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评中国现代若干理论创新方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   现代理论   创新方法   中国现代   性质   创造性转化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种提法已为不少学者所认同,然而,在“怎么转化”、“转化成什么”等问题上,我认为相关的中国现代理论创新方法尚需深入探究:由于“化”的思维受中国传统哲学的“道生一……生万物”进而“化成天下”观的支配,在根本上具有“变器不变道”的性质,这就难以涉及“结构”和“性质”的创造性改变。在实践效果上,这一方面会造成虽然吸收很多“思想材料”但却不能“化成有机整体”的“理论拼凑”之现实,另一方面会导致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原点”来“化外来可同质性思想”的“低创造性”状况,理论的原创性不强。更重要的是,当这种“化合”面对中西方原理都难以应付的问题时会非常尴尬。比如,面对以世界七大宗教为基础的不同世界观之冲突,要想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冲突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关系,这种“和谐”就不同于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所讲的“和而不同”,即不同于传统儒、道、释之间有内在统一性的“主从关系”、“求大同存小异”之“和”。如此,全球“不同性质的文化”如何发生健康和谐的关系,便是一个有待于我们创造新的和之观念与和之关系去解决的原创性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儒家的“和而不同”赋予新的时代性理解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在学界产生...
从“我固有之”到“天之所与”:孟子对道德理性之发生机理、存在依据及存在根源的探讨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生机理   道德理性   道德理想主义   存在依据   孟子   现实世界   存在根据   儒学  
描述: 儒家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因而儒家所有的言说、教化活动主要也就围绕着如何以其道德理想来提升此在的现实世界而展开,是即所谓“参天地,赞化育”。但是,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存在依据及其存在根源何在?儒学之为儒学的存在根据又是什么?这些却是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仅关涉到儒学存在的“合法性”,而且也关涉到儒学的未来走向与发展道路问题。当我们以这样的问题意识进入儒学时,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其实在儒学的开创时代就已经存在。当孔孟开始对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时,实际上就已经包含着对道德理性之发生机理与存在依据的追寻;而他们对道德理性之存在根源的思索,则既包含着对人之为人的所谓本体依据的追寻,同时也包含着对道德之为道德、儒学之为儒学之存在根据的探讨。一、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和存在依据:“我固有之”关于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问题,最早进行探讨的可能要算孔子以心之“安”与“不安”来说明仁与不仁的现象。据《论语》记载,孔子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问题曾展开过一次讨论。宰我的看法是,“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所以,为了保证对礼乐的定期熟习,应当将“三年”之丧改为“期”(一年)之丧。听到宰我的这一看法,孔...
孔老之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老子   《周易》   结缘   《易传》   孔子学说   传统教化   阴阳  
描述: 一如《周易》中的阴阳两仪,分别受启于《易经》而又结缘于《易传》的老子、孔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教化中缺一不可的精神酵素。二者间的张力显然是必要的,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儒、道两家的非此即彼的简择反倒在其中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壁垒。与或弃或取相应的褒贬对孔、老学说分野的演绎是引人注目的,而且,已经足够长的学术聚讼似乎仍在继续。为此,这里情愿另觅蹊径,
沉痛悼念萧萐父教授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学学科   教授   相结合   哲学史方法论   中国哲学史   中国辩证法   武汉大学哲学系   明清之际   国际学术   学术流变  
描述: 国际知名学者、我国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先生于2008年9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闔然长逝,享年84岁。萧萐父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国际学术顾问、中国《周易》学会顾问,国际道联学术委员,国际儒联顾问,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等。他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等校访问、讲学,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学术专著有《船山哲学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合著)、《王夫之评传》(合著)、《吹沙集》三卷、《吹沙纪程》等,主要编著有《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哲学史方法论研究》、《中国辩证法史稿》第一卷,《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等。萧先生治学首贵博淹,同时重视独立思考、独得之见。他从哲学史方法论的问题意识切入,尽力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引入螺旋结构代替对子结构,重视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强调普遍、特殊、个别的辩证联结,认真探究中国哲学范畴史的逻辑发展与哲学发展的历史圆圈。他与...
朝鲜王朝时期儒学思想的基本问题——以性理学和实学思想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实学思想   儒学思想   岭南学派   士大夫   理念性   朝鲜王朝   主导意识形态   理学   佛教思想  
描述: 从高丽末期到朝鲜王朝初期,主导韩国社会前进的势力一直是士大夫。这与中国宋代的情况并无很大的区别。(参见崔承熙,第119页)他们批判了作为之前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佛教思想,从理念上试图克服高丽时期的思想。在把朝鲜建成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国家的过程中,先朝的官僚儒学者以及其反对力量——士林派,在理念、方式上产生了极深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理念性的冲突逐渐深化,后来便分化成了朝鲜后期畿湖学派和岭南学派。另外,中国的朱子学传到朝鲜后,这时发展成为性理学。
论冯友兰的早期道家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贞元六书》   《中国哲学简史》   现代新儒家   《人生哲学》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早期   程朱理学   道家学说   20世纪50年代  
描述: 冯友兰是程朱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但他对非儒特别是道家的思想学说也很重视。冯友兰的道家观以20世纪50年代为界,可以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的道家观在《人生哲学》中已现端倪,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史》(以下简称《史》)、《中国哲学简史》(以下简称《简史》)以及《贞元六书》中,主要探讨了道家的起源和发展、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等。
张载对儒家人性论的重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理论   天道论   张载   儒家思想  
描述: 张载对孟荀以来的人性理论作了相当完整和富有哲理深度的重新建构,使之成为儒学史上的主流。综览学术界对张载人性论的研究,我认为存在着两个薄弱环节:一是未能注意张载是在批判佛老异说和清算“陋儒”偏见的过程中“自立”人性新说的,其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二是未能理解张载是在天道论基础上,在以“天人”、“体用”为经纬的架构下重建儒家人性论的,其人性与天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贯通性。本文对张载人性论的再诠释,主要是为弥补上述两方面的不足而展开的。
论“儒释调和”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释   佛教义学   中国思想文化   文化交流   信仰   佛教文化   佛教传入   儒学   儒家   佛教思想  
描述: “儒释调和”,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是佛教传入中土后长达几百年间的大规模文化交流的果实,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影响很大。但这却是一个畸形的果实。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在文学、艺术、建筑以及哲学、逻辑学(因明)、语言学、史学等众多领域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从意识形态发展的总体
本真性与原始儒家“为己之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本真性   伦理道德   道德修养  
描述: 出于庄子的“内圣外王”一语基本上规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论格局。现代以来,在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以及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上存在着争议。现代新儒家视内圣为体、为本,而外王为用、为末,是强调了自我道德修养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一种不同的意见认为,儒
儒家伦理、市场伦理和普遍伦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区   亚洲   新儒家   市场伦理   传统道德   普遍伦理   儒家伦理   经济全球化   道德化   儒学  
描述: 道德化儒学一直是当代新儒家中一个主要方向。这种对传统道德的呼唤不仅仅是一个即将消逝的文明的缥缈绝唱,而且它也是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时经历的各种失误、苦难和磋砣的针砭与评判。对20世纪后半叶亚洲一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地区的经济成功的总结和褒赞,甚至被当成医治西方文化种种现代病的良药、验方。一个古老的文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正在历经脱胎换骨般的再生。
< 1 2 3 ... 5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