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徐德凝:专业修复“古建筑 ”涵养修复“心灵 ”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企业教育·卓越管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建筑的不解之缘说起…… 专业修缮古建筑 名留世界文化遗产 2004年7月1日,辽宁五女山山城遗址(高句丽遗址)、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获全票通过,被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列入
艺术志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董其昌、沈周、文徽明、石涛、吴昌硕、徐扬、朱屺瞻、张大干、风眠和石鲁等的作品。陶瓷展品包括有唐代的三彩陶器、宋代名窑如汝窑和定窑瓷器、元代青花瓷器,以及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彩瓷、单色釉器及仿古器
一虎一侠谈 巫山传里的武侠与艺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古传奇.武侠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这一刻到达了一个超越的顶点。 民国初建,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在1 912年提出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什么是美呢?“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
脂砚斋点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脂砚斋   宁国府   冷子兴   点评   水作   贾宝玉   男子   荣国府   眉批   贾府  
描述: 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饮三杯,以助野趣,于是款步行来。将入肆门,只见座上吃酒之客有一人起身大笑,接了出来,口内说: “奇遇,奇遇!”雨村忙看时,此人是都中古董行中贸易的,号冷子兴者,此人不过借为引绳,不必细写。旧日在都相识。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说话投机,最相契合。雨村忙笑问道: “老兄何日到此?弟竟不知。今日偶遇,真奇缘也。”子兴道:“去年岁底到家,今因还要人都,从此顺路找个敝友说一句话,承他之情,留我多住两日。我也无紧事,且盘桓两日,待月半时也就起身了。今日敝友有事,我因闲步至此,且歇歇脚,不期这样巧遇!”一面说,一面让雨村同席坐了,另整上酒肴来。二人闲谈慢饮,叙些别后之事。好!若多谈则累赘。 雨村因问: “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不突然,亦常问常答之言。子兴道: “到没有什么新闻,到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巳无族中矣,何及此耶?看他下文。雨村笑道: “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子兴笑道: “你们同姓,岂非同宗一族?”雨村问是谁家,子兴道: “荣国府贾府中。可也玷辱了先生的门楣么?”刳小人之心肺,闻小人之口角。雨村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此话纵真,亦必谓是雨村欺人语。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子兴叹道:叹得怪。 “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雨村道: “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冷子兴道:“正是,说来也话长。”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点晴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竞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好!写出空宅。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后”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像个衰败之家?”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二语乃今古富贵世家之大病。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甚”字好!盖已半倒矣。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两句写出荣府。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雨村听说,也纳罕道: “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别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二宅,是最教子有方的。”一转有力。 子兴叹道:“正说的是这两门呢。待我告诉你:当日宁国公演。‘与荣国公源。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贾蔷、贾菌之祖,不言可知矣。宁公死后,长子贾代化袭了官,第二代。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第三代。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馀者一概不在心上。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第四代。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到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位珍爷到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至蓉五代。