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春风沂水”,儒耶?道耶?——《侍坐》章再质疑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境界   想法  
描述: 山水的隐者形象,寄寓的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道家理想和与世无争、恬然自得的隐逸情怀。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解释,曾皙描绘的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下面略谈一下笔者的想法。
论先秦诸子的理想政制——以老、孔、墨、韩非思想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小国寡民   天志   法术  
描述: 与希腊各学园学派、以色列大小先知同处于轴心时代的先秦,也诞生了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变幻莫测、朝夕不保的动乱政治格局中,民众期待安定富足的生存环境,统治者也期待稳定的发展空间。诸子为此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构想,从中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政治构想,出自道、儒、墨、法家的老子、孔子、墨子和韩非子。他们的思想中都提到,或都能推导出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尽管这些理性政治制度并非都能在现实中得到彻底实现。从这4位先贤思想中得到的理想政制彼此之间截然不同的特性,正是轴心时代伟大思想百花齐放的典型特征。
法律儒家化抑或儒礼法律化——我眼中的法律儒家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消费导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法律文化   法治  
描述: 本文从我国法律文化学界历来存有的法律与儒礼之争出发,深入剖析了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历史上的演进及相互影响,进而提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立场。
贾谊的政治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民本   统一  
描述: 以及礼治思想三个方面.贾谊的政治哲学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统一、文明、和谐的国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为后世所瞩目.研究贾谊的政治哲学,有助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汲取更多的营养.
唐代的礼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唐代   法治  
描述: 统治有低级统治和高级统治之分。高级统治必须是在法治的基础上 ,强化礼治礼治是指以思想教化、文化制约、道德规诫为主要手段的统御。唐代中前期 ,是一个典型的重视高级统治的社会。其礼治御官化民的主要措施
楚简《尊德义》与孔门教化政治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尊德义》   民本   德治   儒家教化政治  
描述: ,具体包括四个层面:一是"为政者教道之取先"的教化论,二是"为君之道在尊德义"的德治论,三是"明德者莫大乎礼乐"的礼治论,四是"民,爱则子也"与"动民必顺民心"的民本论。这一政治思想与《论语》等文献
礼治与正名-论儒家对於政治正当性之伦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学构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汉学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礼治   孔子   正名   儒家  
描述: 本文将透过儒家礼治与西方民主法治国理念的对比,指出儒家系基於关怀伦理的道德差等性与忠恕之道的可普遍化判断,而以人伦差等、平天下的世界主义与团结和谐的社会整合,做为其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透过对於孔子
道德与法制——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面
作者: 暂无 来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道德   以人为本   法治   法制  
描述: 了解儒、法两家思想矛盾斗争的历史发展过程,正确处理道德与法制两者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礼治与法治两者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也需要强有力的法制规范作为后盾。
荀子的学术性质之我见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礼义   礼法   仁政   六家要旨   子产   晏子  
描述: 也不能为儒家。认为荀子在学术上“自成一体”有一定道理 ,但对“自成一体”要具体化 ,否则容易将其说成“杂”家。荀子应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独立学派———荀家。 1.司马谈关于百家的划分未将“礼”作为一家
“德礼”与“道法”:先秦儒、道“治道”的形成及异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道家   道法   治道   德礼   法治   儒家   黄老  
描述: 在政治哲学的视阈中,先秦儒、道之争实为两家"治道"之争。儒家继承周礼,又根据时代的变化改造和发展周礼的精神,既延续周代礼乐文化之命脉,又推陈出新地创立了以"德礼"为标志的"治道"体系。而先秦道家以老子为始祖,分老庄、黄老二派。黄老道家一派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性地诠释了老子的"失道然后德,失德然后仁,失仁然后义,换义然后礼"的思想,建构了迥异于周代传统的"道法体系",使道家之"道治"落实为"法治"。先秦儒道之争也相应地演化为"德礼"与"道法"之争。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