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发展
作者: 丁树栋   管恩兰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换届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养生保健学   中医   明清时期   发展  
描述: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统治阶级提倡孔孟正统的程朱理学,同时利用佛、道两教的思想,在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于中有的弃士为医,有的转儒从医,又有很多医家非常重视实践,勇于创新,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养生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并使养生学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医养生保健专著的撰辑和出版是养生学史的鼎盛时期。从明代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的580多年中所出版和刊行的养生类著作比明清以前2200多年间所发行的总量还要多,其发展之迅速和传播之广泛,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另外,从十四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期间,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活动亦日益频繁,有养的生专著被译成外文出版发行,西方医药学传到中国的也空前增多,这对世界医学和我国的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都有一定促进作用。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发展
作者: 丁树栋   管恩兰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医堂馆社区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养生保健学   中医   明清时期   发展  
描述: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统治阶级提倡孔孟正统的程朱理学,同时利用佛、道两教的思想,在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于中有的弃士为医,有的转儒从医,又有很多医家非常重视实践,勇于创新,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养生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并使养生学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医养生保健专著的撰辑和出版是养生学史的鼎盛时期。从明代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的580多年中所出版和刊行的养生类著作比明清以前2200多年间所发行的总量还要多,其发展之迅速和传播之广泛,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另外,从十四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期间,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活动亦日益频繁,有养的生专著被译成外文出版发行,西方医药学传到中国的也空前增多,这对世界医学和我国的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都有一定促进作用。
全宋笔记 第7编 2
作者: 戴建国   朱易安   傅璇琮   周常林   来源: 郑州:大象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全宋笔记第七编二》包括:《洞天清录》《善诱文》《希通录》《宜斋野乘》《蒙鞑备录》《辛巳泣蕲录》《芦浦笔记》《黑鞑事略》《朝野遗记》。《洞天清录》一卷,南宋赵希鹄撰。是书记载古器书画,凡一百六十则,涉及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翰墨真迹、古今石刻、古今纸花印色、古画等,洞悉源流,辨析精审,趣味盎然,历来为鉴赏家所重。《善诱文》一卷,陈录撰。是书辑录前人语言、文字,间以撰者议论,大多为座右铭、格言之类,其中不无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仍有参考价值。《希通录》一卷,萧参撰。《希通录》,书名得自晋范宁之语,言读书得理不易,所以希望通达。原书已不见,仅《说郛》中存有数条,其中如释‘籁’字,如辨秦始皇焚书坑儒事等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宜斋野乘》一卷,吴枋撰。此书为作者四十岁后的读书心得,其中如《千字文字重复》、《孟子与孟尝君同时》、《颜子非廿九岁死》等条,可见作者读书的精细。惜乎原稿已被焚毁,不能得见全豹。《蒙鞑备录》一卷,赵珙撰。是书仅十四则,未为全书,但为今留存了蒙古开国事迹的记载。《辛巳泣蕲录》一卷,赵与撰。司理参军,权通判事。宁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金兵围蕲州,与偕郡守李诚之等拒守,捍御凡二十五日而城陷。李诚之及其僚佐家属皆死亡,赵与全家十五人亦并殁于难,仅以身免。事后至朝泣诉,乃为是录,具详被兵始末,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芦浦笔记》十卷,刘昌诗撰。《芦浦笔记》通行本共计十卷,涵盖和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其自叙所言:‘凡先儒之训传,历代之故实,文字之讹舛,地理之迁变,皆得进其源而循其流。’书中亦颇多创见,对吴曾《能改斋漫录》的失误多有纠正。此书还保留了宋代的珍贵史料及逸闻轶事。如‘糊名’、‘金花帖子’和《赵清献公充御试官日记》等对于科举制的记载,《资政壮节王公家传》对王复的记载,可以弥补《宋史》记载的阙失。关于‘籸盆’的训释,对于研究古代名物词亦具有较高的价值。《黑鞑事略》一卷,彭大雅撰,徐霆疏证。是书为作者出使蒙古所见所闻,其内容反映了蒙古初创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编制、社会风俗等,为研究蒙古开创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朝野遗记》,佚名撰。书中采集朝野杂事,所记人物事迹,起于宋徽宗朝而迄于理宗朝,内容以皇室、近臣的逸闻轶事为主,如显仁后以誓瞽目、高宗无子思明受、秦桧妻等,或为他书失载,或可与正史互证,虽是小说家言,亦有资于史乘。
十三经译注 全6册
作者: 邹博   来源: 北京:线装书局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儒释道经典临摹字帖 第2辑 庄子选
