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玄学、儒学教育理论研究
作者: 李军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教育思想史   玄学教育理论   儒学教育理论  
描述: 教育理论产生于人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其现象和本质的规律性认识。在教育的历史上,这种认识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传统教育理论。中国教育史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作全面、深入的系统认识和总结,为现实提供历史的思维经验和理论借鉴。 魏晋南北朝是... >> 详细
宋太祖文治思想与宋代儒学社会构建
作者: 成建康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学社会   科举   文治   士大夫政治  
描述: 儒学社会是中国古代的标签,它也经历了从衍生到成形的漫长发展过程。如果说夏商周三代孕育了中国儒学社会的胚胎,汉代塑造了中国儒学社会的骨架,那么到宋代经过长时期的过渡和曲折性发展,中国儒学社会的血肉及功能组织得到了全面发育和健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宋代儒学社会的发展既有其历史必然性,又有现实的必然性。它和宋初提出和一以贯之被推行的文治思想有极大关系。本文试图去建构宋太祖推行文治和儒学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个过程是:首先因为“祖宗之法”在宋代被自觉遵行,文治思想在两宋被一以贯之地执行;其次为推行文治而形成了士大
温州、衢州和吴江方言可懂度及互通性的计量分析
作者: 朱翠红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方言   可懂度   互通性   统计   差异  
描述: 吴方言是我国7大方言中,仅次于北方方言的第二大方言,也是7大方言中,方言内部分支最多,差别最大的方言。其内部90多种不同的方言差别很大,有些甚至两者之间无法相互交流,特别是分别来自南部吴语和北部吴语的互通性很低。吴语内部相互间的互通性很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现象。但到底吴语内部相互间的互通度如何,迄今为止,一直没有人对此进行科学的测量和分析。本研究拟对吴方言的三个方言点之间的互通性进行测量分析,并计算出三个方言点的互通性程度。本研究选择的三个方言点为吴江、衢州和温州,分别代表北部吴语和南部
宋朝建康府学研究
作者: 郑雪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府学   建康   书院   宋朝  
描述: ,研究和探讨了建康府学的发展及其教学、管理制度,并阐述了建康府学与明道书院、轩书院以及科举制度的关系,从而剖析和研究宋代地方官学制度,力求从一个点来看出整个宋代地方学校教育的层面,以助于宋朝政治、文化
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
作者: 文正东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演变   儒学   师生关系  
描述: 文章将历史上师生关系的变化置于儒学演变的背景中来考察。在先秦从儒到儒学的演变过程中,儒学吸纳了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两汉时期,儒学宗派化、神学化和政治化,表面上独尊,实际上丧失了“学”的独立性,变为一种服务于皇权的“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在与佛教和道教的纷争、交融中曲折发展。两宋时期,经朱熹之前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后,增强思辨性,以理学的形态出现,更能圆融地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理论体系更为成熟。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影响扩大。到了晚明时期,理学逐渐僵化,走向形式教条
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
作者: 刘顺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学   文学   话语体系   解释力   文德政治   制度化   儒学  
描述: 儒学是唐初文德政治构想的主要思想资源。儒学的复兴与重新制度化是唐帝国应对文化与地域问题的重要举措。经历长期分立的儒学于七世纪上半叶实现了大一统,在版本、义疏、音读等方面达成南北一致,并通过较为系统完备的教育与科举两大途径,深刻影响了唐初士人的知识构成。文学被重新纳入儒学的话语体系内部,通过一系列的官方文化行为——修史与整理五经,儒学笼罩之下的文学观,在回眸前世文学的基础上完整出炉。唐初的“文学”观认同儒家文艺观,但不失变通且其理论新创之处颇多。虽然理论自觉与文学发展的自身脉络之间存有错位,贞观时期的文坛创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