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丰采奕奕玉石间──记翡翠玉器大行家毓先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满族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继承发展   玉器   玉石   民族文化事业   翡翠玉   信息传播   爱新觉罗   民族工艺   满族文化   民族企业家  
描述: 丰采奕奕玉石间──记翡翠玉器大行家毓先生华丽雅荪1993年,在满族文化史上有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那就是影响遍及海内外的“世界满族书画大展”。这次大展收集并展出了雍正帝、乾隆帝、成亲王、慈掉太后和博儒、傅杰等珍贵遗作,以及大陆满族书画艺术家,海外满族...
沙陀汉化问题再评价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化   儒家思想   五代时期   沙陀   习俗  
描述: 五代时期的沙陀,按中原王朝传统的模式建立政权,继承唐代制度,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重视发展汉文化,并接受儒家思想,开始懂得中原王朝传统的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在建立政权时开始改变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但这一时期,沙陀统治者思想中还存在着游牧经济观念的残余,也有轻视儒臣的倾向;在社会生活方面依然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的文化习俗。五代时期的沙陀正处于汉化的过程中。
董仲舒与汉代儒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羊传   先秦儒学   汉代儒学   董仲舒   秋繁   春秋   义理之学   发展变化   法家   阴阳五行说  
描述: 儒学自迄清二千多年,在意识形态上一直居于主导的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转移,儒学也与时偕行,不断地发展变化。两汉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也不同于魏晋隋唐儒学及宋元明的儒学。汉代儒学上承先秦,下启清学,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中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汉代儒学大体可分为义理之学和训诂章
《汉书》颜注异议举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师古   《汉书·刑法志》   《汉书·艺文志》   《魏公子列传》   《经传释词》   《汉书·五行志》   颜注   辞不达意  
描述: 《汉书》颜注异议举例尤炜祥《汉书·元帝纪》:"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师古田:"贡禹,薛广德、韦贤、匡衡迭互而为丞相也。"按:此注部分注误。"韦"指韦玄成,韦贤子,韦贤相宣帝。西汉230年间,父子宰相只韦氏及平氏...
创造汉语拼音的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字   利玛窦   传教士   西书   汉语拼音   拼音字母   中国通   字汇   学习汉语   我国古代  
描述: 创造汉语拼音的人我国古代汉字的读音大多采用“两两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到了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的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
汉代经今古文之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文经学   经今古文之争   汉代   孔子   今文经学   儒学传播   博士   儒家学说   知识分子   儒家经典  
描述: 。博士官学中不但经学博士完备,而且由于经学师承的不同,往往一经兼有数家,各家屡有分合兴废。甘露三年(前51),宣帝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
汉家儒宗叔孙通
作者: 李广星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汉家儒宗叔孙通
汉代黄老之学的核心——《黄帝四经》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帝四经   刑德   黄老之学  
描述: 范畴得以进一步深化,同时多少克服了老子道论的某些不足,也给以后道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黄帝四经》将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互相结合,强调刑德的重要意义,受到初当政者的高度重视,开启了后来儒、道并用的局面。
从《理惑论》看东汉末年儒佛之争及其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汉末年   儒佛   《孝经》   佛教   儒家思想   涅境界   人们认为   《七经》   牟子   佛门弟子  
描述: 从《理惑论》看东汉末年儒佛之争及其影响邓刚(一)《理惑论》是我国古代最早介绍佛教理论的著作,作者牟子。牟子生活在东汉末年,苍梧(治所今广西梧州市)人。当时战争频繁,天下大乱。为躲避战乱,他同母亲逃到交趾(治所今越南北守省仙游东)。二十六岁时,他回到家...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格局的形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汉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结构   战国时期   中国文化史   文化冲突   《汉书·艺文志》   文化格局   中国文化结构   法家文化  
描述: 研究中国文化格局,可以深刻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结构、走向;研究秦汉时期中国文化格局之形成,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历史作用。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结构与格局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这是误解。试看《庄子·天下篇》、《苟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等文献只对中国早期文化从观念形态进行概括、评述,但未形成稳定的格局。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格局是在唐代形成的,因为在唐代真正形成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鼎足之势。这只有一部分道理,因为佛教文化传入之前中国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结构与格局,而佛教在中国扎根以后,对中国文化结构与格局有所冲击,有所改变。我认为中国文化的比较稳定的结构与格局是经过秦汉时期三次大的文化冲突之后形成的。这三次大的文化冲突是:第一次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打击儒家文化,重用法家文化。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对于法家
< 1 2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