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日、韩家饰品中的文化符号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历史   饰品   中国文化   文化品格   思维方式   文化符号   “大人”   “天下”  
描述: 在东亚历史上,中国文化曾经长期处于中央文化圈,使得绵延至今的中华思想一直在东亚各国的文化历史上具有优越感、自豪感:中国人以“天下”为单位的思维方式,人格上追求成为“君子”或“大人”,造就中国人求全求大的文化品格。而日本和韩国文化因为历史上是从属于中国文化圈的边缘文化,往往使其国民产生这样的文化心理:对中央文化或盲从或反抗,必然在矛盾中挣扎突破去寻求能依托本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创造性特点,这些文化品性在其家饰品格上也有所体现。一、中国家饰品的“宽大”与“灵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道两家一直没有脱离对人的“教”与“修”的努力,这种努力必然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古典家具是立体的历史,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中华文化对“教”与“修”而成人的传统审美意识。这种意识渗透到家饰品上,很容易形成“精工而美”的家居生产性文化。所以,中国古典家具的“精雕细刻”,不仅表现在精心的选材、精良的做工、精美的雕刻、细腻的设计从而形成符合儒家人文理想的“典雅”风格,更重要的是,这种“载道于器”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文化的所有“器皿”,均带有浓重的儒家文化的特征:远古的石器方正,上古的青铜敦实。到了宋代,儒家思想进一步条理化、正规化,整个宋代弥漫着
墓志中所见的唐代前期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史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代前期思想   Tang   dualistic   中古集体心灵   thought   纯儒意识   medieval   intellectual   history   worldview   pure   二元世界观   Chinese   Confucianism   early  
描述: 墓誌給人們帶來的基本印象大概是,這是儀式性、格套化的文類,很少人會把它們跟時代思潮聯想在一起。其實,唐代墓誌不但含有思想史的信息,而且案例多、代表性高,剛好利於探測時代心靈的基調。在中國思想史上,唐代前半是個隱晦的時段,本文希望借重近二十年來大量刊布的墓誌,揭示此時思想的特徵。本文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唐前期的知識界以具有一種二元的世界觀爲其首要性格。這個「二元世界觀」,就是認爲世界是由兩個領域所構成的:一是社會(包括政治)和家庭生活,一是個人生活與精神追求。前者最主要的指導原則是以古代經典爲依據的儒家思想,諸子百家、文史知識也包括在內;後者則以古典道家、玄學、佛教、道教爲主要資源。多元是唐前期心靈的另一特色,即使在學術思想的範圍,也是流派眾多,共存並立,儒家的正統地位並不突出。當時人重視博學與個人才藝,理想的士人象,可說是具有孝悌行爲與出世情懷的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然而,唐前期也存在和二元世界觀相抵觸的想法,例如,墓誌中透露出些微的「純儒」意識。所謂純儒意識,是指認爲精神追求和集體生活都應以儒家教誨爲基礎的看法。這個看法在八、九世紀之交開始對唐代既有的士人心靈格局構成重大挑戰。
“国学”新思考: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走进我校百家百科讲坛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学术界   中国传统文化   所长   讲座   定义   中国近代史   讲坛   中国文化研究   新思考   重建  
描述: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刘梦溪先生于4月22日走进了我校百家百科讲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们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演。演讲甫始,刘梦溪先生就向在座同学抛出了今天讲座的第一个话题:国学热,“国学”是否应该“热”?刘梦溪先生首先从分析“国学”一词的词源说起,详述了“国学”词源的发展与演变。接着刘先生总结了时下国学一词的概念,指出当代中国学术界一般定义“国学”为中国的固有学术,包括儒、释、道等诸多传统文化最后刘梦溪先生从马一浮先生“国学本无源,因它而起”的观点出发,结合章太炎先生所作国学讲座的内容,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学研究范围的看法。他认为“国学”既是儒家所说的“六艺之学”,也是“小学”:既四书学、音韵学和文字学。刘梦溪先生总结道:根据这样的国学定义,国学不可能成为人人都能研究的学问,国学不可能热。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问题时,刘梦溪先生认为,中国近代史应开始于甲午战争。近代中国三次现代化过程,都还没有完成传统文化的重构过程。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好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工作,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性格,很快会成为我们华夏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区别符号。围绕“国学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刘梦溪先生以...
