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佛道同辉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史   佛道   雍正皇帝   以道   三教   佛教传入   释道   官修   佛教理论   《大藏经》  
描述: 佛教传入中国已久,其理论学说已为众多人士所接受,清统治者顺应大势,重视藏传佛教典籍的整理、刊布与流传,选派二世章嘉、三世章嘉主持蒙文、汉文、满文《大藏经》等的译刻,在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利用佛教理论的影响和威力,同时又摈除其中对己不利的部分,清代官修佛典由此而赋予了"钦定"的色彩。雍正帝说过:佛释道三教同出一门,以佛善心,以道修身,以儒治国。宗教典籍也成为强化思想统治的工具。
佛教史籍在历史编撰上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史学史研究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史   佛学   儒家思想   任继愈   佛经目录   统治地位   编撰思想   隋唐佛教   高僧传   魏晋  
描述: 自魏晋至宋元,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曾因玄学与佛学的冲击而中衰动摇,学者们兼摄或转参佛道者为数不少。正如梁释慧皎所说:“自汉之梁,纪历弥远。世涉六代,年将五百。此土桑门含章秀起,群英间出,迭有其人。”任继愈先生说:“隋唐之时,好高者沈潜于佛宗,骛名者混迹于利禄。儒门从此淡泊,收拾不住,是以终唐之世下及五代,但有名僧而无大儒。”因而魏晋隋唐佛教史籍实不乏可观者。宋元时代,儒道佛争胜,士大夫多宗儒而杂参佛道,反映在佛教史籍方面,也有如《宋高僧传》、《五灯会元》等名著。至明清,由于儒家理学摄融释道,重新巩固了其一度动摇的统治地位。佛教与道教在知识界的影响逐
《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史   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融合   心性论   佛教文化   隋唐佛教   禅宗   南北朝   西域传  
描述: 佛教从西汉之际经西域传入内地,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环境,逐渐与中国传统封建宗法文化融合,从而得到发展。南北朝以后的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释迦氏也被中土群众接受并奉为圣人,与中土孔子、老子并称“三圣”,佛教与儒、道两教并称“三教”。因而佛教史也就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组成部分。
学术著作为什么要得奖
作者: 暂无 来源: 博览群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著作   两晋南北朝   佛教史   教育部   学术发展   汤用彤   钱穆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学术奖  
描述: 这两天,我看到汤一介先生早两年发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写他父亲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汤用彤先生》。文章中说到一件事:1942年,当时的教育部授予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以最高学术奖,他得到消息后,很不高兴,对同事说,多少年来都是我给学生打分数,我的书要谁来评奖!由此可见用汤彤先生一纯儒之典型(钱穆先生语)的性格特
论僧佑在六朝佛教史上的地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律学   佛教史   夷夏   《弘明集》   《出三藏记集》   戒律   中国佛教   孙绰   《大正藏》   译经  
描述: 六朝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首先,佛经翻译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到公元五世纪的六朝前期,译出佛经多达七百零二部,一千四百九十三卷。一代大师释道安首倡“五失本”,“三不易”的译经原则,为他的弟子和许多译经大师所恪守。随后,南有佛陀跋陀罗,北有鸠摩罗什,将中国译经事业推向新的高潮。其次,佛教义学也蓬勃发展,般若性空之学肇其始,涅槃佛性之说继其后,还有儒,道、释三教的本末异同之争,夷夏、白黑之论,神灭与不灭、沙门礼敬王者与否之讼,造成了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盛况。 能够在六朝时代把译经和义学这两方面成就加以总结、纪录,起了继往开
佛教中国化问题管窥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中学刊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史   三衣   寺院经济   中国佛教   中国化问题   佛教经典   佛教传入   民间化   佛教中国化   佛教思想  
描述: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同时也因契合中国人的旨趣而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时贤已多有论述,但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多注重从哲学的层面探讨与儒、道的相互渗透和事例,着重分析其宗教思想或教义的变化,乃至深入研究样宗的演化。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只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体现,而佛教的中国民间化、通俗化以及佛教僧尼日常生活的民族化趋向,则是佛教中国化的又一层含义。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与分析。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是不识字或极少识字的下层民众,全大夫阶层只占总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于能够精研佛学或通晓佛理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中土伊始,它就必然要面向那人数众多的“愚夫愚妇”,以达到其灌输信仰的目的。而另一方面,中国的下层文化成俗文化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把佛教的某些方面加以利用,甚至是完全改造,使其变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汉族的下层民众大都不是什么虔诚的宗教伦徒,他们的诸神信仰大都是功利性的,也就是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之意。他们往往度日艰难,整天为衣食奔波,因而根本无暇注意那些玄奥的哲理和繁琐的礼仪规矩,他...
汤一介:网络时代也需要《儒藏》
作者: 马亮敖祥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解释哲学   两晋南北朝   佛教史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历史文化   汤用彤   哲学工作者   中国哲学史   哲学家  
描述: 汤一介:网络时代也需要《儒藏》
道安:我国翻译批评的先驱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翻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翻译家   佛教史   翻译理论   领袖   佛经翻译   新课题   翻译批评   道安   比较研究   波罗蜜  
描述: 近几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翻译批评,由此可以看出翻译批评似乎还是一个新课题,至少是这方面的力量还很薄弱。然而,我国翻译批评的历史有文字可考者也可追溯到公元四世纪。早在东晋时代,学识卓越的佛教领袖道安就拉开了翻译批评的序幕,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道安(312—385),俗姓卫,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县境内)。他家世英儒,但生逢乱世,且父母早丧,从小就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开始读书,生性聪敏,过目两遍则可成诵
< 1 2
Rss订阅