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认同的产生、生产与再生产:《生死十日谈》与当代农村自杀文化叙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农村   乡土世界   白话文运动   孙惠芬   民族气节   文化叙事   贞妇   旋生旋灭   历史叙述   现代民族国家  
描述: 一"十日何谈尽?"《生死十日谈》黑底的封面上嵌着五个鲜明的红色字体,以时间之长映衬意义之重。谈不尽的,就是这部小说关注的核心:发生在农村中的自杀现象。古代知识精英遗留下来的历史记载表明,自杀通常是属于英雄豪杰、忠臣硕儒或者是贞妇烈女的特权。从屈原、伯夷、叔齐、项羽、田横一直到王国维,自杀赋予历史人物特有的人格魅力,明末清初大批士大夫以各种形式表现出的自戕,甚至成为某种民族气节的象征——总而言之,历史记载的自杀总是与非凡的品格、信念或事件紧紧相连。民众的自杀之所以被历史叙述轻易地漏过,就是因为他们的死亡无法迈过文化价值的门槛。孔子曾感叹,"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①村夫农妇似乎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的自杀往往"轻于鸿毛",如泡沫般旋生旋灭。白话文运动意味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重大转折,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强调了民众教化之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意义。
从中国经学传统出发诠释《圣经》:吴雷川解读《圣经》的立场和方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吴雷川   中国经学   本土化   圣经诠释  
描述: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南怀瑾 国学谨慎系列 套装4册
作者: 南怀瑾   来源: 北京:东方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指出,《离娄》重点论述了君臣之道、父子家人相处之道,说明了为君王者治国施政的最高修养境界—--至诚,为人臣者。高官厚禄者的责任—--能君心之非,为人师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的职责—---促成完整的人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性、数、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
射雕英雄传 珍藏本精装版
作者: 金庸   来源: 广州:广州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南宋年间,随丈夫杨铁心流落江南牛家村的包惜弱救了金国王子完颜洪烈,却害得丈夫和义兄郭啸天两家家破人亡。郭啸天的妻子逃到蒙古大漠,生下遗腹子郭靖。傻小子郭靖得到丐帮帮主洪七公传授绝技“降龙十八掌”,更赢得心上人蓉儿芳心。坚毅淳朴的傻小子终成一代大侠。包惜弱和杨铁心之子杨康认贼作父,成了金国的小王子,最终害人害己,惨死在牛家村。本书阐释了侠义精神的真谛——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自幼家破人亡的郭靖,随母流落蒙古大漠,这傻头傻脑但有情有义的小伙子倒也逝有福气,他不但习得了江南六怪的绝艺、全真教马钰的内功、洪七公的隆龙十八掌、双手互博之术、九阴真经等盖世武功,还让古灵精怪的小美女黄蓉这辈子跟定了他。这部原名『大漠英雄传』的小说是金庸小说中最广为普罗大众接受、传颂的一部,其中出了许多有名又奇特的人物,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还有武功灵光、脑袋不灵光的老顽童周伯通,他们有特立独行的性格、作为和人生观,让人叹为观止。书中对历史多有着墨,中原武林及蒙古大漠的生活情形随着人物的生长环境变迁而有不同的叙述,异族统治之下的小老百姓心情写来丝丝入扣,本书对情的感觉是很含蓄的,尤其是郭靖与拖雷、华筝无猜的童年之谊,他与江南六怪的师生之谊等等,还有全真七子中长春子丘处机的侠义行为及其与郭杨二人风雪中的一段情谊,也有很豪气的叙述。神算子瑛姑及一灯大师和周伯通的一场孽恋,是最出乎人意料的一段,成人世界的恋情可比小儿女的青涩恋燕还复杂多了。郭靖以扭胜巧的人生经历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儒侠风范......作者简介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一九二四年生。