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中庸》地位升格之原因及经过
作者: 暂无 来源: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权威   道学   佛教   儒家  
描述: 《中庸》一书写定于战国时期,与子思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起初是《礼记》之一篇,但随着历代学者的重视和研究,遂单独成书,并逐渐升格为儒家权威典籍。《中庸》的权威化既是儒释道三家思想融通交汇的结果,同时也与经学衰落、维护儒家道统、学者研究并提倡及统治者的重视等因素有紧密联系。
《中庸》仁学四境论:基于《中庸》文本解读的孔子仁学体系新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孔子     仁学  
描述: 孔子仁学即是儒学成德之教,其为学次第及境界内容以《中庸》论述最为完备,《中庸》可作为儒学成德之教的摄义,及诠释孔子仁学体系的恰当文本。抉择《中庸》宗要为性道不二,以性、道两个概念展开阐释道之共相的体性义和道之殊相的差别事理义。《中庸》文本结构编排蕴含着孔子仁学的为学境界次第,可概括为仁学四境——性理境、仁爱境、智用境和不测境。性理境是成德之教的哲学基础;仁爱境是尽性成己的仁德之道;智用境是在礼义事理中开大成物的智德之道;不测境是诚通大化的中道圆融境界。《中庸》文本之谨严,义理之缜密,足以代表孔子仁学体系之纲领文献。
《中庸》诚说的理论建构及其致思理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庸》   天道   人道    
描述: 《中庸》是先秦儒学的哲学纲领,其核心范畴诚不仅具有一般的德性意义,而且具有本体意义。诚既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又是体与用的合一,内圣与外王的合一。诚被作为贯通天道与人道、沟通物我的桥梁。诚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儒学建构由体达用与体用合一,由天及人与由人及天,天人合一的致思理路,形成了儒学上与下及内与外的立体思维架构。
儒学的形上内蕴
作者: 杨国荣   来源: 2004年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形上学   《中庸》   儒家哲学   价值论   儒学  
描述: 本文从形而上的层面考察存在,构成了儒家哲学的重要方面。相对于仅仅追问存在的本然形态,儒家的形上学更多地表现出沟通本体论与价值论的趋向,这种进路不同于思辨的形上学,其中包含着值得注意的理论内涵。
《中庸》一處知行反常識對調與後世的知先行後論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永嘉學派   宋代理學   知行關係   錢文子   戴震  
描述: 《中庸》第四章説智和愚導致道"不明",賢不肖導致道"不行",但文本流傳中"明""行"二字互倒。這既合乎《中庸》其他章節的设定,也合乎思想史發展的大背景。宋以前"知行"範疇尚未形成,只要道已大行就不再糾結明道與否。程朱理學持成熟的知先行後論,因此儘管其解説《中庸》第四章迂曲難信,却不存在心理障礙。戴震進一步據此來顛倒《原善》與《孟子》在知行範疇上的對應關係,並彌縫與《繫辭》在根本設定上的分歧。其實永嘉學派創立者之一錢文子已提出《中庸》文本發生過倒文之),惜未引發關注。
《近思录》与《中庸》《大学》文本的内在同一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大学》   朱熹   为学次第   《近思录》   仁学  
描述: 朱熹、吕祖谦编纂《近思录》的主导思想依据《中庸》和《大学》。三书在文本结构和深层义理上具有内在同一性。朱熹编纂《近思录》,把儒学的为学道路予以体系化组织,试图建立一个鲜明而严谨的理学为学次第,并把儒学的内外之道解释为一个完整的仁学思想体系,也显示出《中庸》、《大学》等早期儒家经典文本结构的严谨,彰显了儒学成德之道的为学次第和道德生命境界发展的内在逻辑。
天台宗“性具说”视域下的《中庸》:论?益大师对《中庸》的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修教   性具说        
描述: 明末高僧■益大师,早年诵读儒家经典,后入释门研习佛学,于佛法有成时又撰《四书■益解》,以佛释儒。其中的《中庸直指》透显出■益对《中庸》一书的独特见解。他以佛教天台宗"性具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天命之谓性"的"性"兼具善恶,由此而来的"道"有仁与不仁之分,故"修道之谓教"显得格外重要。而修教的法门是"慎独",目的是让"性"中本有的"诚"得以彰显。
天台宗“性具说”视域下的《中庸》——论蕅益大师对《中庸》的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修教   蕅益   性具说      
描述: 明末高僧蕅益大师,早年诵读儒家经典,后入释门研习佛学,于佛法有成时又撰《四书蕅益解》,以佛释儒。其中的《中庸直指》透显出蕅益对《中庸》一书的独特见解。他以佛教天台宗"性具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天命之谓性"的"性"兼具善恶,由此而来的"道"有仁与不仁之分,故"修道之谓教"显得格外重要。而修教的法门是"慎独",目的是让"性"中本有的"诚"得以彰显。
缘督与中和
作者: 暂无 来源: 辅仁国文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中   《中庸》   《庄子》   缘督   中和     自然  
描述: 《中庸》以「用中」为常道,无独有偶, (庄子﹒养生主〉亦言「缘督以为经J ' 两者皆承认中道的重要性。细究之,所谓「中」大抵皆拈未涉入经验、人为修饰、 无所偏颇的生命真实样态。但依〈中庸) , r 中」乃是客观礼制的内在根源,也是外 在行为合理化的内在保证;而礼制则是涉入群体组织後, r 中」的客观呈现。换言 之, r 中」、r ;礼」乃是内、外的对关余,行为不合於礼,即需返观未发之中。 〈庄子〉言「中J '多有「空」、「无」之意味,其中为室,谓之「环中J 0 )嗔此 虚无中道以为常则, (养生主〉谓「缘督以为经J 0 r 环」之中为空无,表人之真实 生命,不为外在是非善恶两造价值而拉曲本真。顺此意而言, r 礼义」无论在情戚 或血气上,皆框架人的原始生命,必使其实自我不得畅通,故而忘善恶居中,必然 也蕴含着对礼义的否定与舍素。但礼义乃是社会组织的必然产物,否定礼义也将导 致对社会组织的否定,故而「小国寡民」甚至「与禽兽居、与万物并」便是合理的 推论。 准此,顺着〈中庸〉、《庄子〉对「中」的讨论,可以发现两者对社会的正反态 度。依〈中庸) ,人乃是一社会存有,故而人具有先天、内在的社会化理性能力, 顺此社会化能力而有社会制度;对社会制度的逾越则是先天理性能力的失落,必须 透过工夫予以恢复。依《庄子> ' 人则是一自然存有,社会化过程来自於後天、外 在;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不可避免必然对客观制度进行某些退让,使得自我无法真 实呈现。透过上述讨论,便可进一步发现,後世的儒玄兼修或三家同源等情形之所 以兴起,个人无法脱离社会组织,但又希冀真实生命疏通管道,可说是不可忽视的 基源因素。
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颜回   荀子   《中庸》   先秦儒学   子思   思想影响   孟子  
描述: 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陈寒鸣·在中国儒学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无疑是最基本的源头。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基础,影响并规范着后世儒学。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学的基本范式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而后儒则只是不断地对先秦儒学进行诠释或发挥、发展。本文试对先秦...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