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已,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伏后文。再说荣府你听,方才所说异事就出在这里。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第二代。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因湘云,故及之。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第三代。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记真,湘云祖姑史氏太君也。长子贾赦袭着官。伏下贾琏、凤姐当家之文。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嫡真实事,非妄拟也。令其人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总是称功颂德。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记清。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此即贾兰也。至兰第五代。一病死了。【眉批】略可望者即死,叹叹!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一位公子,【眉批】一部书中第一人却如此淡淡带出,故不见后来玉兄文字繁难。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青埂顽石已得下落。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正是宁、荣二处支谱。 雨村笑道: “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子兴冷笑道: “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 ‘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真千古奇文奇情。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没有这一句,雨村如何罕然厉色,并后奇奇怪怪之论?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 “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子兴见他说得这样重大,忙请教其端。雨村道: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此亦略举大概几人而言。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譬得好。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恰极!是确论。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相同之人也。” 子兴道: “依你说, ‘成则王侯败则贼’《女仙外史》中论魔道已奇,此又非《外史》之立意,故觉愈奇。了?”雨村道。 “正是这意。你还不知,我自革职以来,这两年遍游各省,也曾遇见两个异样孩子。先虚陪一个。所以,方才你一说这宝玉,我就猜着了八九亦是这一派人物、不用远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眉批】又一个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甄家,你可知么?”子兴道: “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便在下也和他家来往非止一日了。”说大话之走狗,毕真。 雨村笑道: “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如闻其声。 【眉批】只一句便是一篇家传,与子兴口中是两样。到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 ‘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 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王供影.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 ‘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火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刈的呢!【眉批】如何只以释、老二号为然 ,略不敢及我先师儒至等人?余则不敢以顽劣目之。你们这浊口臭舌,万小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川清水香茶漱了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与前八个字嫡对。竟又变
收藏:西汉楚王墓玉器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有汉一代,自刘邦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开始,至公元220年灭亡,国祚426年。汉代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使中国古代文化步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强盛的国力、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为汉代玉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条件。 两汉时期,徐州是西汉楚国及东汉彭城国的封地,其周边分布着众多诸侯王陵墓和贵族墓地。建国以来,在徐州地区考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汉代玉器,徐州博物馆也成为了中国收藏汉代玉器最丰富、最精美的博物馆之一,该馆所藏玉器以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最为重要。 狮子山楚王墓考古发掘现场 楚王墓位于徐州狮子山西麓,1994年12月至1995年4月,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对其进行了发掘。