曾任报社记者、编辑,电影公司编剧、导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创办《明报》机构,出版报纸、杂志及书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后撰写武侠小说十五部,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新领域,广受当代读者欢迎,至今已蔚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并兴起海内外金学研究风气。曾获颁众多荣衔,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英国政府O.B.E勋衔及法国最高荣誉“艺术与文学高级骑士”勋章和“骑士勋位”荣誉勋章,剑桥大学、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等校荣誉院士,北京大学、日本创价大学、台北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名誉教授,并任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等公职。其《金庸作品集》分由香港、广州、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四地出版,有英、法、意大利、希腊、日、韩、泰、越、印尼等多种译文。
财讯第422期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财讯观点:防微,才能杜渐老谢看世界:郭董的困境预告台湾的困局/谢金河伊尔艾朗专栏:全球市场的十字路口/伊尔艾朗财讯专栏:1.台湾儿童的志愿/南方朔2.别闹了,阴谋论/陈家煜3.岌岌可危的新兴债券市场
清代曲阜孔氏家族诗文研究
作者: 姚金笛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氏家族   诗歌   曲阜     交游     女性  
描述: 曲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文化传统悠久,文化根基深厚、积累丰富。曲阜孔氏自始祖孔子世居此地,至清一代,绵延两千余年。有清一代,曲阜孔氏人丁兴旺,科甲相继,簪缨不绝,文人辈出,诗人、词人纷纷涌现,先后出现作家170余人,诗集、文集、词集180余部,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诗文创作家族集团,出现了群星闪耀的创作奇观,独领曲阜地区文学风骚。其家族作家之多、诗文作品之富、绵延时间之长,在家族文学历史上也是极为突出的。在为数不多的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从原始文献材料出发,对清代孔氏家族诗文创作进行分析,论述其在诗、词、文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一方面进行整体研究,整理清代曲阜孔氏诗文作家与作品情况,对清代孔氏以诗文为代表的家族文学进行整体关照,分析孔氏家族文学兴盛的原因,对孔氏家族的生存环境、精神文化传统、总体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宏观把握。另一方面,进行个案分析,对成就比较突出的诗文作家进行个体研究,总结他们的创作特点,梳理他们与当时文坛的联系。本文采用文献法与综合分析法。文献包括地方志、孔氏家族的家谱、家族作品总集及孔氏家族各成员的诗、文、词、戏曲、笔记等著述,同时参照同时代人的诗文集、诗词选本、日记、文人笔记等。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清代曲阜孔氏家族的文化生态环境。孔氏以诗文为代表的家族文学的产生、延续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离不开曲阜文化生态环境的孕育。第一节从曲阜绵延悠久的历史、温润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三个方面介绍了曲阜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第二节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介绍了孔氏家族显赫的政治地位、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修撰家谱活动。第三节发达的教育从家学与四氏学、四大书院、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教育对孔氏家族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四节从藏书丰富、勤于读书、精心编刻、擅长书画等方面介绍了孔氏浓厚的家族文化氛围。第五节繁复的诗文创作介绍了孔氏家族风雅相继的文学传统、家族及地方文学作品的编刻、多彩的文学活动,分析了清代曲阜孔氏家族的文化生态环境,探讨孔氏以诗文为代表的家族文学创作繁荣的原因。