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生命文化传统与当代城市文化精神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文化精神   文化传统   信仰   城市  
描述: 作为一种"生命典范"的文化类型,以儒、释、道三教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内外文化大交融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了"万物含生"、"万象共生"的基本信仰和文化精神,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仁爱慈悯、阴阳共济、感通共存的鲜明生命文化特征,其影响可谓至远至深。在当代中国,随着城市和城市化成为社会、文化变迁之最重要背景与最显著趋势,"城市精神"的概念也随之提出,以彰显城市特色,突出城市主题,挖掘城市价值,为城市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奠立信仰基石。对"城市精神"这样一个富于生命意蕴的人格化概念的接受和讨论,反映出人们对城市生命本质的再认识与城市文化模式的反思,亦彰显出中国生命文化传统之于现代社会和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与解释力。
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史的知识社会学初步考察:一种民族学视角的社会理论反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转轮王   官僚体系   儒教中国   藏传佛教  
描述: 从梁启超开始的新史学重新将清朝官修史学的民族多样性缩减成为以儒学为核心的史统,后来的中外学者或者从儒学与皇权之关系、或者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意识形态史。这样一种眼光将元以后中国的意识形态的多元性转变成了国家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并进一步在中西关系的知识格局中来审视今日中国,而没有看到,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兼具宗教与知识性格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意识形态史之转型的意义。本文综合考察了国内外学者的儒教中国论、佛王治世说和元代的知识格局变迁,认为从凉州会盟以后,藏传佛教体系进入中国,中国的意识形态史从儒学中心的结构时代进入了多元意识形态关系史的时代,这一知识社会学的眼光或将对传统中国的意识形态研究有所裨益。
过秦与正韩:论儒家对秦制及法家思想的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仁义   道德权利   法术   私位权力  
描述: 延续两千多年的秦制是中国特有的暴君专制,其思想基础以韩非的法律工具主义为代表,"焚书坑儒"是其极权酷刑的典范,而儒家则是其思想上持续不断的批判者——以普遍圣贤人格纠正法家以人为耕战工具、君主耳目的谬误。汉儒以"仁义"原则总结暴秦的"过错",新儒家则以道德权利纠正韩非权力工具主义的谬误。在"过秦"与"正韩"的批判中,儒家强调以"仁义公道"为核心的普遍道德权利限制皇帝专制的"私位权力"。通过对儒家法哲学思想的论述和分析,本文认为法家工具主义的强制原则和功效目的是典型的、以权力为私欲工具的"人治"思想形态,而儒家所提倡的"德礼之治"则是建立在普遍道德义务之上的"法治"思想,它既可以作为批判和抑制"人治"条件下权力的淫威,也可以接引并创造性转化以人权和公平正义为取向的现代法治原则。
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大足石刻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音   佛经故事   石窟艺术   宝顶山   摩崖石刻   摩崖造像   石刻造像   大足石刻   佛教造像   石窟造像  
描述: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尊,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其中宝顶山、北山摩崖石刻的规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转轮藏经洞"是宋代石刻的精华和代表,其中有6尊佛像,个个性格鲜明,精美绝伦。宝顶山圆觉洞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宝顶卧佛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和巨型组雕,宛如世俗生活画卷,是不同于中国其他石窟的显著特点。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媲美,是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走向衰落之际崛起的大型摩崖造像群。它以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卓越的技巧蜚声中外。
痴绝道冲禅法思想析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融合   痴绝道冲   丛林弊病   一念分明  
描述: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圣经》的中国演义-理雅各史传小说《约瑟纪略》(1852)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汉学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约瑟纪略   理雅各   圣经   演义   基督教   小说  
