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学的现代困境与未来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圣外王   当代新儒家   儒学现代化   儒学  
描述: 儒學在現代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它在傳佈時遭到現代民眾的普遍冷漠。現代民眾之所以冷漠儒學,是因為他們對儒學缺乏特殊的親近感。這說明只有用心培養現代民眾對儒學的特殊情感,儒學才能在代社會內求得長足發展。但在現代新儒家看來,振興儒家用不著刻意培養現代民眾對儒學的特殊情感,因為現代民眾因其生存困境而必然會自動地認同儒學。針對這一看法,本文強調:在儒學學影響社會的傳統模式已失去效用的現代,儒學欲擔當起現代使命,關鍵在於贏得現代民眾的真誠的認可。而儒家欲贏得現代民眾真誠的認可,根本不在於爭取現代民眾對它的正確認識,而在於以切實的方式培養現代民眾對它的特殊情感。
当代新儒学的新近发展及其面相
作者: 王兴国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新儒学   当代新儒家   全球化与在地化   典范转移   对话  
描述: 当代新儒家在中西哲学会通融合的道路上,哲学地重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复兴了儒学,并在回应西方哲学、敞开与西方哲学对话的过程中使儒学走向世界,亦使儒家哲学的发展达到了现代的巅峰。第三代当代新儒家及其后续者继承了前辈的精神志业,顺乎世界潮流,呼应“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召唤,在不断的反省和批判中把当代新儒家的“儒学第三期”开展推向前进:从回应与对抗西方哲学走向了与西方哲学和宗教的多元对话;推动当代新儒家与中国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学术、教育、政治与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或层面推动了儒学的“全球
援佛构儒的当代三哲:以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为考察对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研究期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佛学   马一浮   梁漱溟   当代新儒家  
描述: 素有「现代儒家三圣」之称的梁漱淇、熊十力、马一浮,三人交谊深笃、互有激荡'而在学术轨道上则各有开展与辟拓,梁漱淇倾力发皇新孔学精神;熊十力专力於体用哲学的建置;马一浮则致力於六艺义理的阐扬,三哲在儒学的现代转进过程中均做出重要奉献。在阐扬心性、各施其长之际,他们同时援佛入儒,以兹作为建构现代新儒学的重要资源。本文即以此为课题,透过三哲原典的考察,酌参其他历史文献及後学观点,藉以索探:三者在儒佛之间的衡度与抉择、三者援佛构儒的历程与特色。
待之以无待 悠悠任天常——熊十力晚年“外王学”的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毛泽东   当代新儒家   外王学   连续与破裂   民主开出论  
描述: 熊十力先生被公认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然学界之研究率皆集中于其"新唯识论"的形上学体系。至于其外王之学,则被多数学者视为歪曲经典以为己用(台湾),甚至是空想社会主义(大陆)。然先生自述:"上天以斯文属余,遭时屯难,余忍无述?"先生身处易代鼎革之际,目睹故国之沉沦,"文化神州丧一身",岂能无感?遂发而为其外王之学,俱见于《读经示要》、《原儒》、《论六经》等书。本文以其外王学为出发点,并以张光直所提出之"连续与破裂"为线索,试图为"中国为何未能开展出民主?"这一从"五四"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提供一种解释。
“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的交锋、交流与交会——儒学在当代社会的使命与展望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际儒学论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又铭   现代性   李明辉   当代新儒家   港台新儒家   大陆新儒家  
描述: 儒学在当代中国与世界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时代的推进,儒学也能够与时俱进,展开其现代性。近年大陆新儒家风起云涌,与港台新儒家呈现出不同的进路与理想,也因此在理论与现实上交锋与交流。所谓的交锋是理性的论辩,主要在自我定位、内圣外王与理想现实三个方面进行差异性的诘问与对话。但是,尽管有实践与进路的差异,并不妨碍双方作为儒家的本质,因此有实质上相互借鉴、学习与补充而产生交流的可能。在世界快速变迁、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势之下,儒学有其使命与责任,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可以在求同存异的脉络下,去开展不一样的儒学进路。唯有儒学内部先扬弃一元道统的思维,才能由普世价值转向普适价值的追求,在差异中交会,共同创造儒学现代化的契机。
略论王邦雄、曾昭旭老师其人学之异同:为庆贺王、曾两位恩师七十华誔而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鹅湖月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曾昭旭   夫妇伦   生活的思想家   父子伦   王邦雄   当代新儒家   生命型的儒者  
描述: 王邦雄老师与曾昭旭老师系影响笔者一生至大的两位恩师•.王老师不仅将笔者的求学与职业生涯, 从理工学科转向人文领域,其儒道一体、儒主道辅、儒道双修,以及「即学术即生活」、「即生活即学术」、学术与生活交融为一的生命、人格与学问,更是安顿了笔者无明茫然的人生,以及包容了笔者热情鲁直的个性,而令笔者所孺萃与感佩不已;而曾老师,则不仅是笔者硕士论文的指导教授,他那立基於船山易学的「乾坤并建」、「两端一致」的思维模式, 精细的语文分析能力,过人的心理洞察智慧,以及由此所撰述的有关学术、人生与爱情等作品,更是笔者迄今在生活与教研上,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因此,两位老师实在是笔者在学术与人生旅途上的重要恩人。 而本文,便是笔者为庆贺玉、曾二师的七十华诞所撰的。笔者希冀透过对两位恩师其人其学的特性与风格之异同的探讨,以..一者,为二师的七十寿辰致上深深的祝贺之意; 二者,谨向二师略报师恩於万一; 三者,清楚且相应地主现二师其人其学之异同; 四者,做为学界诠解与研究二师其人其学的参考。全文共由四小节所组成: 一为「前言」; 二为「略论玉、曾二师其人其学之『同』」;三为「略论玉、曾二师其人其学之『异』」; 四为「结论」