据考证,该墓主人为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二代楚王刘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刘戊,下葬时期为公元前175至公元前154年。狮子山楚王陵墓室雄浑宏大、结构奇特,虽经盗扰,仍出土玉器达200余件,精美瑰丽,蔚为大观。 为何狮子山楚王陵虽遭盗扰,却仍留下较多珍贵的玉器,盗墓者为何弃而不取?玉器专家古方解释道:“从各种迹象看,这座墓被盗的时间距离下葬年代不远,当时对盗墓者的惩处极其严酷,盗墓者不敢盗取象征地位与身份的玉器,而金银则可以熔化后流通使用, 所以只盗金银而不取玉器。” 对于这批玉器在汉代玉器中的地位,古方认为:“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器是汉玉的极品,在此之前我们没看到过用料、雕工如此精美的玉器。这批玉器出土后,我们对西汉早期的玉器就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个墓的年代处于文景时期,玉器正处于从战国风格向汉代风格过渡的阶段。” 玉兽首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现藏于徐州博物馆。此件玉兽首为丧葬用玉,是楚王玉枕两端的组件,用玉质上佳的和田青白玉制成,采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雕琢而成。兽首阔鼻,大口,长眉,双目圆睁,眼球中央浅浮雕出一个圆形瞳孔,卷起的双角自耳后绕出,额部有高浮雕冠状纹饰。构图复杂而严谨,线条流畅而生动,把瑞兽刻画得既威严又无恐怖感;1994年12月至1995年4月,狮子山楚王墓正式发掘。由于该墓发掘对汉代考古、典章制度、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楚王墓中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晚期的传统特色,尤其吸收了楚式玉器的风格,形成了雄浑大气、飞扬灵动的艺术风格。狮子山楚王陵出土了较多玉龙佩和龙纹玉器。龙或昂首挺胸,或回顾蜷体,水滴形目,眉骨尖凸,大口巨张,尖牙外露。龙的造型轮廓线条富于变化,起承转合,特别头部、腿部的轮廓转折强劲,充满了强烈的肌肉张力和扭曲动感,与西汉后期表现龙的温顺、静谧的艺术风格大异其趣。 楚王墓中一块“几字形龙”玉佩,玉龙鬣毛飞扬,威风凛凛,与安徽寿县的战国楚墓里的龙形佩类似,说明其造型 受战国楚式风格的影响;另有一块“S形龙”佩,玉质晶莹细腻,造型凌厉乖张,在战国各个诸侯王墓葬中从未出现过,据古方推测,它有可能原是周天子之物。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S”形玉龙,现藏于徐州博物馆。1999年徐州博物馆的新馆落成时,这件龙形玉佩的外形被确定成为徐州博物馆的馆标。 公元前256年,秦国灭周,周王室的金玉珍宝尽归于秦,公元前206年,秦又为项羽所灭,秦宫室里的奇珍异宝 又被他掠到了都城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器物的曲折流转,也成为西汉楚王墓中拥有如此众多战国风格玉器的原因之一。 除了造型,西汉早期玉器的纹饰也基本继承了战国末期的风格,主要有乳钉纹、蒲纹、谷纹、勾连云纹、勾连乳钉纹等。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璧、玉珩、玉龙佩、玉杯等,表面大多装饰着这些排列规则、疏朗的几何纹样。 楚王墓中之所以存在这么多战国风格玉器,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西汉早期的用玉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玉器发展史上看,战国晚期到汉武帝亲政以前的西汉是一个完整的时代。其实,不单是战国晚期跟西汉早期的玉器难以完全分开,商晚期跟西周早期、西周晚期跟春秋早期、春秋晚期跟战国早期的玉器也都是分不开的。这是因为玉器风格的过渡要晚于朝代的更迭、制度的变迁。”古方说道,“玉器的演变,要晚于青铜器或者陶器的变化,陶器变化最快,其次是青铜器,再其次是玉器,玉器要完成整个风格的变化可能要滞后于制度建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滞后的原因与玉本身的质地与性质有关。“玉是坚固耐用的,不容易坏,又是极为珍稀的,那么一个朝代灭亡的时候,这个朝代的玉器会被留下来。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它的礼仪制度、佩玉制度是慢慢建立起来的,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在新的制度完全建立起来之前,这些前朝的玉器要么就直接使用,要么就磨掉纹饰重新雕琢,总是会带有一些前朝的遗风。”古方解释道。 具体到西汉早期,当时各诸侯国“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王的宫殿、官吏制度,甚至礼仪制度都跟京师的皇帝一模一样。文、景帝时,诸侯王势力正值高峰,楚国又是“连城数十”的大藩国,楚王墓中的玉器自然也就格外精美,并且因为没有僭越之虞,可以大胆地沿用战国时期留存下来的精美玉器。 这一情况直到汉武帝即位初期才得到改变。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后,朝政依然把持在窦太皇太后手中,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去世,汉武帝开始放手改革,实行推恩令,大举削藩。自此以后,势力大为削弱的诸侯王已经没有能力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作出媲美皇家的玉器。另一方面,新的礼仪制度得到确立,诸侯王也不敢再使用天子之制的玉器了。 “汉武帝时期用玉制度的深刻变化,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尽管西汉晚期和东汉时期的玉器造型和纹饰有所变化,但用玉制度基本没变,而且越来越严格。因此,所谓汉代玉器的风格,是在汉武帝时期才真正形成的。”古方说。 汉代玉有一种著名的雕刻技法叫“汉八刀”,其刀法极为简单,走势呈“八”字形。“‘汉八刀’风格在狮子山楚王 墓玉器里是看不到的。”古方说,“‘汉八刀’的出现,原来都认为是在东汉,从出土玉器上看,我认为最早在汉宣帝(汉武帝之孙)时就已经出现了,西安张安世(汉宣帝时的大臣)墓中就已经出土了‘汉八刀’风格的玉蝉与玉猪。到了东汉,就已经是清一色的‘汉八刀’了。” 玉蝉与玉猪都是丧葬用玉,前者放入死者口中,称为“口琀”,后者放在死者手中,称“玉握”。