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析蒙元时期儒学的影响
作者: 杨威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草原文化   蒙元时期   主体意识   伦理精神   儒学  
描述: 在中国历史上,蒙元时期(1206-1368)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是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这一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碰撞中,代表中原农耕文化之一的儒家思想,逐渐的被蒙古族统治者所认识和接受。蒙古族统一中原以后,在忽必烈以及元仁宗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及其儒家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仁宗时期,科举取士制度的恢复;蒙古族群体内部的儒士阶层的出现;士人群体意识的凝聚等。儒家文化能够被蒙古族所接受和认可,同儒家文化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即儒学的主体意识、
清前期儒学教谕的探究
作者: 李新芳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前期   教育   县学   儒学教谕  
描述: 清朝从入关建立政权后,就非常重视全国的儒学教育。在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清前期的儒学教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清朝从顺治皇帝入关后,就开始在县学设置儒学教谕作为县学学官。清前期的儒学教谕不仅在品级和俸禄上有所提高,而且在人员选拔和升转上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清前期政府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谕的监管,以保证清前期的教谕能够更好的履行职责。清前期教谕的发展,不仅在于这时期清政府对儒学教谕的设置和管理更加完善。而且这一时期的儒学教谕,大多能够自觉履行职责并积极参与地方上的部分活动,因此清前期的儒学教谕在地方上也起
浅议宋元时期养生保健学的发展
作者: 丁树栋   管恩兰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医堂馆社区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养生学   中医   宋元时期   发展  
描述: 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出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论,又互有渗透,互有吸收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影响。在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改进医事管理,发展医药教育,促进医药保健的发展。此外,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医疗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发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古代的养生学说,得到了较好的结承,并且有了进一步发展。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朱熹的鬼神观及其《家礼》实践
作者: 杨逸   来源: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朱熹   鬼神观   《家礼》   辟佛  
描述: 受佛教影响,宋代丧礼中火葬盛行,大作佛事之风甚炽。对此,宋儒给予高度关切,其中既有对佛教思想理论的驳斥,又有对儒家家礼节文的考订。作为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以阴阳二气之功用论鬼神、魂魄,否定佛教鬼神之说的理论基础;以彻底的气散论解释死亡,否认轮回主体、空间的存在可能;以气之强弱、死者怨气解释厉鬼现象,批评佛老不安于死、自私自利的生死观。朱熹的鬼神观不仅驳斥了世俗笃信的佛教轮回之说,证明在丧葬礼俗中大作佛事的虚妄,还为儒家丧祭之礼提供了理学说明。在《家礼·丧礼》中,朱熹以不间断的仪式在不断的空间变化中接续死者魂魄,使之不致分离耗散。由于持有这样的鬼神观,《家礼》对古礼的去取损益独具特色。
浅议宋元时期养生保健学的发展
作者: 丁树栋   管恩兰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换届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养生学   中医   宋元时期   发展  
描述: 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出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论,又互有渗透,互有吸收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影响。在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改进医事管理,发展医药教育,促进医药保健的发展。此外,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医疗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发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古代的养生学说,得到了较好的结承,并且有了进一步发展。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浙江天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 沈国荣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成本管理   项目管理   管理系统  