“四川近代人物”开栏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代文化   民国时期   治学   巴蜀   四川   大师   同盟会   孙中山   护法   政治事件  
描述: 自西汉文翁兴学始,巴蜀大地人才辈出,固有“人文之盛,天下莫与京焉”之说。后“唐皇幸蜀”,更有“天下才人皆入蜀”之兴盛。然近代以降,外侮不断,民生多艰,泱泱帝国残败,对川人政治、文化心理形成巨大冲击,其忧虑愤然尤以文人志士为最。在近现代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国护法、抗击外侮和国共之争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巴蜀之士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有的抱儒治世冲出夔门而成蛟龙,有的守道言佛潜心治学敢为大师,他们济苍生于政治权力中心,或治问学游弋于政治主流之外,默默地为保存华夏文化根脉做出自己的贡献。巴蜀大地,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又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之说。四川近代知名人物的活动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国际关系、学术研究和教育等领域。发掘和研究四川近代人物,管中窥豹,可透过他们的人格风貌、命运遭际,探索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许多在近代文化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或成为批判贬低的对象,或被屏蔽于主流传媒而鲜为人知。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这些在近现代史上叱诧风云的人物,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以至有“重写现代史”的主张(谢泳)。为此,本刊特开辟“四川近代...
《太上感应篇》与道教的劝善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上感应篇》   儒释道三教   善思   “善”   道教   “恶”   伦理观念   《道德经》  
描述: “因果”来劝说世人积善缘,得善果。《太上感应篇》同《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等在明清时期被作为善书广泛传播。善书在民间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劝善思想的传播,同时传播善书也是老百姓积善积德
江户时代朝鲜通信使对日本社会的观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大历史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社会   朝鲜   江户时代   儒教   丰臣秀吉   通信使  
描述: 尊貴客人用新器皿、房內榻榻米和拉門規劃一、崇佛、跪坐、守法等。另外,通信使亦習慣將所觀察的事物與朝鮮做比較,如篠粽類似朝鮮拳拇餅、唐糕類似朝鮮雪糕、日本家豬類似朝鮮所飼養的豬、公服類似團領服、一般
明代广东的城市与儒教化
作者: 井上徹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儒教化   广东   明代   城市  
描述: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移民与开发的最前线抵达了岭南。当时广东的情况虽然是多民族杂居占据了主流,但汉族及其王朝(明朝)在非汉族地带进行了移民与开发。这种做法激化了非汉族与汉族的对立,结果导致了以前者为中心,加上为躲避重赋而逃离里甲制体制的汉族人,各种各样的叛乱席卷了广东全境。该地叛乱的勃发在中国最为频繁,我推测在其背景中有民族对立的情况。虽然这种叛乱的情势经过明朝的多次军事讨伐而逐渐受到镇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将非汉族纳入王朝体制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包括非汉族在内的化外民通过教化,使其转变为汉族,也就是儒教化。魏校的毁坏淫祠和设立社学以及乡约、里社的政策,是儒教化的象征,其目的在于利用社学这一教育设施,塑造儒教人格。黄佐构想的乡礼继承了魏校的该项政策,并进行了体系化。通过儒教规范(礼)对个人与家进行整序,将这些家庭纲入乡约保甲组织之中。其核心是设于县级城郭城市(县城)的四隅社学,该社学的教读(乡绅等士大夫)通过乡校的教读,以统制乡约保甲组织。实际上,黄佐的构想并没有按照原计划得以落实。然而,从广州城和佛山镇的事例可以看出,明代后期以降,城市的书院和社学作为士大夫教育的据点,走上了与国家官吏...