第二章清代曲阜孔氏家族作家生平及著述考。本章以孔宪彝辑《阙里孔氏诗抄》十四卷为基础,结合府志、县志、家谱等资料,分清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列出清代曲阜孔氏147位男性作家,扼要介绍其生平、著述和诗义创作情况,对其诗文创作给予恰当的评价,勾勒出在清一代整个孔氏家族诗文创作的整体风貌。第一节为清初至雍正朝曲阜孔氏作家生平及著述考。第二节为乾隆至嘉庆朝曲阜孔氏作家生平及著述考。第三节为道光朝至清末曲阜孔氏作家生平及著述考。第三章清代曲阜孔氏家族作家交游考。孔氏家族多位作家一生交游极广,交友半天下。与清代文坛各界名人的交游,一方面使孔氏作家在诗文创作水平上得到提高,在思想上得到提升,加十现实生活的磨砺,他们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和真正成熟的艺术风格,这对他们各自的思想及诗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极大促进了以诗文为代表的家族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诗词唱和与书信往来,扩大了孔氏家族文学在山东乃至整个文坛上的影响,促进了孔氏家族诗文创作的发展兴盛。本章选取孔传铎、孔传鋕、孔继涵、孔宪彝四位代表作家,择取对他们人生有较大影响且与孔氏交情笃厚者为代表,对其交游活动进行观照。第四章清代曲阜孔氏家族的诗歌创作。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创作相比,孔氏家族的诗歌创作队伍最为庞大,作品也最为丰富.显示了家族创作群体的强大实力。孔氏作家绝大部分人都曾涉足诗歌创作领域,且父子相承、祖孙相继,绵延不断,作品具有浓郁的家族气息。第一节通过分析孔氏多位诗人的创作,概括了孔氏家族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抒发睦族孝友之深情,表达忠君爱民之情怀,师晋宗唐之倾向,清新淡雅之格调。第二节从诗歌理论、诗歌内容、诗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分析了孔尚任的诗歌创作。孔尚任秉承诗以载道、诗以言性情、诗以地分的创作观念,写作了大量关心民生疾苦、思念家乡亲人、写景状物的诗作,从整体上呈现出情感内敛温和、风格典雅含蓄的特征。第三节分别介绍了孔传铎和孔继涵的诗歌创作。孔传铎的诗多记生平经历、交游闻见、日常琐事,往往随手拈来,信笔而成,于中寄托性情,诗风平易,言之有物,真切生动。孔继涵论诗重学,强调读书积累后出己意,诗凡三变。晚年学宋诗,琢句古朴而酣畅,将学问内化到诗歌中,表现了诗人儒雅博学的气质。第五章清代曲阜孔氏家族的文、词创作。曲阜孔氏家族除了诗歌佳作如林,各有建树外,在文、词创作领域也有一定成就。第一节是孔氏家族的文创作。孔氏作家创作有不同形式的文章,成就较大者有孔广森、孔尚任、孔继涵等人。孔广森的骈文自觉取法六朝,姿态清丽,又气势疏朗。孔尚任的散文记事法脉条畅而要言不繁,写景纯然白描,写人肖然生动,语言朴素洁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孔继涵的散文多经籍序文、碑拓题跋及杂考纪事之作,不尚空言,其议论性文章,以古义立论,辨证详明,论证沉雄矫健,成就较高。第二节是孔氏家族的词创作。孔氏作家在词学理论和创作上都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孔传铎不仅创作了大量词作,而且撰有《词韵》和《红萼轩词牌》,编选《同调词》和《名家词抄》,在词学创作和理论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第六章清代曲阜孔氏家族中的女性作家。曲阜孔氏家族女性文学在清代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一群以诗词闻名的女性作家。代表作家有孔丽贞、孔璐华、孔淑成、孔祥淑、颜小来、叶粲英、叶俊杰、朱玛等。这一作家群体产生繁荣于孔府一门,其文学修养之高,作品数量之多,不逊色于同时代孔氏男性作家。孔氏女性作家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创作上彼此酬赠,情感上互相慰藉,拥有较为开明的女性文学观,成为女性文学创作中一道灿烂的风景。第一节对孔氏家族女性作家生平及著述进行梳理,整理出29位孔氏女性作家的生平、著述及作品存佚情况,对她们的文学创作给予恰当的评价。第二节从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家族的联姻、家族男性文人的支持和提拔、女性作家广泛的文学交游等方面分析了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女性文学兴盛的原因。第三节通过分析多位孔氏女诗人的作品,总结出清代曲阜孔氏女作家诗作总体特征:在传统题材之外取得一定突破,在传统闺怨之辞外涌现出多种风格,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宗旨。她们的文学作品展示了女性探寻和发现自我的心路历程,呈现了独特的生命体验。
