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任继愈先生道教思想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道藏提要   任继愈   道教  
描述: 任继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宗教学家、哲学家、图书馆学家,是集大成于一身的学者。在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研究与资料整理方面,他都用力甚深,皓首穷经。他的儒教与佛教思想已经为我们所熟悉,但他关于道教的思想和主张,后辈学人的开发与推广还不够多,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他的道教思想做一个梳理,决不能辜负了老一辈学者的辛勤耕耘。
早期道家“性情的形而上学”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早期道家   性情形而上学   庄子  
描述: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提出"性情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中国哲学精神传统作一清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性情"一词其实和"道德"一词是相对而共生的,反映了早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性情的形而上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从早期道家的思想来讨论道家是如何体现出"性情的形而上学"。
从“守一”到“心灵的逍遥”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道教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道家   见素抱朴   心灵境界   道德经   齐物论   庄子   心灵世界   修心   虚静  
描述: 对于儒、释、道之特质,人们惯于用“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概括之。笼统地讲,这种表达不能算错,但却不准确。事实上,三教皆“外能治世,中可治身(家),内以修心”,只不过,人们多观其大略,而忽视其“细节”,甚或造成误解。以道家为例,道家固然治“身”,然而,试问道家的黄老之术何以不能治世?老庄的“见素抱朴”又何以不能修心?而且,道家的“养心”之功比之于儒、佛而家,更富有开拓性、灵动性一一因为道家开拓出的心灵境界乃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空灵境界。对此,现代大哲方东美先生认为,道家“游心太虚,驰情人幻,振翮冲霄,横绝沧溟,直造乎‘寥天一’之高处,而洒落太清,洗尽凡尘,复挟吾人富有才情胆识者与之俱游,纵横驰骋,放旷流眄,居高临下,超人观照层层下界人世之悲欢离合……”。(《方东美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对于逍遥境界的描述,自先秦来,可谓汗牛充栋且美不胜收。不过,也许更诱人的话题不在于心灵境界的描述,而在于此“逍遥”的心灵境界是如何获得的。姑且让我们从道家“守一”为基点渐次展开,去领略道家独特的心灵世界。质言之,道家的心灵境界之达成路径可大致勉强描述为“守——抱朴——虚静(无我)——逍遥”之过程。
中国文化元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国企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儒道两家   道德经   中国文化   法实现   中庸之道   宇宙生成论   独尊儒术   太极   精神  
描述: 儒道两家的根本差异在于对"中"作为修身的理解不同,即对"中"的理解不同,或者说对"道"的理解不同,导致中国"以儒治国"、"独尊儒术"的二千年的历史无实质性进展,既无法实现"治国"的目标,更遑论"平天下"的目标。
春秋战国诸子关于道德之价值的认知
作者: 暂无 来源: 管子学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荀子   墨子   道德   孔子   庄子   韩非子   纵横家   孟子  
描述: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进程中,儒、道、墨、法和纵横家分别探讨了道德的价值。孔子、孟子、墨子、老庄与荀子所主张的道德内涵不同,但他们都充分肯定甚至夸大了道德的价值。韩非子与他们不同,把道德与政治剥离,纵横家则进一步提出了道德价值有限论。
道家学说中的中国古典人本管理思想阐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才资源开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道德经   借鉴意义   人本管理思想   道家学派   古典管理思想   无为而治   道家学说   管理者  
描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浓缩了中国上下两千多年的农业、商业、宗法、政治等国家治理的思想理念。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在夏商周时期萌芽,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逐步成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道、法、兵四家的管理思想主导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系,其中的人本管理思想一直对两千多年中国
养生之道在于把握平常
作者: 暂无 来源: 祝您健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饮食   道家   健康长寿   生活起居   中国文化   养生之道   中医   汉代   精神心理  
描述: 谈起养生,便让人想起健康长寿。因为"养生"之"生",是性命,"养生"之"养",可说是一种行为医疗保健,包括长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养生"养得好,便能健康长寿;"养生"养得不好,则会积淀成病。"养生"其实可分为"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二者并不等同。有关养生方法,是"养生之术";在"养生之术"的基础上,提升到哲学层次,则是"养生之道"。中国文化最精于谈养生之道,既有哲学内涵,揉合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更有中医底蕴。世界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