中华文化复兴与儒学形上学的当代建构:陈来先生新著《仁学本体论》评介
作者: 郭齐勇   廖晓炜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当代建构   冯友兰   朱子学   四十年代   万物一体   当代新儒家   儒家学说   文化复兴   陈来  
描述: 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也开始在中国本土回归和复兴。儒学理论的哲学建构是当代中国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面向。陈来先生的工作所寻求的,恰恰是以传统儒学的仁论为基础的哲学本体论的创构,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儒学形上学体系的建构是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冯友兰等人形上学体系的继承和超越。《仁学本体论》一书的目的在于“将古往今来之儒家学说发展为一新仁学的哲学
也谈后新儒家时代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动态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东方主义   “第三代新儒家”   余英时   刘述先   牟宗三   当代新儒家   当代新儒学   “新儒学”   后新儒家  
描述: 也谈后新儒家时代洪晓楠(大连理工大学社科系116023)近读范桂萍、干春松二君的《后新儒家时代》(载《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一文,颇有启发,现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粗浅想法,以作回应。所谓“后新儒家时代”是相对于以熊十力、牟宗三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
马一浮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动态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禅道   儒佛   文献考据   马一浮   当代新儒家   道问学   学术分科   国际学术讨论会   儒家经典   尊德性  
描述: 马一浮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陈锐为纪念马一浮诞辰110周年,马一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3月16日至19日在杭州召开。会议由京、沪、浙等地30余家单位和学术团体联合发起。杭州师范学院马一浮研究所主办。来自美国、台湾、香港、日本、南朝鲜和大陆的专家学者及马一浮亲友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40余篇。马一浮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擘,他学贯古今中西,思想博大精深,一生以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深究儒、释、道,与熊十力、梁漱溟一起被其弟子称为新儒家现代三圣,周恩来称他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梁漱溟称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贺麟说他"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教养,可谓为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硕果"。此外,马一浮还是当代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大家。由于他长期隐居杭州酉湖,不求闻达,以致为学术界所忽视。会议就马一浮思想的地位、归属、特点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现综述如下:(一)马一浮在当代新儒家运动中的地位。许多学者认为,尽管马一浮在思想风格上比其他新儒家更为接近中国文化传统,但他仍然是新儒家的开创者、领袖人物之一。他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所面临的问题都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范畴,和熊十力、梁漱溪等具有
析当代新儒家的“返本”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月刊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类型   儒家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思维方式   返本   当代新儒家   价值系统   儒学   现代化   内在超越  
描述: 一近来,海外有些学者提出,“如何在接受‘儒门淡泊’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重新认识、理解、体会并进一步发掘儒家传统的精神资源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有利的条件,才是我提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立言宗旨”。怎样实现这一“立言宗旨”呢?回答是:既要“继承五四”,“坚决和假尊孔读经之名而行专制之实的反动势力划清界线”,又要改变“传统文化几成绝响”的状况,“重新认识传统”,发展儒学;对儒家传统文化,既要“扬弃封建遗毒”,又要像“西方学人对待柏拉图采取敬之如神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