从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论儒学与科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儒家   牟宗三   良知自我坎陷   儒学  
描述: 自五四运动始,儒学成为反传统的主要对象,而「新儒家」一脉发其孤怀闲 识,不但肯定中国心性之学,与西方现代化接轨之无碍,并认为现代化可使中国 人之人格有更高的完成,中国民族之客观的精神生命有更高的发展。他们明白的 说明儒家在内在的目的上,有要求科学与民主出现的需求,阐明儒家与现代化之 间的内在联系,对於儒家能发展出现代化给予高度的肯定。 在新儒家中,以牟宗三先生对於中国传统儒学能开出科学与民主,用力最 多。牟宗三先生在透过与西方哲学的逻辑、概念、理论的研通後,他通过「智的 直觉」建构「两层存有论」的道德形上学系统,将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哲学做了 有机的结合,而提出「良知自我坎陷」以开出「认知主体J (科学)的学说,究 竟其说是否有其可行性,或者只是个人主观的论断,学者探讨的文字极多,有赞 赏的、认同的,亦有批判的、反对的。本文欲对牟宗三先生的「良知自我坎陷」 说做一番整理,以求证其是否是可行的学说9 或者只是个人主观的论断。 就牟宗三先生之理路,科学是中国现代化必须的进程,但「良知」这一道德 主体,本身并不能直接开出科学,必须经由一番的「坎陷J' 才能开出认知主体, 而认知主体并不是与道德主体并列的主体,而是道德主体在自求实现的过程中辩 证的展现出来的。牟宗三先生的理念,对中国传统儒学而言,既不违背「内圣」 之义理架构,也符合德性之知优於闻见之知的思想,对中国儒学的现代化而言, 从中可以发展出近代科学,开拓了儒学在现代文化中的努力方向,给予儒学新的 生命,就中国长久的立国之道而言,确有其重大的意义。对於牟宗三先生维护中 国传统儒学的努力,其融会中西哲学以发扬中国哲学的苦心孤诣,本文给予最高 的肯定。
聊斋志异
作者: 陈方注   来源: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清代   中国   笔记小说  
描述: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山东淄川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至其父亲蒲槃弃儒经商。后家境衰落,生活清寒。他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入为秀才。但此后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五年后去世。他一生除当过江南宝应知县孙蕙的幕僚外,终身都在本乡设帐授徒。这样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下层民众、读书子弟和乡绅地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从20岁开始,他注意收集各类传说故事,据说他在大路边设置烟茗,邀请过客述奇说异,然后加以润饰创作(见邹瞍《三借庐笔谈》)。按他自己话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简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聊斋自异》)。经过二十多年苦心勤作,写成《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环境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龄以他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从社会批判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间社会的真实投影,它揭示人世辛酸悲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偃蹇惨痛的生活经历;从美学理想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世理想的梦幻体现,它揭示出对人世善恶的最后清算和对人生憧憬的重新开始。因此,聊斋故事无论在情节曲折和环境奇幻,还是在人物遭遇和场景迷离等角度品赏,都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政治义愤、道德感怀和艺术遐想。 聊斋故事集中在几个主要题材上。第一类是揭露题材。