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爱莲说》与理学及桂林爱莲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莲文化   理学   《爱莲说》  
描述: 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凝聚了其深厚的理学思想,体现了儒、道、佛三者合一的特点。周氏及其后裔由此而演绎成的爱莲文化,已融入到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浇育出众多廉洁、正直、为民的仁人志士。桂林古莲文化街所镌刻的,堪称为塑造的民族性格的一个缩影。
简论高攀龙易简易学之特质:折中“理学”与“心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简   心学   理学   从道  
描述: 作为一时儒者之宗的高攀龙,立志圣学,精研经史。于《周易》力倡"易简"之说,又不拘门户之见,折中"理学"和"心学","以人心即易",强调"随时以从道",并提揭"理即心",从而会"心"与"理"而为一。这既是对儒门义理易学的继承,也是一种超越与发展。
游离与拔离:陈淳“似道非道”论发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学   陈淳   理学  
描述: 如果说"出入佛老"是宋儒的常态,那么,"辟佛"、"小佛"则是儒家的惯例。由"出入佛老",到"辟佛"、"小佛",折射出理学与佛学关系的一般特点——佛学被理学消化后反而得不到充分认可,成了"似道非道
论郴州书院教育对郴州文化发展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南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院教育   文化   郴州   理学  
描述: 郴州"自汉以来,人文世盛"。这"世盛"的伟绩离不开教育,而书院教育更是功不可没。郴州书院教育的兴盛之日,正是周敦颐倡导的理学成形之时,对弘扬致知力行的儒道精神,振兴崇儒重道的地方教育,培育经世致用的地方才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陆陇其理学著述及其教化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文献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化   陆陇其   著述   理学  
描述: 陸隴其是清初著名的朱學家之一。在學術上,陸隴其不僅以"尊朱黜王"爲學術傾向,而且嚴斥"佛老之學"爲思想異端。爲此,陸隴其還獲得了"醇儒第一"、"傳道重鎮"的盛譽。陸隴其一生學術活動頻繁,經常與當時的學者相聚討論理學,批判佛老、王學,並著書立論,加以推廣。他的這些理學著述,不僅有利於清初朱子學的復興,也有助於後人加深對程朱理學的認識與理解。同時,陸隴其通過這些著述活動和爲官治事,又將宋明理學政治教化思想付諸於實踐。
《孟子》末章诠释与理学道统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门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孟子》   道统   理学  
描述: 《孟子》末章与理学道统论有着密切关系,朱熹在对此章所作的解释中试图以其作为道统论的文本依据,赋予了此章以道统论的内容。但朱熹的这一过度诠释中多有前后矛盾抵牾之处,且涉及理学道统论的关键问题:道统传承
管东溟《续原教论评》析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大佛学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交涉   辟佛   护法   管东溟   理学  
描述: 理学辟佛论与佛门护法论的对诤,是宋明思想史上值得关注却较被冷落的研究议题。宋末以来,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其辟佛论述掌握了学术界的话语权;於是扞卫佛门义理的护法着作乃相应而生,针对理学家的观点
论“甬上四先生”的政治构想和教育实践
作者: 暂无 来源: 地方文化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实践   政治理想   甬上四先生   政治思想   理学  
描述: 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传统中国社会精英的最大理想,南宋"甬上四先生"也不例外。他们既提出过一些较为宏观的治国措施,也对改善南宋社会的底层状况建言立策。自执政者而言,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伦理实进工夫与政治理想的落实,是合而为一的工作。"善性"是一切伦理教化和政治措施得以实施的根本。因为"善性"的存在,才与同样由善而发的伦理教化和政治措施获得一种内在的共通性,使这种外在的客观化的运作,获得一种内在的主观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感,使得人们自觉而自愿地服从政治治理,从而使政治理想得到落实。政治理想得到落实的关键,是君主的善心必须得到彰显,如果君主之心有不尽合于圣贤之心者,必须"格君心之非"。基本原理既定,还需有具体的制度来促成理想社会的实现。当政者要深切地体认传统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意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是指制度的创设和安排。制度设置必须符合"道心"的要求,如若不然,制度则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伤害到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合理的制度有时必须的,因为人的政治与经济及社会行为惟有遵循制度,才能保持可持续性,才能兼顾公平和效率平衡的原则。"甬上四先生"重视教育,对南宋的书院教育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也使陆学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水火”范畴是中华文化的轴心——兼论“阴阳”的归纳、“格物”的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物致知   水火互动     阴阳   本体论   理学  
描述: 饮食"歧路"导致中西文化的水火观念差异悬殊。"水火不容"西文无法对译,遑论"相济"。"水火"自古即为八卦、阴阳、五行的共同部件。华夏历来食物匮乏、人际紧张,水火互动最能象征人事的复杂微妙。明代何瑭说"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关于宇宙生成的这一论断已被现代科学证实。"阴阳"模式之归纳所据的三大现象,应为宇宙层次的日月、生物层次的雌雄,关键是人文层次的水火。华夏文化偏重人伦、无视物理。探索自然的墨学中绝,《大学》八目之首的"格物"聚讼千古;朱熹之后,诠释上形成道德、科学的两歧。清末西儒按华人观念重构科学,所编京师大学堂课本《格物入门》有《水学》《火学》分册。可知"水火"是中华文化的潜在轴心。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