当代儒家宪政主义思潮述评
作者: 赵晓伟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家宪政   儒学   宪政  
描述: 如何面对“现代性”这一问题上,当代儒家宪政主义思潮内部却有着鲜明的不同取向,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接受现代性的“义儒学”,另一派则从根本上拒绝现代性,要构中国自己的儒家宪政。 关于儒家宪政主义思潮
戴震、章学诚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
作者: 邓国宏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荀子   天道   礼义   人性   章学诚   历史意识   戴震  
描述: 戴震与章学诚是乾嘉新思想的两座高峰。戴震由经学考证而入,章学诚依文史校雠而行,二人治学途辙不同,但都有明道济世的义理追求,关注共同的思想问题,有着某些一致的思想取向。所以,章学诚虽对戴震的学术多有批评,却在乾嘉学人群惜戴震的《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乃为虚耗精神于无用之地的时候,独能肯定戴震的义理追求和贡献。戴学与章学的关系当然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本文选取的是与荀子的思想关系这个视角,试图以此对戴震、章学诚及戴震后学焦循、凌廷堪和阮元等人的思想做一透视,以显见戴学与章学在继承和改造荀子思想上面的一致而有别的关系,亦以从中观察以戴震与章学诚等人为代表的乾嘉学者的义理思想的一般特征。汪中《荀卿子通论》肯定“荀子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将荀子拉回道统的传承谱系之中,代表了乾嘉学者整合先秦儒学资源来构建新的儒学理论体系的企图和意识。本文的论述由此而入,主体部分分作三章分别考察戴震、章学诚及戴震后学与荀子的思想关系,辨析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改造的具体内容以及其中的得失因缘。首先,关于戴震与荀子的思想关系,依据戴震哲学“人道本于性,而性原于天道”的逻辑架构,本文从天道观、人性论和人道观(礼义论与功夫论)三个领域全面比较戴震与荀子的相关思想。在天道观方面,戴震以生生而有条理的阴阳气化规定天道之客观实在,与荀子天行有常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戴震的论述更加细腻和明晰了,相较二千余年前的荀子思想是一种深化和发展。尤其,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上,荀子喜言其“统类”,戴震亦从对于事物差异的认识之中提炼出“分理”的学说,二者都是“明分"思维方式的体现。不过荀子的“统类”更注重把握一类事物之共理,而戴震的“分理”则强调类与类、类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理解侧重面向的转移,戴震的“分理”学说能够更好的成为科学与个性、自由、民主、平等等现代价值的接引者,为其奠定哲学的新基础。在人性的理解上,戴震以合“血气”、“心知”为言的一本论代替了在荀子那里分开论述的“心”、“性”概念,对于“心”、“性”之间的具体联结更为强调;又以“心能治性”的认识证成一种新的性善论,虽是与荀子潜藏的性善观一脉相承,但是戴震更为注重对于保障人人皆能为善的心知之本然能力的揭示和肯定。在礼义的理解上,戴震用“以情絮情"来规定礼义,与荀子以礼义为人情人欲的协调原理的认识是相同,但是戴震的“以情絮情”更具一种平等和自由的精神。在功夫的阐述上,戴震与荀子同持一种“由智达德”的主张,戴震相较荀子对于“智”之学习以解蔽的内涵有着更为丰富和具体的认识。由此,戴震说荀子“涂之人皆能为禹”的说法与“性善之说若相发明”,肯定荀子“善言学”。不过,他又批评荀子思想此中的不足,认为荀子“不知性之全体”、“荀子之重学,无于内而取于外"。其中的缘由,有荀子思想在表达上的不足而导致的戴震的误解,亦有戴震由强调学习礼义在人性之内的根据而注意到自己思想与荀子思想实有不同。总体而论,戴震对于荀子思想的不满和批评,仍然是在荀子的思想理路之上而引入孟子学的一些认识来对荀子思想做的一些补充和完善。其次,就章学诚与荀子的思想关系而言,章学诚在文化、历史哲学上许多问题的认识都是对于荀子思想的继承、改造和完善。首先,章学诚作为其文化、历史哲学根据而阐发的天道与人道相别、相参的思想与荀子的认识是一致的。其次,从此理论前提出发,章学诚对于伦理、政治秩序的起源与演变及其历史性质的认识,与荀子的礼论思想颇为一致。