有记载。冯梦龙曾在《醒世恒言》里写道: “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而民间也流传着“钻天洞庭遍地徽”的谚语, “钻天洞庭”能与“遍地徽”并列,可见洞庭商钻营的厉害。 太湖有东西两山。东山古称胥母山,西山古称包山。和徽商一样,洞庭商帮也是以大家族式的经营为主。两山之民多出商业世家。西山是沈、秦、邓、徐、孙等姓,东山则是翁家和席家。有趣的是,东山和西山虽然同属洞庭商帮,却又彼此不睦。西山商人出身官宦世家,自成一派,号“金庭”,并于明嘉靖年间在长沙建立了金庭会馆。和西山商人相比,东山人“钻营”的能力似乎更胜一筹。明时别号少山的翁篷便是大布商,名声之大,甚至到了“非翁少山布勿衣勿被”之誉。东山席家更是“钻营”之集大成者。席氏有先祖两人,名为席左源和席右源,兄弟二人的名字很有点“左右逢源”的意味。“左右逢源”自明代起经商,声名显赫,家业丰厚。清康熙南巡时,便曾摆驾至席家东园驻跸,由此可见席氏的富有。到了近代,席家更成了洋行买办的代名词。席氏后人席正甫、席立功、席鹿笙、祖孙三代世袭英商汇丰银行买办长达56年,席家子弟还先后担任了上海有利、德丰、花旗、通运、住友、中法工商、华俄道胜等多家洋行买办,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席氏买办集团,其影响力覆盖了整个近代金融业。 洞庭商帮之所以崛起,不仅是因为苏商懂得审时度势,钻营得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州得运河地利的缘故。自唐代起,大运河已经成了连接南北商界的运输主干,而毗邻太湖的苏州则是运河中转站。和苏商一样,同样得地利之便而雄起一时的,还有江右商帮和龙游商帮。 江右商帮即是赣商。得益于明代的海禁政策,赣江至鄱阳湖航道成了江南的重要运输动脉。加上江西本地物产丰饶,商业活动自然也随之兴盛。江西人最擅长做手工活儿,江右商帮经营行业也多为百工,《松窗梦语百工记》有云:“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故百工技艺之人亦多出于东南,江右为夥。”瓷器、药材、木竹、茶叶、夏布、纸张和大米等江西名产随着江右商帮势力的扩张也随之走向全国。或许是小买卖做多了的缘故,江右商帮中从来没有出现烜赫一时的巨富大贾,也没有像徽商那样在某一行业形成垄断格局。随着海禁开放,江右商帮地利优势不再,便逐渐湮没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 和江右商帮命运相同的,还有龙游商帮。身为入闽要道,沟通金衢的龙游得地利之便称雄于一时,几乎可与徽商和洞庭商帮比肩。龙游商人做生意讲究一个“快”字。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事实上,善于抢占先机,富于冒险精神也是现代浙商崛起的主因。可惜随着近代海洋贸易蓬勃发展,失去地利的龙游商帮跟不上时代,也随之没落,在近代被更强势精明的宁波商帮所取代。 晚明时期,闽商崛起,成为明代商业史上最后的辉煌。和徽州一样,福建也是土地贫瘠,不足以养民。人们只得以海为田,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变幻莫测的大海。除了辛辛苦苦地打鱼、制盐外,从事远洋贸易自然成了最好的选择。然而明代的海禁政策却使得闽商们不得不冒着杀头的风险,从事海上走私贸易。除了和官府相斗外,他们还要与海盗、倭寇,甚至荷兰、葡萄牙等西方的远洋舰队搏杀,以争夺贸易权。这就让闽商成了江南商帮中最强悍好斗的存在。在他们眼中,朝廷所代表的大陆商业已是守旧的象征,通番海上,扬帆域外才是大好男儿们真正的天地。这种犯禁的想法让闽商形成了众多亦商亦盗的海上走私集团。这些武装闽商飘忽海上,依靠坚船利炮与官府和敌对势力周旋,并彼此吞并,不断壮大。明末赫赫有名的郑氏集团就是其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互动与社会建设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作为“治国之纲”和社会道德标准,其核心就是加强儒家“八德”(忠、孝、仁、爱、、义、廉、耻)教育,用新儒家所重释的儒家道德解救可能成为“伪西方社会”的“危机”。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
< 1 2 3 ... 465 466 467 46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