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孟子与《孟子》一书撷要——兼论孟子思想的文化价值
作者: 刘鄂培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孟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又是一位卓越政治家、社会经济学家。他生于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享年八十四岁。孟子是邹国人,这在两时已有
理本体之建构
作者: 山之左   来源: 国际儒学研究(第七辑)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一)引言宋明是我国儒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其标志是理学的发生。理学又称道学,亦称新儒家。理学的出现使儒家最终形成完备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又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结果。此亦理学被称为新儒家的原因之一。理学又是儒家学说继汉代之后第二次被改造和重新整合。宋明时代,儒家新哲学世界观(理学、心学)日益深入人心,这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儒家独尊地位最终成为不可动摇,具有重要意义。儒教终于凌驾诸教之
湖北襄阳"中国有机谷"的构建与启示
作者: 张俊   焦春海   来源: 2010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湖北襄阳   实践与启示   中国有机谷   有机农业  
描述: 顺应国际国内有机农业发展形势,承接国际国内2个市场需求,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围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探索构建湖北襄阳"中国有机谷",力求将国内外多年的研究成果化为典型的实践成果并加以丰富和完善,形成一套既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体系,创建国家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国家山区农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汉江生态农业开发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示范区,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朱熹与书院文化
作者: 黄保万   来源: 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书院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当时出现了“精舍”和“精庐”。书院一词,始见于唐代,当时的书院只是私人兴举的开蒙教读之所,或是官府藏书和刊辑、整理传统典籍之地。书院作为私人所创办,并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从北宋时期开始形成的。当时,全国拥有著名的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和石鼓、茅山等六大书院。到南宋,书院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制度之完整皆是空前的。据统计,宋代书院共建173所,其中北宋建37所,占总数的21.39%,南宋建136所,占总数的78.61%。
从谭嗣同对“荀学“的评价说起:《荀子》讨论会论文(初稿、纲要)
作者: 周继旨   来源: 儒学全球论坛(2007临沂·苍山)暨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无论当时或后世都是公认的的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后,儒家受剑独尊,历代皇帝也都是自命为“尊儒”的,配享孔庙被认为是儒者身后最高的荣誉。可是两千年来,在偌大的孔庙配享队伍中竟然找不到荀子的牌位
儒学对白族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作者: 李光荣   来源: 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儒家学说诞生于春秋末期,自汉代被定为独尊以来,在阶段社会里,它一直是官方哲学,被统治者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据学者们的研究,在传统社会,儒学不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体系,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生命过程,到家、国、天下的组成以治理,都在儒学范围之内,儒学已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注。白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无不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既便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已成为白族人民的根本指导思想的今天,儒学的精髓也还融入到白族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发挥着启
略论秦朝的儒学
作者: 杨爱民   来源: 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从西汉时开始,就有人抨击秦朝独用法治而取缔其他各家学说的统治政策,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灭绝了除法家以外的诸子学说,其实,这种观点未免过于武断。因为法家思想虽然在秦朝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也确定了以法家学说作为统治的指导思想,但是秦朝并没有反儒的传统,秦始皇也并未明确表示取缔除法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学说。终秦一代,儒学仍然存在,并且对秦朝统治者产生着一定影响。当然,由于没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加之秦政府在学术思想上确实设置了一些制约性的框框条条,使得儒学发展缓慢且水平不高,此时期的儒学研究,只能算
中庸与实事求是——兼及儒学与实学的关系
作者: 袁玉立   来源: “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其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因而才是以降作为考据之学方法的实事求是的真正源头。本人在2001年第5期《史学月刊》《释“中庸”》一文对本文前部分内容进行过介绍,该文指出:“中庸精义乃实事求是”,但由于一些可以理解的原因,该命题没有充分展开。现在写出本文,希望继续这个话题,并祈望行家批评指正。
现代新儒学在英语世界
作者: 刘述先   来源: 2004年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现代新儒学   西方哲学   英语世界   中国哲学  
描述: 西方哲学界一向漠视中国哲学,只有汉学家才对之有一点兴趣,所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迄今为止,标准教本或参考书还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六十年代出版的陈荣捷的《中国哲学资料书》。西方的次文化则多受到禅佛、老庄、易经的吸引,儒家往往被视作过时的俗世伦理。 迟至六十年代尾,李文逊还说,将来儒家是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找到的东西。过去要在美国出一部讲中国哲学的书可以说是大大不易。然而这种情况到后来有了显著的改变,而这是长年累月努力所得到的结果。进人新的世纪和新的千禧,明显地有了一些突破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治未病"
作者: 朱爱松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全国中医治未病学术会议暨治未病分会成立会议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治未病   中医   儒道佛  
描述: 中国文化儒道二家之学为两大主流,直至后汉佛法陆续输入,儒道佛文化分别从不同角度为中医"治未病"理论提供了智慧与养料。中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的养生学术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念进行纵向的陈述和横向的比较,梳理博采儒道佛众家之精的中医"治未病"文化价值,进而让更多的年轻学者认识到实欲医者兼修文化,自能于医学登峰造极之理,从而传承、弘扬中医"治未病"理论,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复兴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 1 2 3 ... 43 44 45 4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