章学诚认为,道在其迹之中显现,这种显现和展开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历史过程;就这一具体的历史过程而讲,存在一个由天道而人道的连续发展,人类社会之伦理、政治秩序即由此而产生。在他看来,人道之伦理、政治秩序的产生,是“以人事而协天道”的结果,虽然乃是针对天道之必然而做出的不得不然的不断回应,但其就如同天道一阴一阳的往复循环一样,也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过程。最后,在圣人的地位和经典的性质的认识上,章学诚的观点与荀子亦可沟通,可以看做是对荀子思想的改造和完善。伦理、政治秩序的产生是历代人民不断积累的文化成果,而且还将不断地延续和更新下去。圣王之创制不过是其中杰出英雄人物工作的代表性表达而已。如此一来,人类社会之伦理、政治秩序的产生和演变才是自然的。荀子思想由于在人类社会之伦理、政治秩序起源的社会历史性的面向理解上的薄弱和疏略,其圣王创制思想容易流于权威主义,但是这一疏漏在章学诚那里比较好地被堵上了。有此对于圣王地位的恰当认识,章学诚基于其经典不过是圣王创制之遗迹的理解,对于经典的地位和价值亦给予了一个合适的肯定,既没有给予太多,也没有给予得太少。综合而言,章学诚对于人类社会伦理、政治秩序的起源、演变及其中圣王创制作用的认识,继承荀子思想的基本理路而又有改造和优化,这使得荀子关于圣人创制及其与人类礼义文明秩序起源关系的相关学说变得更为符合历史的实际,从而也更为合理了。最后,戴震后学焦循、凌廷堪、阮元等人思想亦与荀子思想存在密切的联系。他们或全面性地或单一地就某些面向也都对于荀子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焦循的思想体系与戴震较为接近,其与荀子思想关系的表现亦与戴震的情形基本一致。不过,焦循以易学的通变精神论学,其思想之中历史意识强烈,此又与章学诚一致,故而对于荀子思想的历史意识,焦循亦能有所理解。与戴震相较,焦循较少批评荀子,表明其对于荀子思想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焦循疏解孟子的“道性善”、“称尧舜”,表面是在诠释《孟子》文本,而其思想内里则完全与荀子思想一致。焦循以为,荀子主张化性起伪,而人之能化性起伪正以见其性善;又认为,孟子称尧舜乃为法尧舜之通变神化,与荀子“法后王”精神亦不谋而合。凌廷堪与阮元思想不如戴震、焦循全面,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认识和继承亦仅偏重在其某些方面,但却绝不是随意和无关紧要的。凌廷堪对于荀子崇礼的精神大加赞扬,认为礼义对于性、道的客观发显是一种必要的保障,对于荀子崇礼思想有重大的推进和发展。阮元同凌廷堪一样主张以礼节性,与荀子礼论思想一致,但是阮元思想的独特贡献在于提出“相人偶”的仁论,强调仁义的实现必于实际的人伦关系之中加以落实和体现,这与荀子以礼义为群道的认识一脉相承,乃是荀子群学精神在乾嘉时代的延续。戴震、章学诚、焦循、凌廷堪和阮元等人对于自身思想与荀子思想的上述交涉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自我意识。不过,就着戴震、章学诚、焦循之间的思想发展而言,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认识及自身思想与荀子思想的关联的自觉程度是在不断提高的。传统尊经、尊孟的立场严重限制了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显性接受,随着这一立场的松动,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认识和肯定越来越多。戴震思想之中经、子的分野仍然十分明显,故而对于荀子批评仍然不少。章学诚六经皆史、经子同源的理解,使得他能够突破狭隘的经学立场,主张孟、荀思想各有侧重,可以殊途而同归同归。焦循论学主张“一贯忠恕”而十分包容,其于荀子思想能够越其言表和体其真意。至于凌廷堪更是作有《荀卿颂》,与汪中《荀卿子通论》的主张遥相呼应,颇有使荀子跻乎孟子之上的倾向。综合而言,乾嘉时期戴震、章学诚、焦循、凌廷堪和阮元等人的思想普遍地具有鲜明的荀学性格,与荀子的思想理路颇为一致。他们虽然对于荀子思想承接和发展的面向不同,但就总体而言均不失为从其自身时代和理论的立场对于荀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和改造。从这一继承与发展之中,乾嘉学者整合先秦儒学尤其是荀子思想的理论资源来重构自身新的思想体系的努力得以具体地展示出来,其背后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自身的早期现代转化历程亦可清晰显见。乾嘉学者的这一努力及其贡献是值得赞扬的,其中具有的丰富内容和经验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和阐发。
< 1 2 3 ... 18 1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