因为是一次性给死者用的,所以其雕刻的刀法也就较为简单粗率,不像战国玉佩那样“游丝毛雕”。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器中也有玉蝉,但其上有孔,为死者生前佩戴所用,其风格写实逼真,与“汉八刀”风格截然不同。 狮子山楚王墓中也有完全汉代风格的玉器,最典型的就是金缕玉衣。这件玉衣出土时严重散乱,金丝已被盗墓者抽走,玉衣片散落一地,经收集整理共有4000多片,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多种形状,形小而薄,用料讲究,磨制极精。 用金缕将其重新编缀起来以后,有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等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模仿人体相应部位形态制成的,组合起来整体和人体形状相同。当时的楚王便是身着这样的玉衣入土为安。汉代玉衣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几个等级,墓主身份地位不同,玉衣用的缕也不一样。西汉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与王侯均可使用金缕玉衣。所以,“从狮子山楚王墓中的玉衣大概可以看出当时汉代皇帝的玉衣形貌。”古方说。 玉衣的出现与当时的葬玉文化直接相关。汉代儒、道二元文化盛行,儒家提倡孝道,主张“事死如生”,因而厚葬 之风盛行;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加之时人迷信玉是通天的灵物,能保护尸体不朽。所以汉代玉文化在丧 葬习俗中有较大发展。 玉衣也并非横空出世,一般认为,它是由先秦时期的“缀玉面饰”演变而来,所谓“缀玉面饰”,就是将做成眉、眼、鼻、口形状的玉石片,按一定的形状排列,缀附在织物上,再覆盖于死者面部,也称“玉覆面”,有的死者身上还缝缀有玉石片,这种缀玉面饰就是汉代玉衣的雏形。 玉衣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用的玉料经过开料、锯片、磨光及钻孔等,每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才能让片与片之间自然舒畅地衔接,这需要有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整个玉衣制作过程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相当惊人,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玉衣,约需一名玉工费十余年的功夫。 这样庞大的工程只有可能出自官营作坊。“汉代的玉器作坊控制在皇室或者王室手里,生产出的玉器仅供皇室或者王室使用,民间不得使用。”古方说。当时的玉器并非商品,而是一种礼仪用器,森严的礼仪制度将玉器的精美推向了高峰。 汉代玉器的材料丰富多样,新疆和田玉,甘肃、陕西所产透闪石玉,以及玛瑙、水晶、琥珀、煤精、绿松石、滑石等材料皆被广泛使用。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器中,除了玉质优良的和田玉,白色透闪石质地的玉器也有不少,这些玉器颜色偏白、偏透,结构略疏松,玉器边沿往往泛有褐色饴糖斑,与和田白玉区别明显,此类玉料有可能产自甘肃地区。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玉器玉质之精良,琢玉工艺之精湛,在汉代墓葬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市面上类似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玉器可谓凤毛麟角,罕见真品,这也就催生了仿古玉行业的发展。要知道,徐州不仅是汉墓分布、汉玉出土最密集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仿古玉的重镇之一。 此件金缕玉衣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时严重散乱,金丝已被盗墓者抽走,玉衣片散落一地,经收集整理共有4000多片,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多种形状,形小而薄,用料讲究,磨制极精。上图为重新修复后的金缕玉衣,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城市生活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认同―以明代南京士绅社会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认同   士绅社会   城乡关系   城市空间   明代南京  
描述: 文化的“城市性”尚缺乏系统的讨论。施坚雅(C. WilliamSkinner)在三十年前曾就此提出两个问题——“(1)中国士大夫在何种程度上(又在何种意义上)是属于城市的?(2)中华帝国在何种程度上(又在何种
从《诗》学到诗学}一论孔颖达诗学阐释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月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毛诗正义   文势   阐释学   疏不驳注  
描述: 孔颖达《毛诗正义》统一了南北经学,在唐代政治与多元文化格局下,重振了儒家经学的政教传统,发掘了《诗》文本深厚内蕴,剥去历代对《诗》阐释的陈垢,并加以创新和超越,完成了《诗》学到诗学的转变,展示了极其丰富的阐释学思想,建构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同时也表现了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和意识形态共存的二元结构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毛诗正义;阐释学;疏不驳注;文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 (2010)10-0131-06 阐释学,也叫“解释学”或“诠释学”,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肇始于对《圣经》的解释。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酝酿,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赫什、利科、艾柯等学者的努力,把阐释学作为一门哲学方法论、历史哲学上升到艺术哲学本体论的地位,完成了从古典阐释学向现代阐释学的蜕变,形成了一套具有缜密的知识结构、自成体系的学说。