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公孙龙与后期墨家的正名学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孙龙   先秦哲学   正名   后期墨家  
描述: 在先秦儒、道、名、墨、法诸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中,都或深或浅地对正名有所论述,但都缺乏深刻性和完整性。直到战国末期,由于公孙龙和后期墨家从各个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了正名问题,方使先秦正名理论达到了一个真正具有逻辑学意义的全新高度,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精华
简析中华民族的道义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正义理想   道义精神   儒家精神   天下之利   公利   公义   个人利益   仁道   后期墨家  
描述: 中华民族一向崇仰正义,追求崇高的正义理想。本文通过对历史上的儒、墨、法家关于正义的理想和行为主张的分析比较,认为儒家的正义理想比法家、墨家高出一筹,它在中国历史上正义理想的层次中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正是这种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天下为公的正义理想,以它自有的崇高性和尊严性,融合贯通于整个中华民放历史发展的始终,深入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内心的深层,成为华夏子孙的精神支柱和行为目标。儒家的正义理想既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时,一再强调要以利制义,结果消融了个人利益,走向重整体轻个体的极端,最终流入否认个性的整体主义归宿。对历史上儒家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我们要采取扬弃的辩证态度,使之更为切近中国的国情、历史的发展,不断为中华民族的进步繁荣注入生机和活力。
论墨子的救世精神与“摹物论言”之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哲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逻辑   逻辑研究   道家   墨子   显学   韩非子   救世   孟子   后期墨家   儒家  
描述: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多次以孔墨并称,如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当染》)“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不侵》)“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顺说》)“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有度》)古代谚语又有“孔席不暇暖,墨突不暇黔”之说。这
稷下先生内有无墨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道家   墨子   学派   稷下先生   韩非子   稷下学宫   孟子   后期墨家   儒家  
描述: 战国时,田齐设立稷下学宫,各派学者鹿麅集稷下。“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齐世家》)齐王对稷下先生“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史记·孟荀列传》)。稷下先生的顶峰数字相当惊人。司马迁说:“(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田齐世家》)上面说的驺衍等七十六人是其中的佼佼者。据今人钩稽辨析,“稷下学宫的学者分别属于儒、道、黄老、阴阳、名辨、纵横、兵等
论公孙龙与后期墨家的正名学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沙大学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孙龙   《墨辩》   通意后对   公孙龙子   《通变论》   后期墨家   普通逻辑   正名论   名实关系   《名实论》  
描述: 名,在中国古代有名分,名位(爵),名号、名词,名字等多种含义。自孔子以后,随着名辩思想的产生,名实关系,形名关系讨论的兴起,名逐渐被赋予了概念的含义。而“正名”,则相当于普通逻辑的明确概念。 正名学说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精华,先秦儒、道、名、墨、法诸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均从不同角度或深或浅地涉及过这一论域,孔子、老子、邓析、墨翟、管子、尹文都曾就此阐述过一家之言。但直到战国未期,由于公孙龙和后期墨家的深入研究,先秦正名理论才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两家的研究可谓一脉相
胡适的墨学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史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胡适   哲学方法   墨学研究   墨家逻辑   三表法   梁启超   墨家思想   《墨子》   政治主张   后期墨家  
描述: 一在胡适早年的学术活动中,墨学研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就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研究墨家逻辑学,在其后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又把上述墨学研究扩展深化。他有关墨学的论著还有以墨子·小取篇)新估})、《梁任公(墨经校释)序》、《论墨学》等。年轻的胡适为何如此钟情于墨学呢?胡适在赴美留学之前,即受梁启超影响对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梁任公(墨经校释)序}}中说:“他在《新民丛报》里曾有许多关于墨学的文章,在当时引起许多人对于墨学的新兴趣,我自己便是那许多人中的一个人。’*然而,这并非主要原因,充其量只是一个诱因。众所周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即大力提倡“整理国故”的学术活动。胡适认为,要创建一个新文化系统,既不能专靠输入外部文化,也不能只是古代文化的复活,而应该是在旧文化中找到“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使我们能在新旧文化内在调和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科学和哲学”②。不过,作为新文化人的胡适,有着强烈的非儒情绪,认为“中国哲学的将来,有赖于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得到解放”,“换句话说,中国哲学的未来,似乎大有赖于那些伟大哲学学派的恢复。”③因此,在先秦与儒学...
论墨家逻辑范畴的演进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   墨家逻辑   墨子   思维认识   《墨经》   演进   经说   “辩”   矛盾命题   后期墨家  
描述: 墨子生于春秋末世,学术活动在战国初年。由他创始的墨家学派,则几乎活跃于整个战国时期(前五世纪至前三世纪)。在学派内部的长期互相切磋和与其他学派(尤其是名辩学派)的反复辩诘问难中,其理论思维得到空前的锻炼和发展。墨家总结了当时人们的思维认识成果,在中国逻辑史上首次建立了一个较为全面、深刻的范畴体系。在《墨子》这部墨家著作总集中,属于最后写定的逻辑专著《小取》,是墨家逻辑范畴体系的一个简明纲要。 本文将通过《小取》所揭举的辩,名和实,辞和意,说和故,类和取、予,法和效,同异和偏观等范畴演进过程的考察,来探讨墨家逻辑的发展及其性质和作用。这对于正确总结和继承墨家逻辑遗产,丰富和推动今天逻辑学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辩 墨家逻辑著作《墨经》亦称《墨辩》。墨家逻辑学也叫“辩学”。可见“辩”在墨家逻辑体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 (一)前期墨家对“辩”的理解和运用 现存《墨子》一书,由《尚贤》至《非命》,论述墨子提出的十个论题。篇中常称 “于墨子日”,是前期墨家记录墨子的讲演词并加以发挥而成。《非儒》、《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诸篇,记载墨子和前期墨家的言行。这些篇章是反映前期墨家思...
墨学衰微原因辨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宝鸡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基础   经验教训   汉书·艺文志   衰微原因   墨学衰微   相适应   吕氏春秋   学派发展   后期墨家   儒学  
描述: 墨学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学派之一,曾号称“显学”。《汉书·艺文志》列入“九流”。孟轲也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①《吕氏春秋·当染篇》亦载,孔墨“纵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史称墨家“列道可议,分徒而讼”。足见其盛况和影响。然而,“犷秦隐儒,墨子以微,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②从此沉寂一千七百余年而一蹶不振。不能不说是思想史上的一大遗憾。那么,儒何以兴,而墨何以衰,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对于揭示人类思想史、学派发展史的规律,繁荣社会主义学术和文化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