描述: 十九世纪着名来华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曾把基督教《圣经》〈创世记〉中的约瑟故事改编为章回体的史传小说《约瑟纪》(1852)。小说选取了《圣经》当中较为有趣或具有戏剧性的素材,主要对其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细节进行补充渲染,使《圣经》人物和事件更为立体丰满,以提高中国读者对《圣经》的阅读兴趣与接受程度。如此改编《圣经》原典,可算是中国传统文学与《圣经》融合的典型例子,更可说是《圣经》的中国演义。通过仔细的文本分析论证,笔者认为《约瑟纪》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翼史补经」和「寓教於乐」的文艺精神,同时为「耶儒会通」与「圣经演义」提供了难得的文本案例。《约瑟纪》的研究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传统在近代的嬗变,尤其是中国小说与《圣经》的互文影响,以及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的交流与会通。
论古代绘画理论对中国绘画美学原则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教导刊(电子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绘画理论   美学   山水   意识   价值  
描述: 中国绘画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美学特色,严整的艺术体系,是在代代传承、革故鼎新的历史积累中形成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形成与中国人哲学、信仰、处世之道是密切相关的。在美学思想方面,受中国古代儒、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家思想极探的烙印。早在春秋时期的先哲孔子就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儒家美学观,山水喻仁、智高扬人的道德精神和人格美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基础。孔子在《论语‘述尔》中说道“至于道,据于得,依与人,游于艺”,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艺术批评标准。在孔子看来,艺术品的“美”是以“善”来体现的,“善”是艺术的内容,“美”是艺术的形式,内容可称为“质”,形式可称为“文”。只有这样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必然是统一的,他的美学价值必然很高。
太极拳的教育功能与全面继承太极拳的重要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武术(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意义   太极拳   继承  
描述: 植根于传统儒、道、医、释文化思想土壤中的太极拳,集中国文化之大成,是现代人理解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今天,太极拳发挥修身养德、教化社会功能正当其时。对个人,太极拳可以修身养德,变化气质,完善人格,养浩然正气;对国家,太极拳可以教化社会,移风易俗,弘扬正气,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全面认识太极拳,学习中国文化、拳理,深入理解太极拳,从心开始,勤学苦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继承传播太极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造福全人类。
论西汉儒学的政治化努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化   通经致用   神学天道观   三纲六纪   西汉   宗统与君统   儒学  
描述: 所谓西汉中期起"儒学独尊"的说法并不准确。汉代主流的思维方式是阴阳观,并以黄老学"天—地—人"哲学体系代表当时最合理的政治理性。原始儒学以人性为出发点,主要为政治道德说教,是社会伦理学,而不是政治哲学,更缺乏治理制度与举措。原始儒学借鉴道家的哲学范畴发展自己的形上学。汉代整合宗族力量的需求,使儒学找到成为主导政治哲学的切入点。儒学政治化是漫长的过程。汉政府先确立了利用儒学的方针,而后才有董仲舒应诏陈策。儒生在武帝朝基本被排除在决策圈外。汉代儒学政治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改造黄老哲学建立神学天道观;阐发与窜改古书;培养儒学人格的官吏;附会阴阳与尊卑的关系;阐述三纲六纪。儒学神学化的努力最终失败。
中国传统社会精神家园的建构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建构     中国传统社会      
描述: 中国传统社会颇为重视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三家在这方面均有丰硕的理论建树。儒家致力于入世的现实精神家园建构,强调在现实世界中要坚持讲求仁义的崇德精神、中庸之道的处事方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志于圣贤的理想人格,使人生保持积极有为的进取状态;道家则致力于隐世的自然精神家园建构,强调站在"道"的高度看待人生境遇,追求返璞归真、淡泊名利,以退为进、无为而无不为,物无贵贱、博大宽容的精神境界;佛家致力于出世的解脱精神家园建构,引导众生解脱生、老、病、死之生理诸苦以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等精神苦恼,渡引众生到幸福的彼岸。儒道佛三家对于"精神家园"的建构显示出"求真"的理念设计,即超越现实生活的迷离、追求人性本真、常驻真实之谓;同时也展现出"趋善"的道德愿景,即对美好德性的向往;更流露出"求美"的美好情趣,即注重审美意境的建构。如果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这些精神资源,无疑对于摆脱当今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精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 1 2 3 ... 17 18 1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