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禅儒之争:陆九渊教育思想与佛学关系考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禅儒之争   陆九渊  
描述: 作为宋明理学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的陆九渊教育思想,与佛学尤其是禅宗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受佛学的影响很深,但从其性质来说,则属于儒家,从其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对佛教教育思想的批判中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朱熹之以陆学为禅学主要是从其外在方法论的特征而言,并非深入到其内在的思想属性。
孔子教育思想述评——兼析素质教育
作者: 雷育才   曹相   来源: 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21世纪是科技竞争的世纪,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要实施素质教育,吸取古代教育家的精华,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21世纪的栋梁之才。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
作者: 光映炯   来源: 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子曰:温故而知新,故,温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而知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从孔子创立儒家起直到辛亥革命,儒家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流派而存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更成为古代中国惟一的教育流派。需要指出的是,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作为
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研究
作者: 赵清海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教育心理学  
描述: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三十而立,创办私学,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心理思想,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心理学家.该文试从孔子的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教师心理思想、素质教育心理?
柳宗元开拓了岭南西部民族教育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教育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柳州   开拓   三教统合   民族教育   柳宗元  
描述: 唐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岭南西部的柳州后,继续奉行他的政治革新主张,身体力行在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倡导文化教育,主张统合儒、释以启迪当地的越人教育,推动了岭南西部的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本文对我们深入研究历史文化名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开拓及推进作用有启发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始地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宝鸡社会科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校   教育内容   教师   最早   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   周原   我国古代   宝鸡   教育基地  
描述: 提起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源地,往往有很多人说是在孔孟之乡,这种说法对吗?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我国古代教育发源于宝鸡,不仅我国最早学校和教师,甚至连"儒"字也起源于宝鸡,这与许多传统说法截然不同。为了能抛砖引玉,在这里
试论“赏识教育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操作程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教师   赏识教育   历史教学   操作程序   教学过程   知识经济   教学活动   成功教育   认知方式  
描述: 和把握这些重要的教学心理机制,积极地对个体的认知方式作良性的引导,使个体的认知心理构建在健康的基础上,固本培源。当代教育界结合这一教学过程经过近几年教学科研与实践,总结出一些先进的素质教育模式,如:愉快教育法情意教育法、成功教育法和赏识教育法等。其中,赏识教育法吸纳了其
儒学家庭教育观与素质教育
作者: 张树人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儒学家庭教育观与素质教育
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教育   隋唐   阶段性   特点  
描述: 隋唐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以王通为代表的孕育期、以孔颖达为代表的形成期、以韩柳为代表的复兴期和以皮日休为代表的延续期。这个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一是关注现实并建立统序 ;二是确立“师”、“道”关系 ;三是思考儒与释道的分合
北宋3位政治家医学教育思想述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沈良方》   医学道德   “三舍法”   政治家   述评   医学教育思想   王安石   医学人才   北宋政治   范仲淹  
描述:  范仲淹的医学教育思想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在当时形成了一种类似宗教的热情,唤起了士大夫阶层对社会、对民众、对社稷的责任、义务和对儒家伦理的新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