描述: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发展规模空前。在4万亿投资的利好下,大量建筑企业涌入造成建筑市场良莠不齐,同业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成本管理已成为建筑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鉴于此,本项目主要从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角度着手,结合浙江天工建设集团围绕当前建筑业信息化管理中最重要的成本管理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本管理缺乏精细化管理的现状,提出建立全过程成本管理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实现浙江天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浙江天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基于德昌隆领先的PD敏捷SOA架构平台设计,采用Ja
华人儒、释、道文化观点探讨台湾护理之家老年住民签署自身预立医疗指示文件的现况与困境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宁疗护杂志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护理之家   预立医療指示   文化观点   预立照护计画   拒绝心肺復苏术  
描述: 住民对於签署自身预立医療指示(ADs)文件的态度多半抱持消极甚至不愿签署。故,本文对於在长期照护机构推行预立照护计画(ACP)时的建议如下:1.医療人员须主动询问及聆听老年住民对目前疾病是如何影响其生
当代学者对刘勰〈原道〉之道的诠释分歧与评论-从儒家「心性-形上」学的角度来看论「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彰化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儒家文学观   原道   抒情文学观  
描述: 刘勰〈原道〉之「道」的义理性格,一直以来是学界争议不断的课题。本文透过「诠释的一致性与融贯性」与「中国哲学基本性格的境界性与实践性」这两项诠释预设,来逐一评论当代学者所提出之:「大自然之道」、「佛家之道」、「儒、道兼具之道」、「儒释道三教融合之道」与「儒家之道」这五种较具代表性的〈原道〉之「道」的诠释观点。经评判後,本文认为「儒家之道」中所提出之「儒家心性之道」与「儒家本体宇宙论之道」的说法较之他说更具优势,值得继承。透过「儒家心性-形上之道」的观点,不但能够较好地解释〈原道〉中「道-圣-文」三者之关系,而且也能够使得刘勰文论的重要概念,如「情」与「风骨」之深层内容得以显露,并且也将使我们进一步地思考:是否儒家文学观必定只有反抒情、重载道、尚教化这一种类型?是否抒情文学观就必然排斥道德教化之作用?刘勰那种「抒情」、「载道」、「言志」与「教化」四者不分的「原道」文学观,可否说是另一种类型的儒家文学观或说抒情文学观?这类的问题。
儒、道、佛三教於廿一世紀文明的可能貢獻--依《道言論》「一本空明」起論
作者: 林安梧   来源: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明覺   彰顯   執定   異化   空無   銷毁   無住本   意誠   全修在性  
描述: 本論文旨在經由儒道佛三教思想,通解之、鎔鑄之,進一步面對廿一世紀人類文明,而做之論述也。筆者依所作《道言論》之第八節「一本空明」而起論。「一本空明」此或可從佛教天台宗「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道家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儒家所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通之而起論。「一本空明」,「一」是根源義、整體義,蓋論其整體之根源皆「本」於「空」,而此「空」即爲「明」也。「本」之爲「本」,以「無住」爲本,或即謂以「無本」爲本,可也。此隱含一存有論的回溯與銷毁,即其回溯及其銷毁也,即其銷毁而即其建立也。蓋有無玄同、色空相即也。如此論之,實可導出一實踐工夫論,蓋全修在性、全性起修也。盖「空」者,存有學之追溯其源也。「明」者,贵践工夫谕之彰颞無遮也。空明不二。即此空無而明觉也。如此當下明白,一时了然,天地造化,萬物曲成也。這是由存有的根源而(遇)向開頭,此開頭乃為無執著性之開頭也。「明」之所以為「明」,是存有谕的「照明」,即此照明而為「銷毀」,即此销毁而為「回溯」也。意誠之質礙性、隱蔽性、染執性、權體性皆得因之而销毁、瓦解,而回後意誠的明覺性、自由性、空無性舆透明性,存有之根源因之得以回歸,此即「同歸於道」,「一本空明」亦因之而成。其於廿一世紀所面對人存在的異化之克服,或有益焉!
两宋道教南宗文化交融的内涵、精神及现代价值--以张伯端和白玉蟾为中心
作者: 李玉用   来源: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文化交融   白玉蟾   张伯端  
描述: 唐末五代以降,儒佛道三教文化融合(融通)已然成为传统思想学术发展之大势,然究其精神实质,与之前的融合、交涉不相一致的是,心性成为三家共同的哲学追求和文化融合(融通)之基。这无论从时间节点还是从理论逻辑发展而言,都与中国传统哲学从本体论推进到心性论是一致的,尽管它们彼此对心性的理解和诠释并不一致。宋以后理学家们一再追溯自身的心性传统,然于其中,贡献最力的当属善于"治心"的佛教哲学;对于道教而言,其开放性的理论建构特色,使得在心性哲学的实现路径上,更多是吸收和改造佛禅的心性之学和儒家的心性理论。本文权以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和实际创始人白玉蟾为中心,依据第一手文献和既有研究成果,尝试还原和"描述"道教南宗文化交融的建构努力;在此基础上,深入阐发其文化交融的内涵、精神及现代价值。
< 1 2 3 ... 177 178 179 18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