首先揭露封建朝政,把持国政的尽是丑物,人越丑官越大,当宰相的“双耳皆背生,鼻三孔”,当大夫的“率狰狞怪异”(《罗刹海市》),权臣贪污舞弊,结党营私,横行霸道(《续黄粱》),连皇帝也只用心于斗蟋蟀(《促织》),似如此君臣朝政焉能不昏暗?其次揭露虎狼吏治,整个统治机器全是虎狼把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公堂上毫无公理可言,从冥王到郡司和城隍以至小小的隶役,无不为非作歹,残民以逞(《席方平》),虎狼吏治实际是迫使百姓触刑就犯,强化残暴统治。在这种险恶条件下,豪绅恶霸正好仗势欺人,像金和尚(《金和尚》)、宋御史(《红玉》)、庄公子(《向杲》)之流的行径实在令人发指。蒲松龄这类揭露性铁笔展现出故事深邃的政治含义。 聊斋故事第二类是科举题材。蒲松龄从其切身感受尽情暴露科举制度之可恶和科举士子之可笑。作为封建教化体制,科举不过是一个专门割秀才髀肉的“考弊司”(《考弊司》),把持科举的所谓“司文郎”考官,尽是“盲于目并鼻盲矣”的目盲鼻塞之辈,从他们眼里不可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司文良郎》)。科场士子则终生沉溺其中,永远处在王子安式的恍惚状态(《王子安》),可怜兮兮,郁郁而终,就连变成亡魂也得去应试(《叶生》),其酸腐庸碌之态实在令人生厌。蒲松龄突发奇想,让老虎把这些社会寄生虫逐个吞噬(《苗生》),可见他对科举厌恶已极。 聊斋故事第三类是婚爱题材,在全书占据重要比例。里面的男女青年都强烈追求自由恋爱,青年女子尤其突出,像鸦头、聂小倩、红玉、黄英等,都积极争取自身的感情幸福。蒲松龄不仅强调他们的性爱追求,而且更强调他们相互拯救的命运结合及其献身精神。像娇娜和孔雪笠,青凤和耿去病,连城和乔生,晚霞和蒋阿端,都是同甘共苦,共抗恶俗。他们不仅是知己,还是知交,蒲松龄强调超越性欲的精神沟通,像娇娜对孔雪笠,连城对乔生,龙女对马骥(《罗刹海市》),即所谓“腻友”、“良友”,“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娇娜》)。这些都不能不是《红楼梦》男女们的先声。 诚然,蒲松龄决非只是讲个故事娱人耳目,而是想通过故事表述态度和寄寓情怀。所以,他在借鉴史传体叙事的同时,也承袭了史乘的春秋笔法,借“异史氏日”表达立场。他警告皇帝:“天子一跬步,皆关人命,不可忽也”(《促织》)。指责官场“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罗刹海市》)。提拔女子等同名相“唐太宗谓魏征更饶妩媚,吾于鸦头亦云”(《鸦头》)。慨叹自己功名不立“顾茫茫海内,遂使锦绣才人,仅倾心于蛾眉之一笑也。悲夫”(《链城》)!这些评论对理解故事旨义颇具引导性。对于一些带警喻性的寓言故事,像不下苦功学道的劳山道士,披着画皮的美妖,“借人命以神其术”的卜者(《妖术》),蒲松龄都有意味深长的告诫。 《聊斋志异》的艺术技巧达到文言小说的巅峰。首先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像席方平的倔强正气,婴宁的天真活泼,小翠的机智伶俐,窦氏的善良凄酸等等,无不深叩读者心扉。恰似鲁迅所说:“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中国小说史略》)。其次是描写技术,场面如龙窝君检阅各部歌舞(《晚霞》),景物如王子服访寻南山(《婴宁》),人物如成名捉蟋蟀(《促织》)等等,无不佳妙。还有,蒲松龄对古文语汇的娴熟运用每每令人击节不已。 《聊斋志异》在作者生前已有抄本传世,乾隆十六年(1751)铸雪斋抄本是较早一种,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会校会注会评本,共收491篇。现据此本,参照别本,选出40篇注译。注释重在专名僻词,凡先出者已注,后出者不再注,词义可在译文展示则不注。译文力求把握本意,直译直说,不乱原文辞序,照顾原文整句齐语。
国宝在线 溪山清远
作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来源: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的『斧劈皴』 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先河,是南宋山水画新风的创者和奠基人。马、夏两人在师法李唐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成为南宋山水画的集大成者,影响画坛甚巨。他们在画山石时以水墨苍劲的斧劈皴为特色,淋漓痛快
< 1 2 3 ...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