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浙东新昌中生代火山杂岩与火山-沉积岩系及其地貌
作者: 徐祝余   来源: 2013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新昌   沉积岩系   地貌   火山   火山杂岩  
描述: 新昌地处我国东南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新昌地区很好地记录了白垩纪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尤其是保存了当时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复合火山杂岩与火山—沉积岩系等地质记录,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该时期地质活动的全息档案馆;同时是复合型丹霞地貌的代表,在我国地学领域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新昌出露的复合火山杂岩包括复合岩体、复合岩墙、复合岩流、岩石包体等,主要出露在儒岙、镜岭、拔茅等地。火山—沉积岩系主要属于红色砂砾岩与凝灰岩的组合,分别发育了不同的地貌,主要分布在穿岩—南岩地貌区、潜溪地貌区、大佛寺解开岩—罗汉洞地貌区等。
论妈祖信仰起源及其意义
作者: 何泉达   来源: 中华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妈祖   信仰   意义   起源  
描述: 妈祖信仰起源的直接原因,是妈祖巫的身份。中国本信巫, 自末大畅巫风,鬼道愈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渐变, 以及儒,释二教影响,延及宋朝,巫风仿佛嘎然落幕。妈祖信仰的兴起,则是中国巫
儒释道养生思想与现代生态养生观
作者: 许淳熙   杨韵华   来源: 2011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暨乡村生态休闲养生文化研讨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养生   养生思想   儒释道  
描述: 两家为辅助是晋以降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家都有系统性的养生之道,且在无形中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命观与人生修养及道德标准。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更为重视养生问题,各种各样的现代养生观
"礼"的视觉表达--关于黄伯思与《宣和博古图》
作者: 孔令伟   来源: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庆历之际,学统四起"(全祖望《宋元学案》),自刘敞著《九经小传》后,宋儒的史学意识渐渐高涨,古器物遂成为解说经史、礼学的重要凭证,这是中国学术史的一次重要变化。在此过程中,宋人古物图谱之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考古图》、《博古图》这类为出土古物保留了最为珍贵的"目验"材料,从而使金石学成为可靠而又"真实"的学问。宋代的古器物图谱存在着两个系统,一类是礼图,另一类则是研究和著录性的器物谱。前者保留了自汉儒以下图解《仪礼》的传统,并为仿制古礼器制作提供了参考图形。其特点是类型稳定,形制简略,错误也较多。后者是对出土实物的著录,当然,也是儒臣研究成果的记录。这类图谱可以为仿古礼器制作提供修正意见。论文以《宣和博古图》的文本考订为出发点,从细节上考察了黄伯思等儒臣的宣和殿古物的著录活动,希望能从一个微小的侧面对宋儒的价值信仰,以及金石考证的方法进行还原。
生象文字与卦六维思维式法的哲学功能和科学作用--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同一的认识前提及基础文字符号
作者: 薛英俊   李桂秋   来源: 第二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认识前提   思维式法     思维直观   生象文字  
描述: 生象文字,即汉字,是整体翻译事物生象范畴信息的符号图示。生象文字创造和使用所遵循的"六书"原则,实际是认识主体的思维式法。《易经》六十四卦中每卦的"六爻"组合形式,都是全方位转译与表达生象范畴作用关系信息的认识主体的思维式法。且,"六书"与"六爻"的思维式法的范畴构形定位是同一的。正因为如此,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大道哲学(西方所谓的科学哲学恰恰是其反称对偶的倒装体系)根源——整生逻辑,并为建立"公三代"共产共享的自然生态社会奠定了文化始基。所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智慧法则及易、道、儒、医、天文、数学等先秦典籍体系,正是21世纪人类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学术源泉。但是,若要牢固树立起这些法则,则必须明确认识前提和思维直观的根本缘由。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对中、西方哲学的简要梳理,对哲学、人文伦理与科学"三角"循环生克制化关系的辨析,以及对生象文字"六书"与卦之"六爻"思维式法的简明释解,尤其是它们的和合运用,真正得出生象文字与卦,才是符合生态文明根本要求的唯一完整准确的基础性文字符号。
从“唐人选唐诗”中考察唐诗里蕴涵的儒家诗教
作者: 林志敏   来源: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功利主义   儒家诗教   审美追求   社会道德   选本学   唐诗   诗歌艺术  
描述: 先儒以诗感育化人,则结合政治与诗教来施政.南朝诗重缘情,时代弥漫摇荡性情之诗作与审美追求.至唐,诗观复具新变,诗以教化与绮靡诗风于此大汇合.历代学者多聚焦唐诗的艺术形式,相较下独缺集中讨论唐诗里
康有为《孟子微》发微:兼论以西学补充印证
作者: 汪学群   来源: “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康有为   经学   《孟子微》   西方思想  
描述: 以西学补充印证经学是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征,前辈学者多有揭橥,而最精准的莫过于萧公权先生,他说:“盖康氏自幼深受孔学熏陶,先入为主。朱九江(朱次琦一引者)宋兼融之家法,遂成为其全部思想之主干。其后旁