其研究的核心是读者(批评家)与作品的关系,其根本目的和意义就是对文本的分析、理解、认知和创新。阐释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译介到中国以后,被广泛地运用到哲学、文学、美学、宗教、法律、艺术等领域,而今还有前声续响之势,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国内大批学者都在提议“创建中国阐释学”的话题,且国内多家学术刊物也在开辟专栏讨论这一重要学术问题。其实,中国古代有着很悠久地解经、注经、训诂传统,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季末,包蕴着深厚的阐释学思想。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以远西学说,持较诸夏”的视野,在“创建中国解释学”话语理论框架之下.借鉴、吸收、比较西方的阐释学理论,把中国阐释经典的传统加以梳理、发掘、整合并付诸实践和系统化,建立中华民族独特的阐释学理论,从而来丰富世界的文学理论体系.那么,站在世界文论的舞台上,我们就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下面我们就唐初孔颖达编撰的《毛诗正义》为例,来检视中国的阐释学诗学问题。《毛诗正义》在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合力下,占据国家话语的中心地位,重振了经学传统合法性和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孔颖达从《诗》》文本出发,剥去前代对诗阐释的陈垢,对《诗》的阐释和接受加以创新和超越,形成了自己的阐释学方法,表现了极为丰富的诗学、阐释学思想。本文通过对孔颖达诗学阐释学思想的梳理与探讨,冀希能窥见中国阐释学思想之一斑,对建构中国阐释学、诗学有一定的启发,并乞方家教正。 一、由“疏不驳注”说起 “疏不驳注”是唐代经学阐释的一种标准和惯例,为了迎合政教的需要和科举教材的规范所采取的一种策略,也是编撰《毛诗正义》坚持的宗旨。“疏不驳注”的提出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唐代一统天下,太宗李世民为了巩固政权,统一思想,决定弘扬儒学,通过明经科来选拔人才,由于当时经学异学颇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本,必须选人来编一套全国统一考试的指定“教材”,以便于考生使用。据《旧唐书·儒字》记载:“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予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日《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并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令天下。就这样,在“疏不驳注”的政教宗旨下,孔颖达对《诗》的阐释,把汉魏以来的阐释观念进行梳理、整合、理解、厘定.兼收并蓄,熔旧铸新,形成一套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阐释思想体系,结束了古今、南北经学之争,使《诗》文本的传、注、笺、疏都有一个钦定的范本,经学呈现出大一统的局面。正如皮锡瑞指出:“夫汉帝称制临决,尚未定为全书;博士分门授徒,亦非止一定数;以经学论,未有统一若此之大且久矣。” 《毛诗正义》作为国家文化工程,对前人的注本,特别的魏晋以来的义疏竭泽而渔,对旧说披沙捡金,去粗取精,鉴别舍取,促进《诗经》南北经学的融合。但出于“疏不驳注”的政教宗旨,后人对孔颖达《毛诗正义》诟病颇多,自清代以来,对其口诛笔伐,喧议竟起。清代经学家皮锡瑞指出,“案著书之例,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孔冲远并疏毛郑,疏家例不破注,故遇有毛郑冲突之处,便成了‘两姑之间难为妇’。免强牵合打完场,那疏便不成片段了”.现当代的许多学者,已然沿袭这种观点,“唐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引申毛、郑两家的经学,成为当时标准经典。”亦有学者指出,“《五经正义》只坚守一注,在指定的注本上阐发经义,或者引用别家注释来作补充,但是从来不驳难本注,提倡‘疏不破注’”. 还有学者直接批评到,“唐人编写?《五经正义》(即‘疏’),以南学为主,兼采北学,带有总结性质。它守着一条。疏不破注’的规矩,因而无多新义。” 孔颖达编撰《毛诗正义》确实恪守“疏不驳注”的宗旨,然而并不意味着他专守一家之言,“其实唐人义疏之学,虽得失互见,而瑕不掩瑜,名宗一家,实采众说。固不无附会之弊,亦足破门户之习。”《毛诗正义》虽以隋代刘焯、刘炫的义疏、述义为底本,孔氏认为他们“作疏内特为殊绝”,奉为“翘楚”,但评判的标准又极为严格,又给以严厉的批评: 然焯、炫等负恃才气,轻鄙先达,同其所异,异其所同,或应略而反详,或宜详而更略,准其绳墨,差忒未免,勘其会同,时有颠踬。今则削其所烦,增其所简,唯意存于曲直,非有心于爱憎。 孔颖达不满于前代浮诞玄虚的学风,确定严谨踏实的学风,“唯意存于曲直,非有心于爱憎”。主张消除偏见,保持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诗》其实孔颖达在对《诗》的审美阐释过程中,无论是毛传、郑笺,还是刘焯的义疏、刘炫的述义,恰恰构成了他对《诗》阐释的“前理解”,阐释主体一旦与文本(《诗》相遇,碍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等历史语境,必然会产生误读(Misreading)、误解或过度阐释。那么,孔颖达在对《诗》的阐释时,实际上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表述的,他的注疏即是一种创新性写作,因为孔氏对《诗》的注释或阐释并不是对《诗》原典的直接描述,而是把传、笺、疏等纳入到他的阐释思想的场域之中,这些“前理解”已经远离了文本原始意义。作为阐释主体的孔颖达只要通过文字、语言来对《诗》文本进行阐释,就不可能停留在原初意义上,必然会对前人的注解有所发挥和突破。正如伽达默尔指出:“本文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不是暂时的,而且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疏必驳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孔颖达对《诗》的阐释中不可能做到对原义的追寻,他对《诗》的阐释过程中会不断地参进新义。