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宋代文学与宗教
作者: 暂无 来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影响   仲殊   净土宗   宋代文学   道教徒   宗教   道士   禅宗   居士   张伯端  
描述: 宋代在结束了五代分崩离析的局面之后,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规模远较汉唐为小的帝国。惩于五代武将专横,屡以武力易主,因此“杯酒释兵权”,比较侧重文治,宗教是巩固政权的一个有用工具,加上三教鼎立的思想早在唐以前已经形成。为了巩固统治,利用和平麻痹的宗教为自己政权服务,所以接受了前代的“三教鼎立”的思想,形成了比较一贯的政策(除宋徽宗崇道外)。在文学上也就表现了三教均较为流行,甚至同一个文学家,对佛、道、儒三者均有一定程度的信仰,且信仰均不甚坚定,以学佛而论,
“自然”在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美学含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人画家   美学概念   修心养性   庄子   张彦远   中国古代画论   逸品   “自然”   美学含义   禅宗  
描述: “自然”,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概念。其源于老庄,至南北朝时代,被顾恺之运用到中国绘画理论中。唐代张彦远,对其又有发挥性的论述。宋以后,随着禅宗兴起,儒释道的融合,文人士大夫及画家们
“茶禅一味”说献疑
作者: 暂无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达摩   嗜好   饮茶   眼皮   禅师   茶文化   禅宗   坐禅   印度和尚  
描述: 昔儒伦事,言必称三代,若能再远溯,则更显理之坚定。所以,伏羲制八卦,是为文字之始;而“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便使其成为中国历代茶人确认的茶祖。但东邻日本的茶人,却更相信那位公元四七五年莫名其妙地跑到中国来“面壁”九年的印度和尚菩提达摩。“达摩在九年面壁(努力求达究极大悟)期间,由于疲乏的关系,他终于感到难以不闭眼而陷入昏沉状态,绝望之余,他终于将他的眼皮撕下,弃置地上。说来不免有些神奇的是,他的眼皮弃置之处,竟然冒出一棵有绿叶闪闪发光的灌木。后来,前来坐在这位伟大导师足前向他学修‘圆智’的弟子们,也在长久坐禅的当中感到了眼皮的魔障。最后,他们终于将由这位祖师眼皮长成的那棵小树的叶子弄来煎汁饮用。说来奇怪,这种汁液颇有神力,居然能使他们的眼皮不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中国文化   陶潜   王维   儒释道   诗美形态   山水诗   中国古典美学   社会理想   禅宗  
描述: 读王维的诗,很容易让人联系到陶潜。其实,陶王间虽见师承之血脉,而情趣却大异。古人以为,陶潜为平淡之宗,王维乃神韵之祖,这也只是给我们以比较的暗示和比较的视角。而读解陶、王二人的生命是空,见其异同及异同的缘源,使我们很自然地对他们各自的哲学、美学思想的基质表现出热切的关心。 中国古典美学,是儒释道三种学术思想合力滋养化育的宁馨儿。自魏晋时起,三教日趋交流、合融,体现出中国文化强劲的揉合力和中国古代士人广阔的兼容性。作为生活于社会背景有着深刻差异的两个时代的陶潜和王维,在他们各自的审美取向中见出了这种融溶的共同特征及其这种融溶生成的驱导,同时,也十分明朗地泾渭出二人对三教的厚此薄彼的自觉倾斜。陶潜仰重守朴含真、恢复自然本性的老庄思想,诗风平淡简古;王维则崇尚空诸所有,还归心源禅趣佛理,诗风空灵虚清。
禅的来龙去脉:禅→气功?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教文化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特异功能   气功   中国佛教   道教   印度文化   儒释道   宗教   禅定   禅宗   瑜伽  
描述: 一、楔子近年来,一股气功热传遍中华大地,各种功法纷纷出山,大都自称糅儒释道三家精华而自成一家。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儒之气功是什么?释之气功是什么?道之气功又是什么?这三家气功的精华各是什么?懦、道两家暂且不谈,这儿讲讲佛教之气功。佛教有没有气功?这就是个争论中的问题。“气功”也者,顾名思义,即通过呼吸吐纳,也就是通过所谓“练气”以求达到健体强身目的的一种办法。那么佛教有没有这种气功呢?否定
多偶像的信仰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风窗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信仰   传教士   西僧   天体仪   澳门   西方数学   历史记载   禅宗   天主教  
描述: 410年前,一个30岁的天主教传教士。从意大利来到中国澳门学习汉文,带来了自制的地图、天体仪、地球仪,又向中国人传授西方数学、几何、力学。他就是被称为“西僧”、“西儒”的利’玛窦。历史记载,他是将当时
略论袾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塔铭   儒佛   三教同源   宋代佛教   遗稿   正讹   禅宗   狂禅   前引书   天主教  
描述: 本文认为,明代佛教继宋代佛教之后,内而诸宗融合、会归净土,外而三教同源、儒释一家;作为“明代佛教四大家”之一的株宏,就是这方面的显著代表。本文介绍了他的简历、著述和思想,认为其著作的内容大多是谈论往生、解脱之道以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教义,而思辨性的理论非常贫乏。
论中国美学思想的基础:气化论谐和论的产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阳五行   道家   文学   中国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   哲学美学   审美认识   人体科学   禅宗   儒家  
描述: 就中国古代主要的美学思想来讲,可以说有六大体系。进而分之,则哲学美学为四,即阴阳五行、儒家、道家和禅宗;文学美学为二,即诗与骚。在哲学美学中,阴阳五行为其始,称得上中国美学思想之源,至于儒与道以及
唐代五台山佛教史(续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五台山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台山   旧唐书   宗密   中国佛教   转运使   菩提   唐代   禅师   禅宗   节度使  
描述: 裴休(797—870),字公美,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生于河内济源县(今河南省济源县),为唐代御史中丞裴肃次子。从小廉约节俭,志操坚正。童龀之时,与兄弟俦、俅学于济源别墅。他刻苦好学,“经年不出墅门,昼讲经籍,夜课诗赋”(《旧唐书》卷177《裴休传》),如饥似渴地学习诸子之学。一日,虞人赠给他们兄弟三人一块鹿脯,兄弟俦、俅烹之,请他同食。他曰: 我等穷生,菜食不充,今日食肉,翌日何继?无宜改馔。(同上) 裴休从小就不茹荤血,生活艰朴。长庆年间 (831—824),裴休以儒业及第。大和二年(828年),又应贤良方正,为甲科之首。以后历任右补阙、史馆撰修、户部侍郎、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宰相)、宣武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使、风翔尹、风翔陇州节度使等职。裴“休性宽惠,为官不尚皦察,而吏民畏服。善为文,长于书翰,自成笔法”(同上)。其著作有:
宋初智圆与契嵩对儒学的回应
作者: 邱敏捷   来源: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宋代   学术思想   佛教   释智圆   袁宏道   明代     释契嵩   禅宗     儒学  
描述: 宋初智圆与契嵩对儒学的回应
< 1 2 3 ... 15 16 1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