透过水陆仪轨看明代水陆画的"三教合流"现象
作者: 熊雯   来源: 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水陆画是佛道两教举行旨在超度亡魂的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主要分为水陆卷轴画和水陆壁画两种类型。关于水陆画,最引人注目的是"绘画中肖像画的繁荣"。现有的明代水陆画遗存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既有佛教的诸佛菩萨、罗汉护法等,又有道教的四御五岳、真君大帝等,还有儒家的帝王臣子、孝子顺孙等。可谓仙佛鬼神聚于一堂,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它是"关于中国人调和综合的民族性的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也是研究中国历史上"三教合流"现象较为直接和具体的图像资料。为什么佛教的水陆法会中会接纳这么多的道教神祗和儒家人物?他们进入到佛教的水陆法会中有什么特点和职能?其"三教合流"的外表背后是否有其内在规律?据笔者分析,水陆画作为一种宗教绘画,属于古代"礼仪美术"的范畴。它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提供独立欣赏的美术作品,而在于构造其所从属的礼仪场合和空间,将宗教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因此,水陆画的庞杂人物体系背后必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就体现在举行水陆法会所依据的文献——水陆仪轨中。必须透过水陆仪轨才能看清水陆画的"三教合流"现象。根据水陆仪轨《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我们可以得知,水陆法会所召请的神祗人物主要包含在《仪文》中"邀请正位"(即佛教神祗)、"迎请天仙仪"、"召请下界仪"、"命请冥殿十王仪"、"召请往古人伦仪"、"召请孤魂仪"的科目中。因此,正是依据佛教平等普度的精神和水陆仪轨的具体内容和规定,儒、释、道三教的神祗人物,按地位、按层次,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和谐共处于水陆系统之中。
赵毅衡小说论
作者: 冷川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写作手法   赵毅衡   小说创作   作品评论   叙事技巧  
描述: 赵毅衡的作品数量不多,发表在国内的更少,但仍有颇多值得关注之处。当年从矿场考进社科院,又求学美国,先后师从卞之琳与汉学家白之两位先生,赵毅衡的个人经历就极富于传奇色彩。赵毅衡在研究和创作中都表现出相当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对儒释两脉更是独有心得。做理论研究的人写小说,往往会流于板滞和空疏,偏偏赵毅衡不仅深谙现代小说的叙述技巧,而且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体味和感受,同时又保持了一点儿“禅悟”的慧心,三者的结合汇成了他作品中的“高远气象”。 赵毅衡的小说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一系列试验意味极强的先锋小说。 第二种是一系列意味隽永的现代传奇,这类创作大都不乏“通灵”的成分(《市场街的诗人》是个例外)。 第三种则是历史故事的“新编”,这类作品有着极强的解构意味。 纵观赵毅衡的这三类作品,有两个共同点值得重视。 一是对现代小说意识的谙熟,尤其是元小说技巧运用的得心应手。 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他写作的姿态及其处理题材的手法。在更多的作品中,赵毅衡进一步将探寻的目光深入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在这些作品中赵毅衡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完整的海外华人想象中国的图像。
易学语境下仁与天理的相融互摄:程颢视域下的新仁学
作者: 王新春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自先秦时代起,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就在一种有别于其他家派的生命与文化的哲学诠释学进路下,渐次确立起自身涵纳天人、贯通古今、放眼未来、着眼天人价值应然之境的哲学天人之学。战国以降,此一天人之学在易学独特话语系统的涵摄融通毓化下,得以首次通体开显。置身由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过程中的程颢,将孔子的仁学与易学的天人之学相融互摄,建构起自己视域下的新仁学,推出了他的理学体系。这一新仁学,首先开示了一个充满盎然生机、生意的有机整体宇宙图景,继之揭示了此一生机、生意之所自来的终极宇宙根基、根据,即天理,并指出天理是一终极的令物生生之理,即是一最高的绝对之善本身,由此天理即仁体。天理与仁通而为一,可名之日天理-仁体。此一天理-仁体令天地万物涵具并彰显出盎然生机、生意,且一体无隔。人禀受它而具备了存在的所以然的终极宇宙根基和充足的价值根据与资源,应据之一则珍视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令其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再则珍视并善待他人他物的内在价值,视天地人物一体无隔的有机宇宙整体中的一切皆为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期其亦皆能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自我,从而成就起一宇宙式大我,达到成为天理-仁体自觉圆融化身的最高的生命境界,即天地境界。程颢的新仁学,充分彰显了人乃至物本身终极大宇宙根基支撑下的内在价值。他高标对于此一价值的守护,及基于此对于人物作为在者之在的深挚善待。这一切,皆深值我们立足于当今全球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格局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大语境,予以积极的创造性转化,以最大限度地开显其现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 1 2 3 ... 44 45 4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