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中儒侠互补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侠相依   名望   人格      
描述: 如果从理想人格,阶级基础,历史背景等角度重新厘定儒与侠的关系,不难发现二者在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趋同性、融合性。儒侠互补的根本原因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身人格缺陷的反思。
孔子的君子论对加强当代中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启示
作者: 王林琪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当代中学生   君子论   孔子   培养   道德人格  
描述: “君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理想人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所构想和追求的君子人格,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人格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本文从理论上将孔子的君子论与当代中学生的道德人格培养相联系,阐明了孔子的君子论对加强当代中学生的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在学校教育中,运用孔子的君子论加强当代中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主要措施。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的君子论。这
儒道兼济:构筑中国人格两岸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外管理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理性   中国   人格   儒道   两岸  
描述: 对儒与道,不一定非要做学理性的阐释,只要把它作为我们人生的坐标就够了。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态度。
儒学中的君子人格典范探源
作者: 赵敏俐   来源: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引言大约在公元前1045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改朝换代、重写历史的重要战争——殷周牧野战争。那一年,周武王率领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和诸侯兵车四千会于孟津,誓师伐纣,陈师牧野,与商纣王的十七万(一说七十万)大军展开了生死决战。这本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从人数兵力上讲纣王都占绝对的优势。可是,优势的兵力并不能改变纣王失败的命运,因为作恶多端的纣王早已得罪了天下,处于失道寡助
唐代僧人诗的诗学意义
作者: 萧丽华   来源: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一、前言中国文化自佛经传译入中土后,文学、思想、社会、习俗都有进一步融合佛教的痕迹,在诗歌方面也渐渐形成以禅入诗、以禅喻诗的现象。佛教僧徒大多精通内学、外学,与王族、文士互相往来。抱着普度众生的态度,六朝开始,僧人都熟习儒释道典籍,能诗能文,到唐代更形成所谓的诗僧族群。
范仲淹的为民思想及其人格精神
作者: 范章   来源: 第二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论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个人价值观   思想体系   为民思想   范仲淹  
描述: 范公思想,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和自成体系的,他既有儒、释、道、墨诸家思想的渊源,又不等同于诸家的思想,他吸收和发展了儒家的“仁者爱人”、释家的“济生诱善”、道家的“兹、俭、不敢为天下先”和墨家的以“百姓人民之利”为利的思想,但又批判和摒弃了儒家的“寡尤寡悔、禄在其中”、墨家的“利人以利己”、和释道两家的“出世”、“沽身自好”等消极自私思想,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体系。他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为民”两个字。为民和爱民是不同的,爱民可以是目的,也可以是手段,而为民则只能是目的,其观点比爱民鲜明得多了。范公的一生是为民的一生,无论在朝廷或在地方,无不处处事事为天下人民着想。范公之所以能受到天下人民的爱戴,历千年而不衰,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金圣叹思想性格的矛盾及其文化意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性格   水浒   金圣叹   文化意蕴  
描述: 金圣叹的思想性格充满矛盾,其中的许多构成因素互相对立,这在他点评《水浒》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既维护封建制度,又崇尚率性而为;既沉溺于传统的文化意识,又能够从传统文化意识中站立起来。金圣叹外儒内庄,释心墨行,在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情与理的尖锐冲突。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性格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儒家传统教育与王禹偁的复杂文化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继续教育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禹偁   尊儒   排佛   亲道  
描述: 王禹偁是北宋初年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虽未最终高居庙堂成为执政,但一生大胆直言,意在改革。在宋初诗风和文风不振的情况下,他强调恢复风雅传统。这显示了王禹偁受儒家传统教育而具有的主流文化取向。但王禹偁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人格的封建文人,这种复杂的文化人格便体现为:尊儒、排佛、亲道。
孔子人格思想的文艺学阐释——从礼乐与仁的辩证关系看孔子文艺思想
作者: 张振羽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与质   情与志   理想人格   礼乐与仁   美与善  
描述: 孔子的文艺思想通过其对理想人格的思考体现出来,而理想人格又在礼乐和仁的辩证关系中被规定。外在的礼乐文化与内在的心灵相互支撑,礼乐是为人而作,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净化人的心灵,外在地规定人格;而仁作为心灵的本质规定又是礼乐的内在依据,礼乐的本质是由心灵的本质决定的。理想人格在礼乐与仁的交互关系中得到规定,体现为文与质、美与善、情与志的和谐统一。文艺作为人独特的文化创造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这一本质特性。一、礼乐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规定孔子的理想人格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概念,而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理性精神、感性情
南宋书院的环境选择及人格教育作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境选择   书院   人格教育  
描述: 自唐以来,书院在培养人才和传播儒家道德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宋的书院多以理学教育为主,其教育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传统的人格教育思想,围绕着学做圣人的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为以后的元明清教育树立了典范。书院对教学环境的选择颇有特点,他们选择适合修养情操的自然环境,把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体味融入人格教育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 1 2 3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