此外,《诗》文本是历史性的,在经过传、笺、疏的转述道路中,形成一个阐释史,而孔颖达作为一个历史意识中的人,必然在历史性的“视域”中达到对前代历史视域的融合,《诗》的阐释才有意义,其阐释思想才能凸现出来。所以说,孔颖达的《毛诗正义》直接推动了《诗》的阐释史向前发展,一部《诗》的阐释史正是在理解、误解、过度阐释中向前延伸,也就形成历代《诗》的阐释和接受不同效果,形成了不同的效果史,形成了《诗》的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孔颖达对《诗)的阐释工作不但要符合官方政治的需要,还要剥去历代对《诗》阐释的陈垢,对毛传、郑笺的接受做作取舍,或重新阐释、或突破,从而达到一种折中、融合,形成自己的阐释思想体系。 二、阐释方法:文本视域下对传统《诗》学的超越 孔颖达对《诗》的阐释从文本出发,在《诗》文本的语境中来构建自己的阐释思想体系。在孔颖达看来,“阐释”既是他对具体经义和语境的理解,也是在前人视野基础之上,对《诗》的阐释做出的新突破。他的诗学阐释思想恰恰是通过阐释方法来实现的,具体说来,孔颖达以文势释《诗》、以经释经、以意象释《诗》构成了释《诗》的主要方法。 (一)以文势释《诗》 “势”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某个事物内在的逻辑机理,潜在的能动状态,暗示着某种自然张力。当我们在处理事物时,通过观察势的思维特点,为我们解决事物提供一个良机和运作方式。“势”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基因,渗透到哲学、政治、历史、文艺等各个方面,在中国文化领域一直延续和传承着。“文势”理论术语的出现是在魏晋以后,书法、绘画、文学等领域广泛运用。刘勰是把“文势”自觉运用到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的第一人,其在《诠赋》中说:“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写送文势。”又在《定势》中云:“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刘勰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要撑握文章的内在逻辑,辞赋的创作要以“情”为本,“序”“乱”一体,头尾要有逻辑,统贯有序,达到有机统一;另外还要撑握各种文体的技巧(势),才能选择不同的文体和风格。这样,才能做到“因体成势”,写文谋篇才能如“涧曲
[艺术广角]张大千的前半生与后半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蒋介石后,由蒋的几位亲信侍从人员分别以“个人随身行李”为名,搭乘蒋介石专机飞台。当时随侍在蒋身边的专机驾驶、空军武官夏功、机要秘书曹圣芬、医官熊丸等,都曾帮张大干带运过他珍藏的古书画。 这
富士达:快乐工厂的国际化梦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间民房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1998年,富士达靠五个人租一间民房起家,发展到今天,企业资产早已过亿,如今已成为亚洲第一个打破欧美行业话语,制定两项国际标准的企业。富士达是如何实现超速
重读 一个民族,一个人,一本书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学习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人心   民族精神文化   历史人物   孔子   个人   道德文化   道德信仰  
描述: 一个人——孔子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最后依据。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就是孔子提倡的。 我拜谒过曲阜三孔,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 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之所以被我们推崇,不是因为那些残忍嗜血的诸侯,而是因为以下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 但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是什么力量催生了这些伟大的哲人? 当然,我们可以说,是政治、经济等等“物”的因素。 但是,“人”的因素我们不能抹杀。否则,我们的历史就不是人的历史,而是物质史了。 说到“人”的因素,有一个“人”,凸显出来。这个人,就是孔子。 他说他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就是立志于终生追求学问和道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志于学”的人。 孔子之前.没有这样的人,只有“学而优则仕”的人和“仕而优则学”的人。他们确也偶或有学问.甚至有大学问,比如老子、子产、晏婴。但是,他们终生的事业并不在此。 “志于学”的孔子.又创办了“有教无类”的私学.培养更多的像他一样“志于学”的人.这是中华文明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所以,孔子之后,有很多这样的人:墨子、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他们确也偶或做官,但是.他们终生“志于学”,以倡导思想学术为终生的事业。 有了这样的人.人类的人口结构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群中,出现了专门的关注形而上问题、关注彼岸、承担价值的人。 人类出现了质的飞跃——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开始成为人类的首要问题。并且,有了专门的精神家园的打理者和看护者。 所以,孔子是中国学术的分水岭,是中华人类史的分水岭。 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对人生有不同感觉的人,开始了百家争鸣。 是的,没有孔子,就没有百家争鸣! “志于学”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独立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就是“士”。 其实,孔子之前,就有“士”,那是一个社会阶层,是一种特定身份的人。 