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评“求实”与南宋书院诗歌创作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判断   南宋书院   重理求实   创作观  
描述:求实”是宋人理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虽然这种风尚并非肇始于南宋书院,却深刻影响了南宋各书院讲学者和求学者们的学风和文风,左右着南宋书院创作观在价值判断问题上的批评取向和最终抉择。这甚或成为其
玄学与理学的和谐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易》   万物交感   太和   机体论   和谐  
描述: 魏晋玄学和宋代理学皆系回应久经衰乱、黑暗的动荡时局,企求针对世道人心来针贬时弊,创造出玄理与新儒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理论,期望能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转化心态、安定人心、营造和谐的社会国家。这两种
佛教刹那缘起观与王夫之《相宗络索》唯识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相宗络索》   王夫之   唯识   刹那缘生  
描述: 刹那缘起观是佛教摄持诸法而证解教理的基本观念,它能联系和生起抉择佛法的诸理论。王夫之依据刹那缘起观悟入唯识学八识流转还灭之义,体现他吸收、改造相宗唯识理论,建立刹那缘生与真如本体之二法界,悟入诸法
关于“三教合一”与理学关系的几个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描述: 儒释道三教鼎立和相互融通是魏晋以降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唐宋后出现的"三教合一"是魏晋以来三教纷争与交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合一"是指儒释道三教虽各立门户同时又相互吸收、相互融通并在义理上归向心性的趋向;宋明理学是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归一趋势发展的其中一个主导性理论成果;三教合一既是理学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理学的基本特征;理学在本体论、人性论和修养论上都体现出以儒为主、融合佛、道二教的特征。
中古佛教寺院儒化伦理教育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教育   中国佛教   儒学  
描述: 纵观印度佛教东传和演进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其义理和实践都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外来思想与本土文化从冲突、适应到融合的过程。中古佛教的儒化伦理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儒化伦理教育的核心是忠孝教育和慈悲向善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和影响,其一是导致了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其二是弥补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不足。
张载《西铭》及《经学理窟》中的伦理思想:从方东美的观点切入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载   《经学理窟》   宋代新儒学   方东美   伦理思想   《西铭》  
描述: 方东美对宋代新儒学的缘起及诉求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讲法,认为新儒家系透过老庄道家的子学思想来理解和诠释儒家的经典。方东美先从中国学统的脉络来讲宋代道统之缘起,并认为儒家经学之流传可分成几个时期。然就北宋言,方东美认为,周濂溪的《通书》反映出其自身高尚的人格以及社会精神,不失为理学之破黯开山的人物,启发了宋儒的宗教精神。但他认为濂溪未得孔孟之真传,其所传承的是荀子及《礼记》后期的儒家思想。北宋理学家中只有才气纵横的陕西好汉张载才能继承儒家《易传》及道家崇高的精神,他的深广的思想创造力及体大思精的哲学可补足北宋诸儒褊狭萎缩的不足。
论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的理论宗趣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唐君毅   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   方东美  
描述: 在20世纪以重建文化中国为理想的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家援西入儒建构了从宇宙本体论、人性论到境界论联贯如一的儒家人文主义人生境界论体系,并以此为拓展和挺立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新型理论形态。从最具代表性的冯友兰"人生觉解四境说"、方东美"二层六境说"和唐君毅"心通九境论"之通性来看,扬厉儒家人文主义、开显生命的精神空间、实现精神的内在超越、勾绘超越的生命层级和恪守道德中心主义,是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的总体性特征和理论旨归。
隋代王通的“中国”观及其时代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通   前秦政权   北魏政权   文化认同   “中国”认同   “中国”观  
描述: 王通“中国”观的主要内容继承了五帝三王以来地理、政区、汉族、汉族/中原文化、王朝(政权)等传统涵义,其“中国”观言论中,指称王朝(政权)所占比重最大。王通所称呼的“中国”,不仅有两汉、魏晋等汉族王朝,还包括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政权)。王通称呼前秦和北魏政权为“中国”是对传统“中国”观的新发展:它是魏晋以来中国王朝频繁更替、民族关系空前活跃的产物,是王通顺应华/夷关系新变化,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对待北方少数民族及其王朝(政权)的表现,是对儒家严华/夷之防观念的巨大冲击,在“中国”观问题讨论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王通的“中国”观的时代局限性表现在他对汉族的衣冠礼仪“中国”的明显倾向性和思想深处仍然存在的华/夷之别的观念。
《论语》“四科十哲”及其存疑考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教   儒学传承   《论语》   十哲   四科  
描述: 四科诸哲,伯牛无考,仲弓存歧;宰予名不副实,子游稍逊其称;其余诸贤,皆名至实归。四教以四科彰显其价值追求,四科因四教而成十哲之名。颜回德望名,而为颜氏之儒;然子夏西河教授,儒学始兴。
荀子思想及其客观性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另一位儒学大师,也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一位要的世界级的哲学家。如何评价荀子的思想,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近年来,荀子思想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一部分学者的重视,本期刊发的两篇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