作者: 中华文化讲堂   来源: 北京:团结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群书治要》,顾名义,即从众多书籍之中(“群书”),选出关乎治国安邦之精要(“治要”),录之成册。这部书是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李世民,委托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四位大臣,从之前上始
易中天中华史 1-12卷 总序 共13册
作者: 易中天   来源: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总序《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易中天雄文单行本:我为什么要写中华史?未来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西方现代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卷一《易中天中华史:祖先》探寻文明之河的源头,发现我们祖先女娲、伏羲、炎黄、尧舜的本来面目。卷二《易中天中华史:国家》三千年前,部落变成国家,和其他民族迥然不同,西周选择了受命于天,选择了君主制。卷三《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周公,奠定了中国三千年政治伦理和文化基因。卷四《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东周是我们华夏民族的青春时期,看那杀身成仁的刺客,追求真爱的美人以及忠贞不二的人臣,男子义气、女人多情。卷五《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500年间,圣贤们辩论真理,国君们争夺霸权。这一段中国历史群星辉映,浪漫无边。卷六《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人性是善还是恶?王要仁慈还是法治?社会公平能够实现吗?,儒、道、墨、法,先秦诸子竞相争鸣,奏响了我们民族思想史上的华彩乐章。卷七《秦并天下》大秦只活了十五岁,秦始皇始创的“帝国制”却主宰了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卷八《汉武的帝国》他最开放:打通西域、剿灭南粤、降服西南夷;他最霸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造就了全球第一帝国,也让他的王朝盛极而衰。卷九《两汉两罗马》大汉与罗马是一对难兄难弟,都经历了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文明的中断与延续。世界、历史、制度、信仰、信念,五个角度,五把钩子,撕开种种历史谜题的面具。卷十《三国纪》读罢《三国演义》,记得演义,忘了三国。还原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的历史面目,讲述三国严肃正史。卷十一《魏晋风度》爱美、清谈、酗酒、嗑药、男人女性化;江山易主,中原逐鹿,衣冠南渡,五胡乱华。中华历史注定有此一劫!卷十二《南朝北朝》有了南北朝,才有了南北方。北方五胡十六国,乱成一锅粥;南朝宋齐梁陈,一个比一个短命。北方在整合,南方在试验,沿着这条线索,看透这乱世的精彩。
环境标准法律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传统   逮捕   法治   环境标准  
描述: 法治生成的土壤并非仅存于现代社会的国家之中。中国传统社会“法家”治理以及儒法共治时期的“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均反映出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机械的法律适用以及漫无边际的适用法外因素,会严重地削弱法律治理在社会中的能力及效果。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在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法律治理的得失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协调法律规则与参与主体的关系,从而实现法治在现阶段治理能力的提升。在中国,逮捕是人身约束程度最强的一种强制措施,因而也受到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构罪即捕现象的存在一直使检察机关受到较大的非议。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对逮捕程序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力图规范其裁量权的运用,进而限制未决羁押的滥用倾向。于是,构罪即捕的弱化程度,也就成为立法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然而从根源上分析,中国特色的诉讼构造体系才是这种现象产生的真正症结,从而引发了羁押功能的进一步扭曲。更为重要的是,在构罪即捕的影响下,被追诉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消除这一痼疾,就必然要求替代性羁押措施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融入更多的诉讼化因子。唯有如此,构罪即捕的生存土壤才能日臻消逝。目前,我国环境标准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足,诸如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法律层级低,环境标准体系不健全,环境标准之间存在冲突,环境质量标准未能有效发挥核心作用等,导致环境标准制度效益折损。美国、欧盟、日本的环境标准制度比较成熟,值得借鉴。应立足我国环境保护实际,对环境标准实行分类管理,重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环境标准实施评估机制。本刊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供读者参考。
构罪即捕现象的解析及应对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传统   逮捕   法治   环境标准  