孔子之前,也有“儒”,但那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称之为“儒业”。以“儒业”为生的人,就是“儒”。“儒”是“士”的一种,“士”以儒业谋生,就是“儒”了。 孔子之后的“儒”和“士”.“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不再是“志于仕”,而是通过“志于学”直接对接了“志于道”,由候补公务员、委琐的民间礼仪师,一变而为道义的化身、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价值的生产者和承担者。于是,“小人儒”变成了“君子儒”,“士”变成了“志士”(所以,后来孟子说士的事业就是“尚志”),变成了“仁人”。这样的“儒”和“士”,是有使命感的人,是知天命的人.是对自己有道德要求的人,所以.也是高贵的人。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所以,这些人不会因为世俗的原因而放弃自我的道德坚持。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在电影《孔子》里,孔子竟然说出:“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市侩言论,是严重歪曲甚至污辱了孔子!极而言之,这样的话不仅污辱了孔子.甚至污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要知道,孔子的高度就是民族的高度。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舍身求法、为民请命、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这是一种对信仰的坚持。我们的民族气概堂堂,正大阳刚,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等。孟子后来接着孔子说“舍生取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哪里是“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呢? 海外大片宣传的都是对信仰的坚持.在输出他们的价值观,西方人老是让人觉得他们有信仰。其实,我们也有信仰,他们信仰上帝,我们信仰孔子。我们不是一帮乌合之众,不是见风使舵、顺水推舟的功利民族!这是涉及整个民族对外的体面和尊严的问题。孔子一生,颠沛造次,但是他绝不为了世俗的“成功”而放弃原则,他抱持价值,至死不变,“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这样,才成为圣人。如果让人认为“改变自己的内心”是孔子的主张,那么孔子的伟大何在?孑L子的高贵何在? 孔子的“志于学”三个字.改变了“士”和“儒”。中国历史的原野上,出现了一批崭新的人:他们意气风发,他们傲视王侯,他们自信自负,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是一群“大丈夫”、君子、豪杰之士。 他们出现了,历史改变了! 孔子的私学,有教无类。各个阶层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纳入门下,尽管这些不同出身的人,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一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有不同的对世道的感受。 不仅如此,孔子的教学,是讨论,是启发——是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孔子是在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 结果便是: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对人生有不同感觉的人,都有了思考的能力、表达的愿望,如果社会再提供给他们表达的权力,结果会怎么样? 就是百家争鸣! 这样的人,无疑是伟大的,是神圣的,是不容亵渎的。 现在,有一种声音,以“还原孔子”为幌子,动辄声称“孔子也不过是个普通人”,这是不对的。简单地说,普通人中,有几个终生“志于学”?孔子十五岁达到的境界,我们几人能达到?孔子“三十而立”,有多少人一辈子还没“立”起来?孔子“四十不惑”,有着超常的价值判断力,又有几人能拥有?孔子“五十知天命”,芸芸众生中,有几人意识到自己的天命并无怨无悔地履行它?生活中,几人能“耳顺”,几人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追求真理和理想时,有几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司马迁被后世称为“文史之祖”,当他面对孔子的时候,亦不免战战兢兢,他说他对孔子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今天一些缺乏常识和敬畏心的人,在麻将桌、酒肉场、名利场中厮混,然后一句轻飘飘的“孔子不过如此”,是轻贱。 孔子是人,但是,孔子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早已“优人圣域”。 还有人说,孔子是个失败者。他当过官,且还很大,但是,后来丢了。他当大官的时候,俸禄也很高,不过后来也丢了。但是,这样就算失败吗?那茫茫人海,谁不是失败者? 孔子很讨厌那种患得患失的人:一门心思往上爬,爬上去以后,又忧心忡忡怕掉下来。一开始忧患于不成功,成功后又忧患于不能保持成功。孔子说,人一旦到了这种境地,就完了。那才算失败呀! 而孔子呢?孔子是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 第一,他做事,很成功。 他做老师,很成功。古往今来,还有哪一位老师,像他那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培养出那么多顶级的人才,在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还有哪一位老师,被学生看成父亲,为他服丧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守墓六年? 他做思想家,很成功。别的思想家,只能说是对后世产生影响。孔子呢?后世就是他塑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
< 1 2 3 ... 428 429 430 43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