描述: 法治生成的土壤并非仅存于现代社会的国家之中。中国传统社会“法家”治理以及儒法共治时期的“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均反映出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机械的法律适用以及漫无边际的适用法外因素,会严重地削弱法律治理在社会中的能力及效果。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在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法律治理的得失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协调法律规则与参与主体的关系,从而实现法治在现阶段治理能力的提升。在中国,逮捕是人身约束程度最强的一种强制措施,因而也受到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构罪即捕现象的存在一直使检察机关受到较大的非议。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对逮捕程序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力图规范其裁量权的运用,进而限制未决羁押的滥用倾向。于是,构罪即捕的弱化程度,也就成为立法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然而从根源上分析,中国特色的诉讼构造体系才是这种现象产生的真正症结,从而引发了羁押功能的进一步扭曲。更为重要的是,在构罪即捕的影响下,被追诉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消除这一痼疾,就必然要求替代性羁押措施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融入更多的诉讼化因子。唯有如此,构罪即捕的生存土壤才能日臻消逝。目前,我国环境标准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足,诸如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法律层级低,环境标准体系不健全,环境标准之间存在冲突,环境质量标准未能有效发挥核心作用等,导致环境标准制度效益折损。美国、欧盟、日本的环境标准制度比较成熟,值得借鉴。应立足我国环境保护实际,对环境标准实行分类管理,重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环境标准实施评估机制。本刊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供读者参考。
法治在传统及当代中国社会的治理能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传统   逮捕   法治   环境标准  
描述: 法治生成的土壤并非仅存于现代社会的国家之中。中国传统社会“法家”治理以及儒法共治时期的“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均反映出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机械的法律适用以及漫无边际的适用法外因素,会严重地削弱法律治理在社会中的能力及效果。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在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法律治理的得失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协调法律规则与参与主体的关系,从而实现法治在现阶段治理能力的提升。在中国,逮捕是人身约束程度最强的一种强制措施,因而也受到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构罪即捕现象的存在一直使检察机关受到较大的非议。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对逮捕程序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力图规范其裁量权的运用,进而限制未决羁押的滥用倾向。于是,构罪即捕的弱化程度,也就成为立法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然而从根源上分析,中国特色的诉讼构造体系才是这种现象产生的真正症结,从而引发了羁押功能的进一步扭曲。更为重要的是,在构罪即捕的影响下,被追诉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消除这一痼疾,就必然要求替代性羁押措施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融入更多的诉讼化因子。唯有如此,构罪即捕的生存土壤才能日臻消逝。目前,我国环境标准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足,诸如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法律层级低,环境标准体系不健全,环境标准之间存在冲突,环境质量标准未能有效发挥核心作用等,导致环境标准制度效益折损。美国、欧盟、日本的环境标准制度比较成熟,值得借鉴。应立足我国环境保护实际,对环境标准实行分类管理,重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环境标准实施评估机制。本刊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供读者参考。
公益慈善史比较:史观、制度与主体选择:兼论“社会进化论”与“文化类型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商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私对立   强权主义   社会进化论   文化类型观   能指革命   公益慈善   儒耶二元   犬儒主义  
描述: 公益慈善史比较,在"社会进化论"与"文化类型说"两种史观的影响下,形成了"公益—私利"与"儒教—耶教"的事实分野,以及"扬公灭私—褒私抑公"与"贬儒褒耶—贬耶褒儒—儒耶并褒"的价值分歧。应该说,上述理论在经验与逻辑上均有缺陷,并在实践中带来很多问题。但应该为此负责的,绝不是人们对理想主义或世俗主义的追求,而是不受制约的霸权制度借"理想主义"(不管是科学的还是道德的"乌托邦")或"世俗主义"(不管是社会公益至上还是民族利益本位)之名实行强制,造成科学与良知、理论与实践、公益与私益、个人利益与民族权益的多重灾难。追求"由劣而优"的制度变革,应当是人类的普世理想。但"普世的理想"并不等于"普世的客观进化规律",每一民族的历史道路都有其特殊性,它可能由劣而优,也可能由优而劣。阻碍人们实现由劣而优之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也不是某种"文化基因"、"客观规律"或"意识形态依赖",而主要就是"既得利益依赖",因此才会出现所谓"知其不应为而为之"(明知是劣的制度却去迎合)和"知其应为而不为"(明知是优的制度却不争取)的知行悖论。然而,所谓"既得利益依赖"也仅仅是"依赖"而并非"锁定",能够选择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虽然人们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完全自主,但人绝不是任何"决定论"程序锁定下的机器,用"普遍客观规律"或"特殊文化基因"为强权与犬儒开脱,是放弃选择权利、同时推卸社会责任的做法。制度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最终还是取决于作为历史进程参与者的每一个人的每一次选择所形成的努力之和。作为人类智力与精神产品的"社会进化论"或"文化类型观",是可以通过"能指革命"的方式,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思想支援的。
< 1 2 3 ... 178 179 18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